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EVA》系列动画展示了几个心灵不完整的少年斗士形象,及其与“后”人类世界关系,通过暴力的曲折错落的剧情片段,配以画面音乐等细节处理,探讨了残酷的“后”人类世界里,人类与异己者为生存痛苦挣扎和战斗的故事背后隐含的深刻寓意,阐释作品中人生与痛苦并存,并为之激励的生命意义。
[关键词] 《EVA》 痛苦 人生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5.021
《EVA》是一部后工业文明催生下的日本系列动画。作者以冷静淡漠的画面和叙事营造了一个遭受重创之后的人类与使徒斗争求存的世界。在这个大量以内心叙事为主的故事里,在这个无处不散发着颓败忧伤气息的故事里,有着人类未来世界的荒芜与迷惑,有着人类与异己者的血腥抗争,更有着对人生复杂而深沉的思考和质问。
作者试图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在这个摧枯拉朽、遍体鳞伤的人类未来家园之上,像尼采一样为人类同胞重建一个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痛苦世界的残缺——灵魂缺失之痛
2000年,人类与地球遭受了第二次浩劫,在这场源自人类内心罪恶野心的灾难洗劫下,劫后重生的地球和残存的少数人类并未因此庆幸,感到欢愉。城市满目疮痍,地球环境异变,整片一望无边的血海和十字墓地,还有那些潜伏在各处的被人类唤醒的残暴使徒,无一不在牵动着这群“后”人类脆弱的神经,浩劫之后的记忆和危机成了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心理硬伤和恐惧,地球和人类受了重伤,未曾来得及舔舐疗伤,又开始危难重重,这个受多重挤压威胁的世界是后人类时代的集体性的精神创伤和残疾。人类和地球失去了平衡,他们残疾了。
凌波丽、碇真嗣、明日香这三个背负着战斗和拯救使命的十四岁孩子,作为后人类代表的一线战斗者,在人格上也代表了整个人类精神上的残缺不全。
凌波丽是一个人造人,她的残缺来自于从肉体到精神上的不自属和不和谐。凌波丽的灵魂源自莉莉丝(lilith)母体,而她的肉身是以碇真嗣的母亲碇唯为原型量式生产的。她貌似有着最强大的灵魂和成千上万不死的肉体,而实际上又仅仅是一个没有自我主体意识的灵魂容器。这样一个人造组合产品终日面无表情,后天性格又受到周围人影响,一代代死而复生的凌波丽身上因为继承的不同记忆,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她面无表情的冷漠之下,是绵延扩散而去的痛苦。其实,连她的冷漠也仅仅只是因为是人造人,没有学会表达罢了。凌波丽的痛苦在于她不是不死鸟,却永远不能死去;貌似永生,却从来没有生。
碇真嗣是一个在畸形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母亲因为实验(或者说是梦想)自愿放弃肉体,早早地抛下碇真嗣;父亲碇源堂因为狂热野心而冷漠无情。与其说他的家庭环境畸形,毋宁说是一个没有了家的孩子。因此碇真嗣的性格早早发生了扭曲,一方面他内向自闭,消极地甚至是否定地看待同学和身边人与自己的交往,另一方面他因渴望被他人认可和关爱却得不到而茫然若失,矛盾的内心分裂出了一个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固执而仇视的人格,这直接导致了战斗时的碇真嗣多次精神崩溃,甚至启动了第三次浩劫。几乎没有朋友的碇真嗣小心翼翼,怯弱又孤苦。
