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创设情境的路径分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qr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理解能力、生活阅历限制了学生学习与理解古诗词的效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教师可以在古诗词的各个教学重难点环节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诵读情境、历史情境、比较情境、模拟情境等,并结合互联网资源提升情境教学的质量,这样就能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0059-02
  新课改为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习、掌握古诗词中的生字以及相关的古文常识,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作者所描绘的意境。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必须想办法降低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难度,并激发学生学习、思考与想象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深入到古诗词的内核中,体悟其意境,就是一条有效的教学路径。
  一、基于朗读节奏,创设诵读情境
  古诗词是具有格式美与韵律美的文体,并且朗读古诗词时的节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其的理解。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朗读教学,并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符合古诗词意境的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更高质量的朗读,以提升学生从朗读中感知古诗词情感与意境的效率。
  比如,在《暮江吟》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集体朗读一遍古诗。在学生朗读之后,我指出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感情不足的问题。然后播放两张PPT,以此来营造欢快的朗读气氛。两张PPT内容与古诗内容对应,一张对应前两句的“残阳”与“江水”,一张对应后两句的“露珠”与“弯月”,并使用动画效果实现了融合转换,PPT还包含着轻快、欢乐的纯音乐。在播放一遍PPT之后,我让学生自由站起来回答感受到了什么情绪。在图片与音乐的影响下,学生们分享了自己感受到的欢快、轻松、惬意等情绪。然后,我再点名几个学生在配乐中带着情绪朗读古诗。在我的要求下,学生们以或轻快,或慵懒拖长的语速进行朗读,与配乐共同形成了带有学生个体气息的朗读情境。但是,由于音乐的影响,学生的朗读并没有显现出“一道/残阳/铺水中”这样的节奏,或者因为朗读速度过快,学生的朗读节奏并不清晰。对此,我问他们:“音乐可以让古诗朗诵更有美感,那么古人在没有配乐的情况下是怎么表现古诗朗诵的美的呢?由于学生基本都受过音乐学科节奏美以及古诗节奏美的教育,所以很快就能答出:古诗要有节奏。我又点名一个学生朗读,并提问:“刚刚我们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那么你能将感情融入节奏中吗?”该学生回答“能”,随后便带着笑容以轻快的语气和明晰的节奏朗读了一遍古诗。
  总体而言,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图片与配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情境。以这种方式开展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质量会更高,并且在情境的辅助下他们也能更轻松地感知古诗词的意境。
  二、基于创作背景,创设历史情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作者以及创作背景,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以蕴含着不同情感、特征的情境引导学生获得接近作者创作古诗时的感受、经历,使学生能够突破历史的限制,对古诗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古诗《示儿》为例,在教学中,我先播放课前准备的反映百姓疾苦或侵略者凶残的影视剧片段、图片、音乐。比如,我选择了剧情片《1942》中的人民迁徙的镜头与老人回忆的特写镜頭。在这些镜头中,学生可以看到蜿蜒的拄拐人群在荒野中迁徙,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被大人牵住但神情麻木的孩童图片,也可以看到倒在地上的一堆堆的人。在展示这些图片之后,我告诉学生,造成这种情况的不仅是饥荒,在战争中,敌人还会对这些逃难的人群进行追杀。在观看中,学生的情绪随镜头和音乐的变化而变得低落起来。随后,我降低视频的音量,点名一个学生以低沉的语气解读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解读会与视频产生奇异的效果,对其他学生的情绪产生更大的影响。在学生解读之后,我再以悲伤、深沉、迟缓的方式朗诵古诗,将情境中的情感迁移到古诗中,让学生从我的朗读中去感知作者的情绪。
  总体而言,这是一篇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以及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的古诗,而学习这篇课文的小学生基本都从小生存在优渥、安乐的环境中,对国破家亡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对此,教师就可以基于这首古诗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创设历史情境,并在准备的视频中配上与背景相关的解读文字,用以营造悲凉的氛围,奠定教学的情感基调,以凸显作者的爱国情怀。通过上述历史情境的营造,能够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学生在静默的过程中感知古诗的悲伤情感与意蕴,这样,教师之后的教学活动也就能够更有效地开展。
  三、基于诗词内容,创设比较情境
  古诗词一般记录的是古人的思想内容,而承载这些思想的则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对小学生而言,无论是古人的思想抑或是古人的生活经历都在他们的理解、经历范围之外。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中的内容以及教师讲解的事物通常都是一知半解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基于古诗词的内容,引入互联网中的相应资源,为学生创设比较情境。
  以白居易的《暮江吟》为例,我在多媒体上以并排陈列的方式展示多幅“残阳落江”图,第一幅与教材所给的图片相同,第二幅图残阳与碧水参半,第三幅图的红色阳光若隐若现,第四幅图已然没有太阳的踪迹。在展示四幅图之后,我让学生举手选择契合古诗前两句的图画。一开始,许多学生都认为第一幅图是最契合的,因为与教材中的一模一样。所以,在学生们大致表达完自己的选择之后,我再以缓慢的语速吟诵“半江瑟瑟半江红”,并着重拖长两个“半”字。然后点名一个选第一幅图的学生提问:“‘半’是什么意思呢?”该学生先是回答“‘半’的意思是‘一半’”,然后以恍然大悟的神情表述第一幅图是“满”而不是“半”。在肯定了该学生的回答后,我再让学生比较四幅图,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在我的吟诵引导与之前学生的回答启发下,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在阅读时不够认真,忽视了注释中“瑟瑟”的释义。   总体而言,这一首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写是前两句诗,而这两句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造成理解困难的因素既有学生缺乏相应生活经历的原因,也教材图片的误导。针对这首诗的教学难点创设比较情境,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注释的重要性,并使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得到增强。
  四、基于意境特点,创设模拟情境
  意境的体会是新课改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出的教学要求,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并不高,也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所以较难通过古诗词中的文字描述感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意境时,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模拟情境,并且以多媒体营造相应的氛围,以此来引导学生感知古诗词的意境。
