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新:让大山深处的生命闪现希望之光

来源 :山西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老师,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尚!王老师,教师节到了,我又想起了您。”“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王老师,您是我心中崇高无比的神!”……每年的教师节到来之际,王迎新的手机总能收到数不清的祝福,而这些动人的文字,正是对她扎根乡村教育35年的礼赞。
  王迎新,现年53岁,中共党员,是介休市张兰镇板峪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自1986年从事教育事业至今,已整整35个年头了。在35年的教育生涯中,她始终扎根山区,用朴实的心灵和执着的追求谱写着一曲曲乐于奉献的山区教育赞歌,让大山深处的生命亮起希望之光。

满腔热情倾心教育


  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师资队伍青黄不接,尤其是边远山村更是留不住人。那时,王迎新还是一个不到20岁的青春女孩,她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毅然选择了在家乡的山村小学任教。那是一所仅有20余名学生的“单人校”,王迎新义不容辞地支撑起那所小学,既当校长,管理学校日常事务,又当老师,承担1-3年级13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满腔热情的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好教师。
  那时候,王迎新每月只有20多块钱的工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很多人劝她辞掉代教工作,寻找其他机会。然而每当她走进学校,看到一个个可爱的学生,遥想着他们长大成才、造福社会的情景,自己的苦和难就烟消云散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在这所山村小学一干就是13个春秋。13年,艰苦的条件、清贫的生活和超负荷的工作并没有削减她对教育的热忱,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对教育无私奉献的决心和信心。后来,由于学校合并,王迎新转到新寨小学工作。2003年,又转到了离家十几公里的板峪中心小学工作。几年时间里,她周一带领邻村的学生一起上学,周五放学后再把学生护送回家,一周都在学校与学生同吃同住。至今,她已经在这所小学工作18年。在这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她总是在忙碌而琐碎的工作中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潜心教学砥砺前行


  教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王迎新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身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多年来,她刻苦学习教育教学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1992年至1996年四年期间,她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到介休进修校参加中师培训,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中师毕业证书。接着又通过两年的函授,取得了大专学历。多年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她的教育教学能力。1998年,她参加了教师转正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继续在小学教育这片沃土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迎新在教學上有这样的感受:当一节课上得生动活泼、师生互动良好、教学步骤有条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时,在课后会感到神清气爽,非常欣慰,所有的疲惫全然不觉。而当一堂课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时,课后会颇感失落。因此,把每节课上成学生喜欢的优质课,让自己坦然走出教室,是王迎新对自己的底线要求。为此,每次上课前,她广泛搜集讲课素材,不断扩充知识面,力求讲课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过程中,不断增加新内容、新知识,力求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并尽量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也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课堂上,王迎新巧用顺口溜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课堂上,她采用课本剧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增添自信。在“单人校”工作期间,王迎新一人承担着多年级的多门课程,多年的积累让她对每门课程的知识都倒背如流,成为“全才教师”,无论哪门课缺教师,她都可以轻松接任。

  在35年的教学中,王迎新所教班级的成绩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在她的努力下,党组织吸纳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成为了教育战线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情系学生爱心奉献