与碇真嗣的懦弱不同,明日香有着灿烂的笑声,活泼自我得甚至有些过分的张扬。只是这种高傲坚强而难以接近的外表下,又仅仅是她强烈自我保护的过激反应罢了。这个女孩的心中同样因为母亲早年精神失常的影响而形成了对他人和世界的抗拒,她一方面执拗地认为要通过战斗而变强大来摆脱来自母亲的精神困扰和束缚,然而内心深处又充满了与母亲同在的深深渴望。强烈的矛盾冲突是明日香内心世界最激烈的痛苦。
从这群孩子每一个个体扩散到世界范围内的集体性精神残缺,使得人生的痛苦无限制地冲破个体,弥漫在整个世界的角落,然而如果痛苦是人生的全部意义,那么便有愧于战斗的主题。苦难已是定局,铺天盖地,不可避免,但是人生可以选择,痛苦激发的是更加强烈的求生欲望,斗争才是痛苦的泥沼里生发出来的前路。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那便义无反顾。不管是出自作者的安排还是人类求生欲望的本能,战斗正如火如荼……
《EVA》不是一部苦难史,而是一部抗争史。
二、冷静的暴力狂欢——二元对立中的抗争
《EVA》不是一个自怨自艾、顾影自怜式的故事,它的震撼力来自于冷静清醒与血腥迷醉的对峙,来自于各种极端矛盾的冲突之中。故事充满了对立——具体到人物内心的对峙,使徒与EVA的战斗,各种秘密势力的暗潮汹涌等等——甚至在画面渲染和配乐上也做到了极致。那些涤荡心扉的质问便是在一个个荒谬的全景式对战中展开的。
纵观故事,它有平静克制的生活与暗潮涌动的斗争。《EVA》整个故事都是在战争与生活相互交替的环境下展开的。在使徒未出现的时候,高楼林立,车流川息,来去匆匆的人们同样为上班上学而奔波,与今天的生活一般无异;但是当使徒发动进攻的时候,这个世界颠倒了,高楼设施缓缓缩入地下,军事战备瞬间浮出地面,一时间震耳欲聋的爆炸,鲜血横流的战斗,画面从舒适的淡彩染上了噩梦般的红灰深色。生活便是这样轻易地堕入昏天暗地的惊心动魄的残杀之中。看已经习以为常的普通人和浴血奋战的孩子们;看冰冷巨大的EVA与使徒血腥杀戮以及身处驾驶舱的孩子们起伏异动的精神折磨,这个世界最不可思议的荒谬便如此赤裸裸的呈现在眼前——战场之外的人们或苟延残喘,或麻木冷漠,或野心倾轧;战场之中,为肩负拯救人类而牺牲的是那些内心伤痕累累的年轻孩子们和几具随时可能失控的庞大战斗机器。世界就是这样在荒谬冷漠的压抑和克制之中堕入迷醉疯狂的暴力狂欢。他们在战斗,在响起的颂歌中浴血奋斗——凌波丽为了存在的意义;碇真嗣和明日香为了阵痛之后的成长,完成自己残缺心灵的再造;地球为了习惯人类陪伴而不落入彻底的孤独而战斗;作者也在战斗,在为思考和重建而战斗……他们在战斗,如此迷醉!
如果说那些落在叙事背后的背景式对峙不足以冲击内心,那么EVA与使徒交战陷入失控状态时,伴随纯真美好儿歌的视听比照则是最有力的震动,这个场景也成为了《EVA》最经典而残酷的片段。
