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牵上孩子的手一起读书吧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w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知道学生只有具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些阅读的质与量的要求才能完成。阅读兴趣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养成任重道远。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感受到教师如果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则“善莫大矣”。
  一、教师首先是阅读的爱好者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要读起书来: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向学生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不光读简单的“青少版”,更要读原著,这样推荐起来才更有吸引学生的“力量”;不光读推荐的那一本,更要读相关的书籍,这样才会在推荐时“左右逢源”,这样也才会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才会有更广泛的阅读兴趣。
  二、教师是阅读的先行者
  《新课标》虽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上,但没有规定400万字的书目,提到的具体的书也不过十几本,因此需要教师挑选后再具体推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挑出最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来读;也需要教师做个先行者,负责任地读一读,再来推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课外阅读的要求,每学期,每个寒暑假我都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现在为了让孩子爱读经典名著,也为了普及经典,就有了一些“青少版”的名著,这些书对普及名著可能有一定的好处,但原著中的一些语言的精华、思想的精华会随着内容的简化而消失。学生在读青少版的《简·爱》时对课文中的这句话是不在意的,但因为现在有了“序言”,学生对于夏洛蒂的坚强可能就有了新的认识,会引起他的阅读兴趣,长大些会去读原版的《简·爱》。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做一个阅读的“先行者”,这样在阅读指导中才能“高屋建瓴”,这样的阅读指导效率才会更高,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才会更灵活。
  三、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同行者
  孩子在阅读初期需要有同行者,这样才不会因为孤独而退却,而教师是最合适的同行者。当然,同行者的角色并非是简单的陪伴学生阅读,而应是我们教师课前有精心的预设,时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整合出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有“拓展延伸”的环节,这个环节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好时机。
   “温故而知新”,读过的这本书留给学生一定的印象,回顾这本书意在“复习——提高”,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构建“相似知识”的过程,史蒂芬·霍金与海伦·凯勒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温习读过的书籍,学生构建起新的知识,同时也是对这本读过的书的复习,并生成新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连贯性。教师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这样的读书交流让学生感到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师这样的做法,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自己读书的关注者、同行者,这样学生才能变得主动读书,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四、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
  我们做教师的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尤其是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有教材,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则不然。我们是指导者,指导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兴趣的过程,一个养成习惯的过程。在做法上,笔者以为可以将课外阅读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把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巩固、拓展和实际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成果的分享者
  教师不仅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更要从兴趣入手,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当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内化的过程必将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形成愉悦感和成就感,而外在形式的丰富载体会激活他们的求知欲,促进大量的吸收内化。
  萧伯纳的“分享思想”说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分享学生的读书快乐,是教师必备的一个角色。我们班级里每个孩子都有一本读书记录本,记录最近的读书情况、读书感受,这个本子也是他们和我交流读书收获的平台。我常常在他们的本子上写一些话“读了书的你变得美丽可爱!”……用这样的话激励赞扬孩子,以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
  老师,让我们牵上孩子的小手一起读书吧!
其他文献
当前教学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就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提供的教学环境,更好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六册《翠鸟》这一课时,将现代教育思想——建构主义作为贯穿整课的一条主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出现并辐射全课,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从而
期刊
比较阅读是把内容或者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加以对比、分析而进行的阅读。比较阅读的作用在于通过比较,分析文本内容或者形式上的相同点或者相异点,这样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文本的特点,加深对文本更高层次的理解。比较阅读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同类相比法(求同法),异类相比法(求异法)等方法。下面笔者将着重对鲁迅的两篇短篇小说《故乡》和《孔乙己》采用同类相比的阅读方法进行对比阅读,来探求这两篇短篇小说的相同之
期刊
小学二年级语文增加了看图写话,一开始许多孩子不知道怎么写。往往只把图画中的景物描述出来了事。  比如这样一幅图:树林里有人挖了一个陷阱,陷阱上放着一块骨头。不远处一只狗往这边走来,而挖陷阱的人正躲在离陷阱不远的一棵大树后面。许多同学这样写:有一个陷阱,陷阱上面放着骨头,有一棵大树,大树的后面有一个人,还有一只狗。  很明显我们的学生只局限于把看到的景物用文字的形式搬下来,缺少必要的想象。可怎样让我
期刊
生活化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时下教师探究的热点。其实生活化教学观的形成并非始于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我从三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理论进行探讨。  一、生活化教学理论的渊源  生活化的教育教学观最早可以上溯到美国著名的大教育家杜威。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第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 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
期刊
语文课的导语如果导得好,既激发学生兴趣,渲染气氛,自然导入课文学习,又能发挥语文教师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开始就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一、情感导入  语文课开场,如果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一位老师在教朱自清的《背影》前,放着背景音乐《父亲》,并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他情感充沛,十分动情的说:“二十年前,我第一次离家到西安读大学,父亲送我上了火车,为我找定座位后,又下车到
期刊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千年以后,每逢仲秋,世人总在唱,背井离乡的人唱,流离失所的人唱,老死家园的人还唱,每一人唱吟,都在为你追寻着故乡,只是人们不知道你的故乡是在碎叶,还是在西蜀,还是在中原你足迹所至的任何一个地方?我想,谁都愿意把自己心里最美好的地方赠你一隅,作为你的故乡,作为自己的故乡,在每一个孤独的月夜,对一壶酒看,对一川风,对一轮照过古人也照今人的明月…… 
期刊
让学生愉快学习,饶有兴致地轻轻松松作文,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一、美文美读,激发兴趣   当代名家名作是现代文的典范,学习优秀范文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当学生对习作的意识还很朦胧时,教师应有目的地选取篇幅短小、生动感动人的文章(包括课文)给学生朗读,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营造一种令人向往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尤其是要多找一些生活气息很浓厚的文章,师生共读。因为读
期刊
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
期刊
潜心研究导入的方法和效率,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特别重视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有效的导入方法。  1、解题导入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解题导入法,可以迅速牵住文章的主线,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介绍作者导入。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
期刊
“教学情境”是美国的课程论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述的实际事物或者其背景。能解决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重在要把握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水平;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一味图热闹,甚至哗众取宠,情境内容的选取要适切;第三,情境的设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