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和崇高的名义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tao6310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金陵十三钗》包装华丽,情节曲折,具有一切商业电影所包含的特质,以特殊的视角描绘了一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画卷,但是在改编和主题的挖掘上也留下不少遗憾。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历史 商业 改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22
  宏大的背景,传奇的故事,人物的特殊性,张氏独有的铺张华丽,都使这部影片具备了一切史诗电影的元素,或许这部电影就是对“婊子有情”的一个注解。“仗义每多屠狗辈,欢场也有奇女子”,古往今来,这种奇女子比比皆是,如柳如是、谢玉英、陈师师、杜十娘等。
  张艺谋说牢记历史是希望珍惜今天的和平,善良、救赎和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在特殊的境遇和残酷的背景下,十二个女孩以她们的牺牲完成了自我救赎,绚丽灿烂。但是让人看起来流于肤浅,之于严歌苓,是一种精英、优雅的姿态和西方文明的立场来表达着她的同情;之于张艺谋,是又一次贩卖给观众的包装华丽的商业文化大餐。影片以一种名义来悼念着那些逝去的人,那些卑贱如尘土的人,但是就好像每个人都无法真正走进别人的内心一样,《金陵十三钗》表现出的也是对别人的伤痛没办法真正的感同身受。影片最后的主题升华想给电影内的人物一個神圣的地位,但是由于主题先行,只是展示出来“人性是美好的,牺牲是伟大的”一个浅显的命题,对人性的挖掘不深,只有表面的传奇和故事,而缺乏心灵的触动和合理的心理支撑。
  电影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比之小说,电影做了很大的改动,比如拿掉了玉墨和戴涛(李教官)的情感戏,而增加了玉墨和神父的戏。原小说中神父一直以正面和严肃的姿态出现,而在电影中,一个痞子殡葬师在一步步接近死亡,面对良心和责任的时候才转变成了一个神父,更富于好莱坞式的传奇色彩。
  严歌苓作品中的女人都有着担当和侠义、牺牲精神,不管是《金陵十三钗》中隐忍而有主见,下贱而又不下作的玉墨,痴情单纯的豆蔻,还是《小姨多鹤》中的多鹤,都是这样的女性,有着惨烈的生活背景,但是身上没丧失女性所特有的那种优秀的品质和素质,而男性角色就大大逊色了,不管是戴涛,还是神父,出彩的地方都不多,戴涛作为一个军人,不是战死在战场上,而是稀里糊涂地丢了脑袋,而神父虽然做好了自己的本质工作,甚至最后也收留下这些无处可躲的妓女,但是整体看来都乏善可陈。可能这就是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站在女性视角上观察男性时,对男性心理缺乏一些客观和深入的地方。而在电影中,戴涛的死不再是窝窝囊囊的了,而是有了一种悲壮的色彩,最终死在了战场上。
  《金陵十三钗》不是严歌苓最好的作品,严歌苓作为一个被西方文明所浸染的女人,看过很多南京大屠杀的展览,虽然没办法真正了解那些风尘中的女子,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和编剧,还是写出了一定的感情和深度。但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不仅没有添加一些更丰富的细节和情感能量,反而把原著中本来有的一些情感和力量也删改的所剩无几。李安对《色·戒》的把握就比较好,把张爱玲的一篇简单隐忍的短篇小说结构得血肉丰满。即使作为一个命题作文,张艺谋的“十三钗”也没有达到他应该有的高度,丧失了锐气,没有了那种可以负载沉重历史进而打动人的感情。
  好莱坞式的大片,包装华丽,情节曲折,具有一切商业电影所具有的那些特质:战争、神父、妓女、救赎,但是缺乏一种内心的尊重、同情和真诚,更像是拿着这些元素作为噱头来攫取经济利益,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和认同。并且电影在还原人性和细节的问题上没抓住故事的精髓,所以铺垫的不是很到位,有些地方有突兀之感,所以这也是不让人信服和感动的原因之一。本片还有一个无法打动人感染人的原因是太实,缺乏诗意和美感。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弘扬人道主义的片子,但是由于缺乏灵性、锐气而丧失了本应有的深度和震撼力,而制片方扬言要收取10亿本土票房,把一个严肃沉重的题材变成牟取商业利益的工具也被许多人所诟病。
  参考文献
  [1]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J].名作欣赏,2006(13).
  [2] 安晓燕.当张艺谋牵手严歌苓--浅谈严歌苓 《金陵十三钗》的改编[J].电影评介,2012(20).
