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修辞性语言代表语言运用的高位水平,修辞的运用有利于儿童认知、情感及审美的发展,并能为其社会性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情境,应将之作为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已经能够运用真正的修辞性语言,为促进其修辞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做到顺应儿童修辞天赋与提供适当刺激的统一,引导儿童分析语言外在形式与感受内在意蕴的统一,鼓励儿童自由使用语言与培养其“择语”意识的统一。
[关键词]修辞性语言;语言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一、问题提出
现实生活中,幼小儿童经常会讲出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如一名2岁半女孩吃馅饼时说:“把我的舌头都甜掉了。”5岁女孩说:“眉毛像月亮,鼻子像滑滑梯,眼睛像黑巧克力和白巧克力合在一起。”皮亚杰(1962)曾记录其女儿的语言:“弯曲的小溪像蛇一样。”这类语言从外在形式来说具有修辞特征,其中比喻的使用频率最高,还会用到拟人、夸张、排比、借代、婉曲等修辞手段。这些形式上具有“修辞特征”的语言是否属于真正的修辞性语言呢?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学前儿童具有修辞能力。如著名修辞学家骆小所说:“儿童依据感觉变异对现实生活作变形描绘的语言就是艺术化的语言。”还有学者明确宣称:“既然我们已经承认了修辞是贯彻语言始终的,没有修辞的零形态,那么就应该承认小孩儿的语言也是有修辞的。”另一种观点则持否定态度,认为幼小儿童“偶尔产出的隐喻只是一种语义扩张现象”。如有学者提出幼儿语言发展中的造词现象、拟人化和夸张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暂时现象,其语言谈不上真正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为解决这一争议。笔者对学前儿童自然口语中大量存在的异于普通语言表达方式,并在形式上呈现出变形和具有审美效果的语言进行了观察、记录与分析。为了确保结论的可信度,笔者采用了参与式观察和轶事记录法,在真实的情境中收集语料,遵从龙格瑞(Longacre)话语分析中对语境采取的分析框架,对所收集的语料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分析,包括场景(field)——发生了什么、语旨(tenor)——谁参加了、方式(mode)——如何发生的?考虑到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本研究对语料的分析还包括发生背景、发生频率、相关事件、交际对象的反应等,以说明学前儿童修辞性语言的出现是否具有必然性。与此同时,本研究还考察了同年龄段儿童有无相似表现,以说明学前儿童修辞性语言的发展是否具有普遍性。
本研究总体设计以个案剖析为主,辅以群案分析,兼顾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以勾画学前儿童修辞性语言发展图景。由于学前儿童修辞性语言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研究者必须与儿童朝夕相处才有可能获得这些“一晃而过”的珍贵语料。为此,笔者以一名密切接触的儿童叶页(女)为主要观察对象,辅以26名儿童的“卫星个案”,与主个案相对照:主个案记录时间从1岁6个月至6岁8个月,收集语料约11万3千6百字,其他儿童约4万4千4百字。同时进行的群案研究的对象来自一所家庭背景多样化的幼儿园(家长学历分为初高中、大学及硕博士三个层次,各占三分之一),“托、小、中、大”各一个班,每班30名左右儿童,共126名儿童接受了修辞性语言测试,以验证个案研究的结论。
二、学前儿童具有真正的修辞性语言
(一)学前儿童与成人有相同或相近的修辞表达
一名3岁女孩说:“太阳落下。月亮升起来;月亮落下,太阳升起来,就像坐翘翘板一样。”叶页(3岁半)用筷子挑起一排面条,认真地对妈妈说:“你看,筷子像小梳子一样,把面条梳得整整齐齐。”天突然刮起冷风,叶页(4岁)很兴奋,迎着风说:“我要试试风的凉度。哈哈,我是风的体温表。”上述例子中,儿童用翘翘板的“一升一降”类比太阳月亮的交替,抽象出事物变化规律的相似;用梳子梳头发类比筷子挑面条,抽象出事物功能的相似;用体温表测体温类比身体感知温度,抽象出事物关系的相似性。儿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相似性是比喻的重要标志,因此这些语言应该属于真正的比喻。著名修辞学家王希杰认为修辞就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越和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上述语言具有明显的新异性,创造了新的形象与意境,使听者产生美感,符合修辞要求。本研究记录了叶页说出的修辞性语言共1285句,其中比喻601句。群案研究曾要求儿童说出一个比喻句:“大的(娃娃)像什么,小的(娃娃)像什么”,托班32名儿童、小班31名儿童中分别有22名、26名说出了比喻句,中、大班儿童的回答全部合乎要求,可见学前儿童普遍具有使用比喻性语言的能力,并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