上文曾提到过EVA驾驶者(即凌波丽、碇真嗣、明日香等孩子们)内心由于存在各种问题而异常波动,这时候依赖驾驶员精神意识的EVA就会失去控制,随即陷入机体自我战斗本能。他们异常凶残地撕裂使徒,然后吞食,直至能量耗尽,俨然一个从英雄堕落的疯狂修罗,迷失在血肉横飞的杀戮迷醉之中,而此刻伴随着杀戮的是纯真美好的童声和圣洁的音乐——“今天是离别的日子,但愿能再度相会,好好珍惜那互相信任的喜悦……”,在凛冽的视听比照之下暗示杀戮的无止无境,以及对迷醉在杀戮本身的丝丝眷恋。音乐淡淡吟唱,却使人战栗,这种强烈的对比将迷醉式的血腥气味弥散到宇宙,绵延到内心深处,恰似一次次重生之后的祭奠。
这样一个血腥的场面并非单纯为了显示战斗残酷而生,它带入了作者一个深刻的思考,暗示着作者最后的一个隐喻——人类实际上是作为第18使徒而存在的痛苦——他作为个体是强大的,但是作为整体,它是孤独的。
其一,是人类对自身身份归属的犹豫和迷茫。按照故事设定,人类是亚当和莉莉丝(据犹太法典,莉莉丝是亚当第一任妻子,夏娃则是第二个妻子)之子李林(lilin),食了智慧之果而失去了生命之果,导致力量缺失,分裂了成千上万的个体,这便是人类。所以人类以个体存在是一种残缺的象征,也由此认为人与生俱来有一种复归本体达到灵魂统一的渴望。EVA与使徒的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是一场兄弟间的厮杀。然而人类因食得智慧之果和分散个体的存在形式而成为使徒的他者,二者之战又是异己者的斗争,出于各自的利益和生存考虑,战争不可避免。这是与同根异己的兄弟斗争的痛苦挣扎。
其二是剧中所言的人类补完计划。虽然说这表面上是秘密组织NERV、SEELE等各方力量的统治野心阴谋,然而回到作者开始设定,冲破个体束缚,达到灵魂归一确是人类潜意识里残存的本能记忆和愿望。所以这个层面上说试图撕裂肉体并吞食其肉体的行为是人类为求得最终灵魂归一的一种隐喻,一种仪式和抗争。这一过程之所以是迷醉的状态,是因为战斗最后脱去了个体意识束缚纯粹原发本能的结果,本能是不受控制而强大不可抗拒的。而仿若赞诗般的音乐渲染,则暗示着对于这一仪式所完成的灵魂统一之梦想的艰苦,敬畏与渴望。
斗争的痛苦,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随时崩溃的边沿挣扎。躯体在战斗,内心也在艰难地蜕化,矛盾的倾扎,痛苦不再只是为了痛苦,而是他们生命意志的锤炼与升华,或许还为了那个潜在的未曾言明梦想而斗争的艰难探索与追寻。
路途艰难险阻,浴血方能重生。战斗是残酷的生活,音乐是梦想与希望的导航,对于居安思危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与异己者的战斗是痛苦而疯狂的血色迷醉,梦想是幽远清净的蓝色彼岸,人类的彼岸在何方?灵魂复归的梦想是追寻的终点吗?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何处?
三、极致的生命欢飨——从“酒神”到“超人”
《EVA》没有完结,也远不可能完结。它和作者一起是一个不断思考与质问的过程,作者的这份沉思寄予了作品永恒的生命魅力。故事最后矛盾的停止,来自于彼此的妥协。《EVA》最终导向了一个尼采式的博弈。
两部剧场版结尾,人类启动了补完计划,同时开启了第三次浩劫的可能。这生死挣扎的绝境中,碇真嗣与明日香脱离LCL灵魂之海成为世界唯一保持灵肉共存的个体,这样一个意味不明的未完成,是作者对于生命意义和归处犹豫不决的猜测——灵魂复归亦或是维持个体?