  以《竹石》为例,在课前准备阶段,我先结合古诗内容,在网络上搜集能够体现《竹石》内容的视频,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我先展示“竹石”视频:暴风雨中某种植物受风雨摧残,但在风雨之后依然舒展着残破的枝干挺立在阳光之下。在播放完这个视频后,我点名几个学生,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直接感受。在画面与声音的影响下,学生很容易被视频中的植物所震撼,如有的学生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植物坚韧品质的赞叹。随后,我再播放张海迪等人物的生平事迹,然后提问学生:“这个视频是竹石吗?”学生们明显安静了几秒,显然都在脑海中进行思辨。但很快便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是”。于是我再提问:“你可以结合古诗说一说原因吗?”被提问的学生回答得较为笼统:“因为她也很坚强。”对此,我细化问题范围,逐步提问:“坚强往往是在受打击后体现的,那你认为她受到了哪些打击呢?”学生回答:“我看过她的书,我知道她五岁时就瘫痪了,而且她长大以后还做过鼻子上的手术。”对此,我再继续追问:“很好,看来你平时很喜欢读书啊,大家鼓掌。你能再结合古诗说一说她的坚强体现在哪些方面吗?”学生回答:“她瘫痪了但是不气馁,而是自学针灸为别人治病,还写了很多书,这就是她坚强的体现。”
  总体而言,在统编教材中,许多古诗都包含着意蕴深刻的意境,这些意境是学生难以自主感知、体会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引导学生去感知意境,还应教给学生感知意境的能力。而创设模拟情境以及进行引导性提问,就不仅能够辅助学生感知课文意境,还能够辅助学生将古诗内容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知意境的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教学难度较高的内容。為践行新课改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借助情境解决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在实践中,教师应当基于所教学古诗词的特点以及学生在当前阶段的理解能力,合理设计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推动教学活动高效、高质量地开展,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学中得到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可以感知古诗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 参 考 文 献 ]
  [1] 马世卫.阅读 赏析 领悟 想象: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10).
  [2] 金雪花.古诗深度教学三部曲:例谈优化古诗教学的路径 [J].语文天地,2018(30).
  [3] 干小丽.情境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语文教学,2017(01).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借助慧学学法推开教程,对接学生生活认知展开教学安排,能够形成丰富的学习成长动机,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完成慧生活认知的构建任务。慧生活下的道德与法治慧学教学设计,教师要做好必要的教学调研,深度发掘教材内容,对接学生的生活认知,利用实践活动展开教学行动,满足学生生活探索的需要,全面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慧生活;慧学;教学探索  [中图
[摘 要]统编教材高度重视学生的习作训练,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方式,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设置了专门的习作单元,由两篇精读文本、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习作和一次习作训练组成。各个栏目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依存。教学中,教师应聚焦表达,从内容感知转向言语洞察;聚焦阅读,从朗读体验转向默读思索;聚焦统整,从单篇感知转向群文阅读。通过积极转向,突破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的壁垒,达成习作单元的具体目标。  [關键词]
[摘 要]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是新时代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几年来,江苏省启东市汇龙小学学华分校秉承全面育人理念,将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入课程改革和学校育人实践,提出了“劳以养行、美以养学、学以成人”的育人新主张,充分发掘学校优质资源,积极探索“新劳动教育”办学特色,进一步促进多学科融合的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课程;开发;劳动素养  [中图分类号]
统编教材中编排了“快乐读书吧”这一栏目,这是本套教材的一大闪光点。纵观小学六年的教材,从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和大人一起读”到中高年级的“快乐读书吧”,每册安排一次,教材有意识地将不同的文体、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分册编排,形成了比校清晰、完整的语文课外阅读体系,为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指明了方向。
[摘 要]复述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统编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复述能力训练,将它贯穿在小学阶段的各册教材中。在复述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复述进阶的学习需求出发,让学生经历简单讲述—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的全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多元复述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内化文本语言,而且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 ;复述教学;进阶式  [中图分类号] G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主要集中在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这是一种高阶思维下的理解性学习,强调批判理解、内容整合、迁移运用等。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教师从目标导向、发挥想象、多元融合、有效拓展等方面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选自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7课。教学本课,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诗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的含义。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水真正有价值的人。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练习、自主探索、自主实践,培养学生餉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以《忆读书》为例,从预习、导入、朗读、讨论、延伸五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摘 要]关注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能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从激发思维、延展思维、活化思维、深度思维、生成思维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关注思维;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0062-02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摘 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意识,丰富学生的文本阅读体验,选取合适的文本切入点帮助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教师可通过线索梳理、主旨挖掘、分析提炼、语言鉴赏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构建多视角文本阅读认知,以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关键词]文本阅读;阅读视角;多点筛选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