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与中国银行业”学术征文活动圆满结束

来源 :国际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促进中国银行业开展碳金融的理论研究和业务交流,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发起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办(主管)的《金融研究》、《金融论坛》、《农村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投资研究》和《农业发展与金融》6家财经期刊以“碳金融与中国银行业”为主题的联合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作者分别来自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金融系统、社科机构和高等院校。截至2010年6月30日.本次征文共收到有效论文96篇,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国际国内碳金融发展的历程、国际银行业有关碳金融业务的先进经验以及中国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理论和实践情况。
其他文献
频发的征地矛盾与纠纷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以往对该问题进行的讨论多是从权力运行、法律建构的角度,社会转型背景下被征地农民的心态变迁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形成并巩固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广大农村人口普遍期盼征地的根本原因。但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城乡管理方式的变迁尤其是城市单位制的解体,农村人口对城市生活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体验与感受。面对征地,他们的心态更为复杂:一方面"盼征地";另一方面"抗征",在"倍增"的不安全感中产生了无休无止的博利行为,引发了诸多矛
家庭是群己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是把握个体与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一个基于共同人身所有权的命运共同体,内部实行财产共产主义。家庭成员的共同人身所有权与个体的自我所有权互相嵌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个体。婚姻是个体让渡人身所有权而形成的共同人身所有权,离婚是解除家庭中配偶双方的共同人身所有权,死亡则是共同人身所有权的消灭,也意味着家庭的解体。长远来看,家庭必然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灭,但目前家庭共产主义仍然是阶级再生产的基本方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和国内矛盾加深,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又一次站在了选择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在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中,北一辉提出"国家改造"思想,主张以"总体战体制"准备下一场世界大战,从而实现日本在东亚的霸权。这一思想被民间右翼和军部皇道派势力奉为圭臬,指导了昭和初期"自下而上"的"国家改造"运动,为军部法西斯夺取政权扫清了障碍,将日本引上对内实行极权主义总体战体制、对外侵略扩张直至战败的不归路,在国家体制转型上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期刊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两个体制性特征。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城乡隔离,即农业劳动力不能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而且城乡劳动力被置于两个不同的利益分配、福利保障体系。二是单位用人的“编制”约束,即每个单位在员工数量、岗位设置上没有自主权,完全由政府或上级部门给出计划,同时政府或上级部门在利益分配、福利保障上以财政兜底(吃皇粮),并配套城市户籍身份和相应的市民权益。用人单位没有编制的制定权,也没有编制外用工的自主权。
湛蓝的天与广袤的地交流互通,智慧的对话如阵阵轻声柔语,宁静却充满力量。我不怕夜的黑,黑夜更能折射出星星的明亮和耀眼,水池流淌着过去和现在的点滴回忆,沉静中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唯美的瞬间……一次次仰望星空,怀念岁月和时光里的每分每秒,一次次悟着存在,充盈轮回里的每时每刻。我喜欢塔的高耸,在灯光流动中散发几何的魅力,河边杉树飞逸,夜色还不曾散去。一怀真情,几分愁绪。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2018年下半年以来,教育部发出大力建设新文科的倡议,并将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摆到同等重要位置。以此为契机,各地高校掀起了一轮改革热潮。
在经历了美国财政部提案、众院立案、参院立案、参众两院协调四个阶段后。长达2000多页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最终成为一部新的美国监管法律。该法案涵盖了消费者保护、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薪酬改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项涉及广泛的改革法案将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对我国带来一定风险,应该及时加以评估。
国际收支平衡表(BOP)和国际投资头寸表(IIP)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国际账户体系,分别体现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流量和存量状况。美国净国际投资头寸(NIIP)持续超大负值却一直伴随着其经常账户中的正“收益”,“收益”规模远远大于中国这个净债权国。本文通过对中关IIP进行比较,分析中关两国国际投资收益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提高中国国际投资收益水平的相关建议。
鲍金,男,1980年生,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领域:《资本论》哲学、意识形态理论。学术成绩:按照"文本—思想—现实"的研究路径深研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探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及其现实意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入选上海市"阳光学者""曙光学者"和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青年拔尖人才"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