对于参与补完的灵魂来说,他们以放弃肉体和自我意识为代价,进入到LCL海洋中获得绵延亘古的生命,与岁月长存,与宇宙同在。这是个体冲破束缚,摆脱自我意识的欲望痛苦之后的一个可能的结果,这是无欲无求自然也无痛的终极静态,超脱于任何生命形式之外,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整体,遁入永生。这是酒神的欢飨——整体吸纳个体,对个体的彻底否定与扼杀。
然而,正如尼采并未将酒神精神作为最终的追求,《EVA》的作者最终还是留下了两个个体,作为思考的延续,那就是碇真嗣和明日香。
尼采后来认为,上述遁世者隐含了一种扬弃肉体赞美灵魂的消极避世,放弃生活的愚蠢行为。由此,他提出了另一种更为积极的遁世之说,即“超人”,他认为“超人”的新型人格应该是“超越自身,超越弱者,并充分表现自己,自由自足……敢于面对人类最大痛苦和希望,是充实丰富,伟大完全的人。”[1]这样的人相信生活充满苦痛,同时也处于这样的苦痛纠缠之中,但是他们能通过自身的抗争,学会理解自己,直面内心,从而力图在“神”死之后,成为超人而继续生活。碇真嗣和明日香的个体生存,是两人通过与自己记忆和灵魂的对话,冲破内心残缺与恐惧的困扰,战胜自我之后换来的重生。他们完成了个体意义上的灵魂补完与再造。两人复苏之后,曾经的亚当与夏娃已经死去,自我终于站在生命的顶端,承担自我的生命实质——“感受到支配自己和未来的意志(权力意志)。”[2]碇真嗣和明日香坚持以灵肉共存的个体形式生活下去,是作者为生命意义的思考留下的另一个猜测——命运可能由此回转,碇真嗣和明日香成为了这个世界上人类新的“亚当”与“夏娃”,而这又是对人类生命历程另一个意义上的复归,此后人类开始新的一轮更高层次的轮回。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的故事中说:“查拉图斯特拉呼唤肉体再生……查拉图斯特拉应许的生命是要了结‘曾是’的生命”。“永恒轮回思想,也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3]《EVA》至始至终都在实践着这个梦想,生活在故事里的人类在痛苦的斗争中寻觅梦想和未来,畅饮着生命的欢飨,但愿追随的是绵绵无期的永恒生命力。生命在不可避免的痛苦中孕育强力的意志和战斗力,绵延前进,昂扬不屈,即使经历毁灭,也要以昂扬的姿态,浴火重生。
极致在哪?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最终的目的,亦没有终极的意义,只有人类和万物的永恒循环。尼采所谓的永恒轮回在转向虚无以前,确是生命更迭,绵绵无期,是“超人在证实自己存在的过程,以及证实存在的一切:现在的、过去的、将来的”。[4]与生活苦痛的抗争是体验自身的完满和欢愉,是在永恒轮回中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新生的奇迹!
一如《EVA》的主题歌的吟唱——这是残酷天使的纲领,终于从窗口边飞翔了出去,迸发出热烈的情感,
连同回忆也随风而逝,拥抱蓝天,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少年啊,成为神话……
参考文献
[1] [2] [4]王岳川 ,《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35-136
[3]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72
作者简介
梁晓昀,广西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EVA》 痛苦 人生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5.021
《EVA》是一部后工业文明催生下的日本系列动画。作者以冷静淡漠的画面和叙事营造了一个遭受重创之后的人类与使徒斗争求存的世界。在这个大量以内心叙事为主的故事里,在这个无处不散发着颓败忧伤气息的故事里,有着人类未来世界的荒芜与迷惑,有着人类与异己者的血腥抗争,更有着对人生复杂而深沉的思考和质问。
作者试图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在这个摧枯拉朽、遍体鳞伤的人类未来家园之上,像尼采一样为人类同胞重建一个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痛苦世界的残缺——灵魂缺失之痛
