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强势语种。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熟练掌握英语已经成为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个体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除了受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以外,还受到微观因素个体的制约。本文基于这样的考虑,从制约和影响英语学习成效的个体因素出发,对影响英语学习的个体因素中的个体差异、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学习行为和非智力因素展开阐述,并根据不同个体因素的优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 英语学习 个体因素 个体差异 学习策略
一、个体差异因素
学习本质上是个人化、个别化的行为,没有任何两个人会完全一样地学。在英语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在认知风格、心理素质和学习动机等多个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这必然造成学生的英语程度各不相同。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水平不一,有些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有些英语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学习英语只是刚刚起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必须正视并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成个性学习者,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从而全面增强教学效果。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种交际工具,学生要用它去表达某种思想和认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就表现出了明显差异。因此,从语言意识和语言发展水平来看,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言的学习和交流是一种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层面上复杂的交流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语言知识,而且涉及各种外来文化的差异。学生由于个性不同,接受能力和表达的方式也就不同。教师要了解并发现每一位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已经达到的语言发展阶段和语言意识的发展程度,克服不利因素,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还可利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进入和通过语言的“最近发展区”,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平。
智力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智力因素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难以界定的概念。智力因素既与年龄有关,又与大脑的发育有关,还与环境有关,它对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是复杂的。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年龄越小,智力因素的影响越小,学习环境越正式,越需要分析综合能力和技巧,智力因素的影响越大,反之亦然。智力与认知符号教学法和学术性语言技能(阅读、语法、词汇)有关系,而与听说和口头表达技能没有关系。要尊重智力因素的差异性,有正确的心态对待智力因素,不回避,不盲目下定论。学习英语不能超越智力范围,不能抑制智力潜能的发挥。
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与意愿程度是不同的,动机来源于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也是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动机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呈现被动态,即为了应付考试和谋取职业,主要来源于外部的压力。内在动机是学生对外语及其文化的浓厚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外在动机起次要作用,内在动机是成功学习的主要条件。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紧密联系的。学习动机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与个体差异也有关系。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在不同的语言学习环境、不同的学习任务上有不同的优势。教师应了解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并引导他们采取与自己的方式相适应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性格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性格外向的学生学习外语比内向的学生更有优势。个性坚毅的学生比个性软弱的学生更经得住学习压力,在英语学习中显得自信和自如。而身处学习之中的学生及身处教学之中的老师却往往看不到个体性格特点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不会是智力因素,进步得慢是基础因素,性格与英语学习似乎并无关系,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态度懒散,情绪波动大,心理紧张,羞于开口,经不住失败的打击,知难而退,不求优秀,只求过关的局面,丝毫显不出个性特征。
二、学习策略因素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也是使用个人才智的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就学习策略的本质而言,学习策略是一种策略性知识,它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包括信息加工流程所有环节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大量的研究表明:英语学习策略运用对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自我教育”的时代,一个人的发展与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获取知识的质量与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策略也影响着个体未来的发展水平。
Chamot(1987)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促进语言知识及其他各类知识的学习和回忆所采用的方法、思路或有意行为”。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重复策略、联想策略和内在联系策略。复述策略是指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以维持注意于学习材料并将学习材料保持在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之中。复述策略有两种,一种是出声的朗读,另一种是在心里默默地说。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基本知识。然后,学生在被提问过程中再一次复述,从而加强了在短时记忆阶段的印象。重复策略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对教师来说,可采用限时记忆的方法,做到在下次上课开始后给学生5—10分钟的复习时间,复习前告知学生复习的范围。对学生来说,可采用及时复习,主要是利用晚自习时间,及时复习当天所学习内容。这样一来,两种方法互相补充,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教师得到及时的反馈。
仅仅靠简单的复述和重复是不够的,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对学生来说还达不到長期记忆的要求。短时记忆的内容在下课后很容易忘记,因此需要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精加工处理,以便长期地储存于大脑。所谓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加工策略,是寻求字面意义背后深层意义的策略,是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是一种理解记忆策略。联想策略要求学生建立基本知识基础使联想合理化,学生的思维得以扩散,思维的火花才可能碰撞显现。内在联系策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发现差异和相同点,使他们能够自主探索,突破封闭的、僵化的思维定势,进一步刺激他们主动运用学习策略,逐渐走向自学,尤其是培养自我思考的好习惯。