  “如果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都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世界会更美好。”这是王迎新常说的一句话。她希望自己就是这样的老师,有爱心,有责任心。学生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她都悉心记录下来,并时时与大家分享。这种快乐,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
  除了保证上好每一节课外,王迎新还担负着细致繁琐的班主任工作,她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力求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德才兼备、有益于社会的人。她对学生倾注了一腔浓浓的爱意,受到家长的称赞和支持。
  多年来,王迎新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校,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学生身上。每天坚持早于学生到校,晚于学生回家。在旧寨小学任教那些年,因为孩子没人带,从孩子2岁开始,她就天天将其带在身边,和学生同坐一间教室,孩子经常自己躲在角落里悄悄地就睡着了。有一次给学生上课太过专注,无暇顾及孩子,等下课才发现孩子不见踪影,她寻找许久,后来发现孩子掉进学校旁边的沟里,多亏老天眷顾,挂在了半坡的树枝上,才没有掉进几十米的深沟。看着孩子被荆棘刺挂得满身伤痕,王迎新心痛不已。她总是因为忙于学校的工作而忽视家庭,家务活做得少,对家人的关心也很少。她几乎顾不上给家人好好做顿饭,丈夫、孩子经常回家吃不上饭,有时吃剩饭吃冷饭,导致孩子落下营养不良、肠胃不好的毛病,身材格外瘦小。每当想起这些,她就会潸然泪下,觉得自己是一位不称职的母亲,特别愧对孩子。但每当走进校园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学生,听到一声声“老师好”的时候,王迎新想到孩子们的进步中渗透着自己的汗水,学生的成长中有自己的一分功劳,就感到非常值得。
  在旧寨小学任教的时候,虽然每月仅有几十元的收入,但她仍然时常补贴学校和孩子们,为他们烧水、补衣、买文具、买书。放学后,她还会将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带回自己家进行作业和心理辅导。在板峪小学寄宿期间,她和学生同吃同住,把学校完全当成了自己的家。   王迎新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既教书又育人,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多年前,班里曾有个叫小晶的女孩,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外打工,小晶常年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特别困难。这个孩子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孤僻,做事小心翼翼,学习成绩偏差。了解情况以后,王迎新给予小晶细致的关怀和引导,给她买学习用品,让她担任小组长。经过长期的关怀和疏导,这个孩子变得爱说爱笑,后来成为一名自信、大方、乐于助人的学生。还有一个男孩,多次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王迎新没有批评他,而是像朋友一样问他最近有什么烦恼的事情。了解到他家发生重大变故,经济上特别拮据的情况后,王迎新经常送给他一些文具和生活用品,并告诉他有任何需要都可以找老师帮忙。后来他把拿别人的东西都还回同学的桌兜里,而且再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王迎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学无小事,育人须精心”。如今,王迎新的学生奋战在各行各业,这更加坚定了她爱生如子的情怀。