2000年,人类与地球遭受了第二次浩劫,在这场源自人类内心罪恶野心的灾难洗劫下,劫后重生的地球和残存的少数人类并未因此庆幸,感到欢愉。城市满目疮痍,地球环境异变,整片一望无边的血海和十字墓地,还有那些潜伏在各处的被人类唤醒的残暴使徒,无一不在牵动着这群“后”人类脆弱的神经,浩劫之后的记忆和危机成了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心理硬伤和恐惧,地球和人类受了重伤,未曾来得及舔舐疗伤,又开始危难重重,这个受多重挤压威胁的世界是后人类时代的集体性的精神创伤和残疾。人类和地球失去了平衡,他们残疾了。
凌波丽、碇真嗣、明日香这三个背负着战斗和拯救使命的十四岁孩子,作为后人类代表的一线战斗者,在人格上也代表了整个人类精神上的残缺不全。
凌波丽是一个人造人,她的残缺来自于从肉体到精神上的不自属和不和谐。凌波丽的灵魂源自莉莉丝(lilith)母体,而她的肉身是以碇真嗣的母亲碇唯为原型量式生产的。她貌似有着最强大的灵魂和成千上万不死的肉体,而实际上又仅仅是一个没有自我主体意识的灵魂容器。这样一个人造组合产品终日面无表情,后天性格又受到周围人影响,一代代死而复生的凌波丽身上因为继承的不同记忆,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她面无表情的冷漠之下,是绵延扩散而去的痛苦。其实,连她的冷漠也仅仅只是因为是人造人,没有学会表达罢了。凌波丽的痛苦在于她不是不死鸟,却永远不能死去;貌似永生,却从来没有生。
碇真嗣是一个在畸形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母亲因为实验(或者说是梦想)自愿放弃肉体,早早地抛下碇真嗣;父亲碇源堂因为狂热野心而冷漠无情。与其说他的家庭环境畸形,毋宁说是一个没有了家的孩子。因此碇真嗣的性格早早发生了扭曲,一方面他内向自闭,消极地甚至是否定地看待同学和身边人与自己的交往,另一方面他因渴望被他人认可和关爱却得不到而茫然若失,矛盾的内心分裂出了一个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固执而仇视的人格,这直接导致了战斗时的碇真嗣多次精神崩溃,甚至启动了第三次浩劫。几乎没有朋友的碇真嗣小心翼翼,怯弱又孤苦。
与碇真嗣的懦弱不同,明日香有着灿烂的笑声,活泼自我得甚至有些过分的张扬。只是这种高傲坚强而难以接近的外表下,又仅仅是她强烈自我保护的过激反应罢了。这个女孩的心中同样因为母亲早年精神失常的影响而形成了对他人和世界的抗拒,她一方面执拗地认为要通过战斗而变强大来摆脱来自母亲的精神困扰和束缚,然而内心深处又充满了与母亲同在的深深渴望。强烈的矛盾冲突是明日香内心世界最激烈的痛苦。
从这群孩子每一个个体扩散到世界范围内的集体性精神残缺,使得人生的痛苦无限制地冲破个体,弥漫在整个世界的角落,然而如果痛苦是人生的全部意义,那么便有愧于战斗的主题。苦难已是定局,铺天盖地,不可避免,但是人生可以选择,痛苦激发的是更加强烈的求生欲望,斗争才是痛苦的泥沼里生发出来的前路。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那便义无反顾。不管是出自作者的安排还是人类求生欲望的本能,战斗正如火如荼……
《EVA》不是一部苦难史,而是一部抗争史。
二、冷静的暴力狂欢——二元对立中的抗争
《EVA》不是一个自怨自艾、顾影自怜式的故事,它的震撼力来自于冷静清醒与血腥迷醉的对峙,来自于各种极端矛盾的冲突之中。故事充满了对立——具体到人物内心的对峙,使徒与EVA的战斗,各种秘密势力的暗潮汹涌等等——甚至在画面渲染和配乐上也做到了极致。那些涤荡心扉的质问便是在一个个荒谬的全景式对战中展开的。
纵观故事,它有平静克制的生活与暗潮涌动的斗争。《EVA》整个故事都是在战争与生活相互交替的环境下展开的。在使徒未出现的时候,高楼林立,车流川息,来去匆匆的人们同样为上班上学而奔波,与今天的生活一般无异;但是当使徒发动进攻的时候,这个世界颠倒了,高楼设施缓缓缩入地下,军事战备瞬间浮出地面,一时间震耳欲聋的爆炸,鲜血横流的战斗,画面从舒适的淡彩染上了噩梦般的红灰深色。生活便是这样轻易地堕入昏天暗地的惊心动魄的残杀之中。看已经习以为常的普通人和浴血奋战的孩子们;看冰冷巨大的EVA与使徒血腥杀戮以及身处驾驶舱的孩子们起伏异动的精神折磨,这个世界最不可思议的荒谬便如此赤裸裸的呈现在眼前——战场之外的人们或苟延残喘,或麻木冷漠,或野心倾轧;战场之中,为肩负拯救人类而牺牲的是那些内心伤痕累累的年轻孩子们和几具随时可能失控的庞大战斗机器。世界就是这样在荒谬冷漠的压抑和克制之中堕入迷醉疯狂的暴力狂欢。他们在战斗,在响起的颂歌中浴血奋斗——凌波丽为了存在的意义;碇真嗣和明日香为了阵痛之后的成长,完成自己残缺心灵的再造;地球为了习惯人类陪伴而不落入彻底的孤独而战斗;作者也在战斗,在为思考和重建而战斗……他们在战斗,如此迷醉!