此外,与成人一样。学前儿童也会运用语言的象征意义。如叶页(5岁)这样表达对妈妈的爱:“妈妈,你是我的玫瑰园。”并解释说:“看到玫瑰心里就很舒服。妈妈很好呢,就像玫瑰。”这一表达与罗伯特,彭斯(R.Bums)的诗句“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十分相似。群案研究中,托、小、中、大班分别有1、3、5、6人使用“玫瑰”或者“花朵”比喻妈妈,说明学前儿童与成人都以“玫瑰”“花朵”等美好事物比喻喜欢的人和物,具有同样的修辞意义。
(二)学前儿童会使用“同义手段”
根据传统的修辞判断标准,关键是看个体是否使用了同义手段,所谓“修辞活动就是同义手段的选择活动”。同义手段是指对同一事物,根据不同表达需要和不同语境,选择不同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或者句法结构的语言。妈妈问叶页(6岁):“你昨天说让我做经得住风雨的母亲,是什么意思?”叶页回答:“就是受得了苦,就是受得了孩子的闹。”可见,儿童认为“经得住风雨”与“受得了孩子的闹”表达的是同一意义,说明他们已经能够根据语言意图灵活操纵语言,具有“同义手段”行为。出现了真正的修辞性语言。
(三)学前儿童具有追求修辞效果的意识与动机
修辞的本质是根据具体情境对语言做出调整,语言学家吴礼权认为:“不管说写者‘达意传情’圆满、适切的程度如何。只要他是有意识的朝着力图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向努力,都是‘修辞’。”长期以来,心理语言学界受皮亚杰理论影响,认为幼小儿童处于自我中心状态,不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不能调整说话方式顺应交际场合。因此否定其有意识运用修辞的能力,但加德纳认为学前儿童“也许有一半的比喻是为了达到需要的含义或效果而蓄意玩弄字音或字的参照,儿童明白自己所使用说法的文字含义与隐喻含义”。那么,学前儿童到底有无明确的修辞意识和动机呢?
语言从本质来说是为了交流而存在的,发话主体为实现预设的交际目标,自然倾向于使用更加有效的语言。如叶页(4岁半)想听故事,对妈妈说:“祝你万事如意,祝你很老很老,头发都白了和爸爸还很相爱。你给你的女儿讲个故事吧。”“万事如意”“与爸爸相爱”原本与听故事的要求毫不相
[关键词]修辞性语言;语言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一、问题提出
现实生活中,幼小儿童经常会讲出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如一名2岁半女孩吃馅饼时说:“把我的舌头都甜掉了。”5岁女孩说:“眉毛像月亮,鼻子像滑滑梯,眼睛像黑巧克力和白巧克力合在一起。”皮亚杰(1962)曾记录其女儿的语言:“弯曲的小溪像蛇一样。”这类语言从外在形式来说具有修辞特征,其中比喻的使用频率最高,还会用到拟人、夸张、排比、借代、婉曲等修辞手段。这些形式上具有“修辞特征”的语言是否属于真正的修辞性语言呢?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学前儿童具有修辞能力。如著名修辞学家骆小所说:“儿童依据感觉变异对现实生活作变形描绘的语言就是艺术化的语言。”还有学者明确宣称:“既然我们已经承认了修辞是贯彻语言始终的,没有修辞的零形态,那么就应该承认小孩儿的语言也是有修辞的。”另一种观点则持否定态度,认为幼小儿童“偶尔产出的隐喻只是一种语义扩张现象”。如有学者提出幼儿语言发展中的造词现象、拟人化和夸张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暂时现象,其语言谈不上真正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为解决这一争议。笔者对学前儿童自然口语中大量存在的异于普通语言表达方式,并在形式上呈现出变形和具有审美效果的语言进行了观察、记录与分析。为了确保结论的可信度,笔者采用了参与式观察和轶事记录法,在真实的情境中收集语料,遵从龙格瑞(Longacre)话语分析中对语境采取的分析框架,对所收集的语料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分析,包括场景(field)——发生了什么、语旨(tenor)——谁参加了、方式(mode)——如何发生的?考虑到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本研究对语料的分析还包括发生背景、发生频率、相关事件、交际对象的反应等,以说明学前儿童修辞性语言的出现是否具有必然性。与此同时,本研究还考察了同年龄段儿童有无相似表现,以说明学前儿童修辞性语言的发展是否具有普遍性。