用心坚守无怨无悔


  有位名人这样说:“教师的爱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伟大力量。”王迎新把学生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既是严厉的师长,又是慈爱的长者。她对学生给予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情感上贴心细致的呵护,将一颗炽热的爱心全部奉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压力的增大,王迎新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和咽炎,几年来,全靠药物维持。由于经常熬夜伏案备课、批改作业,近两年,眼疾加重,视力不断下降,不得不进行手术,术后每月仍然需要给眼球注射药物来消肿,以维持视力。手术过后医生建议她请假休息、减少用眼,家人也希望她进行适当的休息,可她却身在医院心在学校,不听从医生的劝告,术后第二天就回学校上课。疫情期间,她一直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专门建立了微信群,鼓励家长督促孩子复习每天的功課,并通过手机批改学生的作业,一忙就到深夜。身边亲戚朋友都问她:“难道你就不怕眼睛失明吗?”她总是笑着回答:“疫情期间,如果不为国家、社会做点事,白白领国家工资,我心里不踏实。只要眼睛没瞎,我就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直至今日,王迎新已经在山区基层教学岗位坚守了35年,她多次放弃了调到城里学校的机会,因为她明白教育对山区孩子的特殊意义,她明白那里的孩子更需要她。
  倾心教育事业三十多年来,王迎新品尝过心酸,流淌过汗水,但也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曾多次获得市级、镇级的“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3年,她还获得张兰镇“慈孝之星”荣誉称号。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是王迎新对教育事业的痴情与执著。
  “当年我选择了在山区任教,就是立志为山区教育事业做贡献,我的事业就在三尺讲台上延伸,我要把我的爱、我的智慧和我的整个生命都献给学生,献给山区教育。”三十多年来,王迎新秉持初心,像一盏指路明灯,在山区教育的道路上发光发亮。
其他文献
清晨,阳光洒在绿油油的田地里,处处洋溢着生机,孩子们上学的身影让整个西掌坡村热闹起来。西掌坡位于乡宁县枣岭乡东南部,村里的西掌坡小学创办于1987年,目前有6个班级,在校学生72人,专职教师11人。2016年7月,已经在县城小学工作的李萍,报考了特岗教师,并顺利考入枣岭乡西掌坡小学,从此开启了一条全新的教育教学之路。爱在梦想坚守初心  2012年7月,李萍从晋中学院毕业,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
期刊
2021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问: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答: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深入开展
期刊
近日,运城市盐湖区涑水联合双语学校五年级的部分学生,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充满魅力的青岛市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研学旅行。  学生们在青岛参观奥帆中心,远眺浮山湾现代海滨建筑群,感受中国奥林匹克精神;游百年栈桥,感受帆船之都,体会历史变迁;走进五四广场,再现历史风云,感受爱国热情;参观老舍故居,感受一代文人大师的风采;实地考察青岛啤酒博物馆,体验啤酒生产过程,感受企业精神和城市精神;攀登崂山,游览“海
期刊
和顺县历史悠久,享有“山西东大门”之美誉,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顺县第一中学校为全县唯一普通高中,建校于1952年,现有38个教学班,学生2200余人,教职工201人。  在县委、政府“五名兴教”战略引领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指导下,我校秉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向质朴的老区人民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高考答卷。2021年高考,全校638名考生中二本以上达线386人,二
期刊
為了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暑假期间,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开展红领巾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得自豪感和快乐。  暑假到来,孩子们自行组成一个个红领巾志愿者活动小组,他们走进敬老院、图书馆,走进社区,走上街头,用自己稚嫩的双手和简短的话语温暖着这座城市,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期刊
“早上好,一日愉快!”“您今天辛苦了!”“我想……,可以吗?”“回来了,今天开心吗?”“晚安,做个好梦!”这些话语虽然看起来简单轻松,但是对于太原市杏花岭区杏花岭小学的教师、学生和家长来说,却总是会感到特别的温暖与感动。  杏花岭小学位于太原市繁华的府东街,校门外车水马龙,人群川流不息,但是走进校门之后却有一种安静温馨之感。学生在楼道里井然有序地行走,彼此之间交流时也能做到低声细语,看到记者前来,
期刊
对于晋中市榆次区什贴中心小学的副校长罗美生来说,教育事业和家乡的山水都是他一生的挚爱。为此,他心甘情愿地在家乡的教育战线上不辞辛劳地奋斗了30个春秋,甘为人梯,不求回报,只为自己的学生可以拥有更美好的前程,家乡的教育事业可以蒸蒸日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91年6月,罗美生走出了大学的校门,并于同年8月回到了他的母校山庄头中学任教,与昔日的恩师成为了同事。在老师面前,他谦虚谨慎、认
期刊
山西省城区小学将供“放心午餐”  近日,山西省教育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全省城区小学实施“放心午餐”工程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省城市主城区和县城公办非寄宿制小学(以下简称“城区小学”)实施“放心午餐”工程,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小学生中午接送难、午餐无法保障问题。  据悉,城区小学“放心午餐”工程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力争用3年时间,到2023年基本实现全省有需求的城区小学提供校内午餐全覆盖。服
期刊
一小学校长提出小学是否可以实施愉快教育,并征询我的意见。我十分赞同,并列出以下一些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1.不在公共场所批评学生,必须批评时,要在办公室,只有老师和学生两人在场。  2.不要一看见就批评,缓一缓,想一想,冷静了再批评。  3.不要动不动就亲自批评,有时候可以让同学捎话,告诉学生哪里错了。  4.不要吹胡子瞪眼睛、面带怒色地批评学生,批评也可以温柔似水,语气和善,面带笑容。  5.课
期刊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思政课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全面深入地阐发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如何全面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推进思政课建设,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扎实推进该项工作。一、深化思想认识,转变育人观念  学习领会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