如果说那些落在叙事背后的背景式对峙不足以冲击内心,那么EVA与使徒交战陷入失控状态时,伴随纯真美好儿歌的视听比照则是最有力的震动,这个场景也成为了《EVA》最经典而残酷的片段。
上文曾提到过EVA驾驶者(即凌波丽、碇真嗣、明日香等孩子们)内心由于存在各种问题而异常波动,这时候依赖驾驶员精神意识的EVA就会失去控制,随即陷入机体自我战斗本能。他们异常凶残地撕裂使徒,然后吞食,直至能量耗尽,俨然一个从英雄堕落的疯狂修罗,迷失在血肉横飞的杀戮迷醉之中,而此刻伴随着杀戮的是纯真美好的童声和圣洁的音乐——“今天是离别的日子,但愿能再度相会,好好珍惜那互相信任的喜悦……”,在凛冽的视听比照之下暗示杀戮的无止无境,以及对迷醉在杀戮本身的丝丝眷恋。音乐淡淡吟唱,却使人战栗,这种强烈的对比将迷醉式的血腥气味弥散到宇宙,绵延到内心深处,恰似一次次重生之后的祭奠。
这样一个血腥的场面并非单纯为了显示战斗残酷而生,它带入了作者一个深刻的思考,暗示着作者最后的一个隐喻——人类实际上是作为第18使徒而存在的痛苦——他作为个体是强大的,但是作为整体,它是孤独的。
其一,是人类对自身身份归属的犹豫和迷茫。按照故事设定,人类是亚当和莉莉丝(据犹太法典,莉莉丝是亚当第一任妻子,夏娃则是第二个妻子)之子李林(lilin),食了智慧之果而失去了生命之果,导致力量缺失,分裂了成千上万的个体,这便是人类。所以人类以个体存在是一种残缺的象征,也由此认为人与生俱来有一种复归本体达到灵魂统一的渴望。EVA与使徒的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是一场兄弟间的厮杀。然而人类因食得智慧之果和分散个体的存在形式而成为使徒的他者,二者之战又是异己者的斗争,出于各自的利益和生存考虑,战争不可避免。这是与同根异己的兄弟斗争的痛苦挣扎。
其二是剧中所言的人类补完计划。虽然说这表面上是秘密组织NERV、SEELE等各方力量的统治野心阴谋,然而回到作者开始设定,冲破个体束缚,达到灵魂归一确是人类潜意识里残存的本能记忆和愿望。所以这个层面上说试图撕裂肉体并吞食其肉体的行为是人类为求得最终灵魂归一的一种隐喻,一种仪式和抗争。这一过程之所以是迷醉的状态,是因为战斗最后脱去了个体意识束缚纯粹原发本能的结果,本能是不受控制而强大不可抗拒的。而仿若赞诗般的音乐渲染,则暗示着对于这一仪式所完成的灵魂统一之梦想的艰苦,敬畏与渴望。
斗争的痛苦,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随时崩溃的边沿挣扎。躯体在战斗,内心也在艰难地蜕化,矛盾的倾扎,痛苦不再只是为了痛苦,而是他们生命意志的锤炼与升华,或许还为了那个潜在的未曾言明梦想而斗争的艰难探索与追寻。
路途艰难险阻,浴血方能重生。战斗是残酷的生活,音乐是梦想与希望的导航,对于居安思危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与异己者的战斗是痛苦而疯狂的血色迷醉,梦想是幽远清净的蓝色彼岸,人类的彼岸在何方?灵魂复归的梦想是追寻的终点吗?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何处?