关键词: 英语学习 个体因素 个体差异 学习策略
一、个体差异因素
学习本质上是个人化、个别化的行为,没有任何两个人会完全一样地学。在英语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在认知风格、心理素质和学习动机等多个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这必然造成学生的英语程度各不相同。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水平不一,有些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有些英语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学习英语只是刚刚起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必须正视并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成个性学习者,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从而全面增强教学效果。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种交际工具,学生要用它去表达某种思想和认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就表现出了明显差异。因此,从语言意识和语言发展水平来看,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言的学习和交流是一种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层面上复杂的交流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语言知识,而且涉及各种外来文化的差异。学生由于个性不同,接受能力和表达的方式也就不同。教师要了解并发现每一位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已经达到的语言发展阶段和语言意识的发展程度,克服不利因素,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还可利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进入和通过语言的“最近发展区”,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平。
智力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智力因素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难以界定的概念。智力因素既与年龄有关,又与大脑的发育有关,还与环境有关,它对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是复杂的。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年龄越小,智力因素的影响越小,学习环境越正式,越需要分析综合能力和技巧,智力因素的影响越大,反之亦然。智力与认知符号教学法和学术性语言技能(阅读、语法、词汇)有关系,而与听说和口头表达技能没有关系。要尊重智力因素的差异性,有正确的心态对待智力因素,不回避,不盲目下定论。学习英语不能超越智力范围,不能抑制智力潜能的发挥。
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与意愿程度是不同的,动机来源于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也是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动机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呈现被动态,即为了应付考试和谋取职业,主要来源于外部的压力。内在动机是学生对外语及其文化的浓厚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外在动机起次要作用,内在动机是成功学习的主要条件。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紧密联系的。学习动机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与个体差异也有关系。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在不同的语言学习环境、不同的学习任务上有不同的优势。教师应了解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并引导他们采取与自己的方式相适应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性格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性格外向的学生学习外语比内向的学生更有优势。个性坚毅的学生比个性软弱的学生更经得住学习压力,在英语学习中显得自信和自如。而身处学习之中的学生及身处教学之中的老师却往往看不到个体性格特点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不会是智力因素,进步得慢是基础因素,性格与英语学习似乎并无关系,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态度懒散,情绪波动大,心理紧张,羞于开口,经不住失败的打击,知难而退,不求优秀,只求过关的局面,丝毫显不出个性特征。
二、学习策略因素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也是使用个人才智的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就学习策略的本质而言,学习策略是一种策略性知识,它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包括信息加工流程所有环节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大量的研究表明:英语学习策略运用对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自我教育”的时代,一个人的发展与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获取知识的质量与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策略也影响着个体未来的发展水平。
Chamot(1987)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促进语言知识及其他各类知识的学习和回忆所采用的方法、思路或有意行为”。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重复策略、联想策略和内在联系策略。复述策略是指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以维持注意于学习材料并将学习材料保持在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之中。复述策略有两种,一种是出声的朗读,另一种是在心里默默地说。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基本知识。然后,学生在被提问过程中再一次复述,从而加强了在短时记忆阶段的印象。重复策略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对教师来说,可采用限时记忆的方法,做到在下次上课开始后给学生5—10分钟的复习时间,复习前告知学生复习的范围。对学生来说,可采用及时复习,主要是利用晚自习时间,及时复习当天所学习内容。这样一来,两种方法互相补充,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教师得到及时的反馈。
仅仅靠简单的复述和重复是不够的,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对学生来说还达不到長期记忆的要求。短时记忆的内容在下课后很容易忘记,因此需要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精加工处理,以便长期地储存于大脑。所谓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加工策略,是寻求字面意义背后深层意义的策略,是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是一种理解记忆策略。联想策略要求学生建立基本知识基础使联想合理化,学生的思维得以扩散,思维的火花才可能碰撞显现。内在联系策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发现差异和相同点,使他们能够自主探索,突破封闭的、僵化的思维定势,进一步刺激他们主动运用学习策略,逐渐走向自学,尤其是培养自我思考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