本研究总体设计以个案剖析为主,辅以群案分析,兼顾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以勾画学前儿童修辞性语言发展图景。由于学前儿童修辞性语言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研究者必须与儿童朝夕相处才有可能获得这些“一晃而过”的珍贵语料。为此,笔者以一名密切接触的儿童叶页(女)为主要观察对象,辅以26名儿童的“卫星个案”,与主个案相对照:主个案记录时间从1岁6个月至6岁8个月,收集语料约11万3千6百字,其他儿童约4万4千4百字。同时进行的群案研究的对象来自一所家庭背景多样化的幼儿园(家长学历分为初高中、大学及硕博士三个层次,各占三分之一),“托、小、中、大”各一个班,每班30名左右儿童,共126名儿童接受了修辞性语言测试,以验证个案研究的结论。
二、学前儿童具有真正的修辞性语言
(一)学前儿童与成人有相同或相近的修辞表达
一名3岁女孩说:“太阳落下。月亮升起来;月亮落下,太阳升起来,就像坐翘翘板一样。”叶页(3岁半)用筷子挑起一排面条,认真地对妈妈说:“你看,筷子像小梳子一样,把面条梳得整整齐齐。”天突然刮起冷风,叶页(4岁)很兴奋,迎着风说:“我要试试风的凉度。哈哈,我是风的体温表。”上述例子中,儿童用翘翘板的“一升一降”类比太阳月亮的交替,抽象出事物变化规律的相似;用梳子梳头发类比筷子挑面条,抽象出事物功能的相似;用体温表测体温类比身体感知温度,抽象出事物关系的相似性。儿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相似性是比喻的重要标志,因此这些语言应该属于真正的比喻。著名修辞学家王希杰认为修辞就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越和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上述语言具有明显的新异性,创造了新的形象与意境,使听者产生美感,符合修辞要求。本研究记录了叶页说出的修辞性语言共1285句,其中比喻601句。群案研究曾要求儿童说出一个比喻句:“大的(娃娃)像什么,小的(娃娃)像什么”,托班32名儿童、小班31名儿童中分别有22名、26名说出了比喻句,中、大班儿童的回答全部合乎要求,可见学前儿童普遍具有使用比喻性语言的能力,并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
此外,与成人一样。学前儿童也会运用语言的象征意义。如叶页(5岁)这样表达对妈妈的爱:“妈妈,你是我的玫瑰园。”并解释说:“看到玫瑰心里就很舒服。妈妈很好呢,就像玫瑰。”这一表达与罗伯特,彭斯(R.Bums)的诗句“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十分相似。群案研究中,托、小、中、大班分别有1、3、5、6人使用“玫瑰”或者“花朵”比喻妈妈,说明学前儿童与成人都以“玫瑰”“花朵”等美好事物比喻喜欢的人和物,具有同样的修辞意义。
(二)学前儿童会使用“同义手段”
根据传统的修辞判断标准,关键是看个体是否使用了同义手段,所谓“修辞活动就是同义手段的选择活动”。同义手段是指对同一事物,根据不同表达需要和不同语境,选择不同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或者句法结构的语言。妈妈问叶页(6岁):“你昨天说让我做经得住风雨的母亲,是什么意思?”叶页回答:“就是受得了苦,就是受得了孩子的闹。”可见,儿童认为“经得住风雨”与“受得了孩子的闹”表达的是同一意义,说明他们已经能够根据语言意图灵活操纵语言,具有“同义手段”行为。出现了真正的修辞性语言。
(三)学前儿童具有追求修辞效果的意识与动机
修辞的本质是根据具体情境对语言做出调整,语言学家吴礼权认为:“不管说写者‘达意传情’圆满、适切的程度如何。只要他是有意识的朝着力图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向努力,都是‘修辞’。”长期以来,心理语言学界受皮亚杰理论影响,认为幼小儿童处于自我中心状态,不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不能调整说话方式顺应交际场合。因此否定其有意识运用修辞的能力,但加德纳认为学前儿童“也许有一半的比喻是为了达到需要的含义或效果而蓄意玩弄字音或字的参照,儿童明白自己所使用说法的文字含义与隐喻含义”。那么,学前儿童到底有无明确的修辞意识和动机呢?
语言从本质来说是为了交流而存在的,发话主体为实现预设的交际目标,自然倾向于使用更加有效的语言。如叶页(4岁半)想听故事,对妈妈说:“祝你万事如意,祝你很老很老,头发都白了和爸爸还很相爱。你给你的女儿讲个故事吧。”“万事如意”“与爸爸相爱”原本与听故事的要求毫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