三、极致的生命欢飨——从“酒神”到“超人”
《EVA》没有完结,也远不可能完结。它和作者一起是一个不断思考与质问的过程,作者的这份沉思寄予了作品永恒的生命魅力。故事最后矛盾的停止,来自于彼此的妥协。《EVA》最终导向了一个尼采式的博弈。
两部剧场版结尾,人类启动了补完计划,同时开启了第三次浩劫的可能。这生死挣扎的绝境中,碇真嗣与明日香脱离LCL灵魂之海成为世界唯一保持灵肉共存的个体,这样一个意味不明的未完成,是作者对于生命意义和归处犹豫不决的猜测——灵魂复归亦或是维持个体?
对于参与补完的灵魂来说,他们以放弃肉体和自我意识为代价,进入到LCL海洋中获得绵延亘古的生命,与岁月长存,与宇宙同在。这是个体冲破束缚,摆脱自我意识的欲望痛苦之后的一个可能的结果,这是无欲无求自然也无痛的终极静态,超脱于任何生命形式之外,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整体,遁入永生。这是酒神的欢飨——整体吸纳个体,对个体的彻底否定与扼杀。
然而,正如尼采并未将酒神精神作为最终的追求,《EVA》的作者最终还是留下了两个个体,作为思考的延续,那就是碇真嗣和明日香。
尼采后来认为,上述遁世者隐含了一种扬弃肉体赞美灵魂的消极避世,放弃生活的愚蠢行为。由此,他提出了另一种更为积极的遁世之说,即“超人”,他认为“超人”的新型人格应该是“超越自身,超越弱者,并充分表现自己,自由自足……敢于面对人类最大痛苦和希望,是充实丰富,伟大完全的人。”[1]这样的人相信生活充满苦痛,同时也处于这样的苦痛纠缠之中,但是他们能通过自身的抗争,学会理解自己,直面内心,从而力图在“神”死之后,成为超人而继续生活。碇真嗣和明日香的个体生存,是两人通过与自己记忆和灵魂的对话,冲破内心残缺与恐惧的困扰,战胜自我之后换来的重生。他们完成了个体意义上的灵魂补完与再造。两人复苏之后,曾经的亚当与夏娃已经死去,自我终于站在生命的顶端,承担自我的生命实质——“感受到支配自己和未来的意志(权力意志)。”[2]碇真嗣和明日香坚持以灵肉共存的个体形式生活下去,是作者为生命意义的思考留下的另一个猜测——命运可能由此回转,碇真嗣和明日香成为了这个世界上人类新的“亚当”与“夏娃”,而这又是对人类生命历程另一个意义上的复归,此后人类开始新的一轮更高层次的轮回。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的故事中说:“查拉图斯特拉呼唤肉体再生……查拉图斯特拉应许的生命是要了结‘曾是’的生命”。“永恒轮回思想,也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3]《EVA》至始至终都在实践着这个梦想,生活在故事里的人类在痛苦的斗争中寻觅梦想和未来,畅饮着生命的欢飨,但愿追随的是绵绵无期的永恒生命力。生命在不可避免的痛苦中孕育强力的意志和战斗力,绵延前进,昂扬不屈,即使经历毁灭,也要以昂扬的姿态,浴火重生。
极致在哪?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最终的目的,亦没有终极的意义,只有人类和万物的永恒循环。尼采所谓的永恒轮回在转向虚无以前,确是生命更迭,绵绵无期,是“超人在证实自己存在的过程,以及证实存在的一切:现在的、过去的、将来的”。[4]与生活苦痛的抗争是体验自身的完满和欢愉,是在永恒轮回中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新生的奇迹!
一如《EVA》的主题歌的吟唱——这是残酷天使的纲领,终于从窗口边飞翔了出去,迸发出热烈的情感,
连同回忆也随风而逝,拥抱蓝天,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少年啊,成为神话……
参考文献
[1] [2] [4]王岳川 ,《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35-136
[3]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72
作者简介
梁晓昀,广西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