  作者简介
  任香,女,1984-,河南周口,中国传媒大学2011级艺术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创作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流行音乐的形成,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作曲家黎锦辉这里最终成型,并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政治、文化和商业的复杂互动中,呈现出了多层次的面貌,在都市文化语境中重新理清中国流行音乐、电影和文化政治的脉络,对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流行音乐 黎锦辉 都市文化语境    1927年,当时的先锋派作曲家,音乐开拓者黎锦辉创作的歌曲《毛毛雨》,普遍被认为是
[摘要]滥觞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爱情电影,从九十年代开始进行类型化建构,历经十多年的市场检验,在票房和口碑的双重作用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它立足于中小投资规模,以小搏大,在国内外大片的强势挤压下成为了类型片创作的中坚力量。梳理近年来的爱情片创作,国产爱情片在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策略及形式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既沿袭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又折射出时代变迁的斑驳世相。  [关键词]国产爱
【摘要】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人翁奥斯卡,辛德勒的人性进化式的改变,即使在平凡而和平的岁月里,使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个重锤之音一一我们呼唤着人道的不朽,人性美的长存。  【关键词】 价值观变更 伦理反思 社会责任 人性美    一、引子    在本学期的“英美电影赏析”教学活动中,看电影评析电影成为我工作的一大主要内容。新近,与学生观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后,心里一直涌动着莫名的感动。尽管课程
【摘要】2009年,舞蹈《蝶恋花》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以唯美的风格和奇幻的影像博得观众的喜爱,而台湾魔术师刘谦则以扣人心弦的魔术征服观众,这些以奇观为主旨的电视节目形态的崛起不是简单的更迭变迁,深入现象的底处,人们不难发现中国大型文艺晚会奇观化转向已然形成。对比奇观电影的发展,电视文艺晚会奇观化转向存在传播实体窄化、技术依赖过重、生命周期束缚等问题。  【关键词】文艺晚会 奇观化 创作思维立体化 
[摘要] 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的电影《薄荷刨冰》中主要人物之间对于俄狄浦斯身份的解构和重建,颇具有探讨价值。从人物与人物之间俄狄浦斯情境的建立,到“窥视情结”与“恋物情结”元素的加入,使其在关于男主角俄狄浦斯式命运的探讨上加入了西西弗斯巨石寓意的全新意味。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西西弗斯巨石 窥视情结 恋物情结  doi:10.3969/j.issn.1002-6916.2
【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转型期的作品。主人公许三观代表着拥有单纯愚昧的人性、无奈于现实生活的普通百姓群体?但他们依然有鲜为人知的崇高与真诚、不浮夸的股股温情余华用客观简洁的叙述、对话、重复等叙事手法,在悲剧与关怀交织、叠加的故事中,将悲剧引申为生存性苦难,将苦难延伸向人性的崇高境界。  【关键词】许三观 叙事特征 悲剧 温情 真实    一、文本内容梳理   《许三观卖血记》一书,从许
[摘要] 优秀的影视作品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昭示了坚强乐观的生命态度,引领人们探索生命的价值。影视鉴赏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为利用影视作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理论的依托,影视鉴赏成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赏析蕴含生命意义的的影视作品,体验与生命相应的活动,通过交流分享,最后达到内化,实现生命的教化。  [关键词] 鉴赏 生命教育 体验 教化  doi:10.39
[摘要]姜文作为当代杰出的电影作者,其执导的影片均表现出了浓厚的个人风格烙印。其中,“酒神精神”,即“狄俄尼索斯精神”(Dionysian Spirit)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即使从电影本身的构成元素来看,如人物形象、叙事手法、影像风格等等,也不难发现其对理性世界的无视,取而代之的是导演自身意念化的构想。这种剥去物质表象、直逼精神本质的特点,正与酒神精神相吻合。  [关键词]酒神精神
[摘要]讨论宽银幕电影与普通电影的不同之处,及柱面透镜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宽银幕 柱面透镜 放大率    20世纪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影开始向大画面、大视野、立体感、临场感方向发展,宽银幕电影于1953年问世,它的产生和发展同宽银幕放映镜头(核心部件为柱面透镜)的出现和发展息息相关。    1 变形宽银幕格式制作的两种方式    电影发展到今天,尽管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画幅格式
[摘要]人类精神世界的拯救是精神生态关怀的具体表现。《恋情的终结》围绕着本德里克斯和萨拉的精神层面,即感情纠葛展开,本德里克斯对萨拉的激情、怨恨,萨拉内心的挣扎、对本德里克斯深沉的爱都刻画得令人动容。小说在格林自传式的叙述中探讨“爱的救赎”这一走出精神生态困境的途径,体现了格林的精神生态关怀,以期达到精神生态的和谐,进而实现生态整体和谐的深层次探索。  [关键词]《恋情的终结》 爱情 救赎 精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