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深度教学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ke0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理与价值的纬度之缺、可信与实信的耦合偏差、大全与精专的悖反对立是中学历史教学在设问、史料与范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事实上构成了中学历史深度教学落实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的破解,需要我们坚持求真与求解的共生、精选与细审的并用、广度与深度的兼有,增强课堂设问的科学性,把握史料解读的规律性,提升课堂范式的兼容性.破除设问之痛、弥补史料之憾、消除模式之限,追求骨架健全、血肉丰满的历史学习样态是我们落实深度教学的重要着力点.
其他文献
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匹配性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文章通过对343名在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专业承诺和就业力的关系研究,考察专业承诺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专业、学校性质等因素对职业价值观各因子的影响差异显著;年级、学业失利与否因素对专业承诺的影响不同;学业失利与否、学业成功与否、性别、专业等因素对就业力有不同的影响;专业承诺在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力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依托“互联网+”环境,协同中小学校、当地政府、家长、第三方机构、服务平台等多方主体推进课后服务是一种高质高效的课后服务新模式.本文厘清了该模式的内涵,以及该模式突显出的服务高效化、监督便捷化、数据精准化等特征,阐释了该模式中政府、学校、家长、第三方机构、平台等五方主体的角色定位,并从组织管理、激励机制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探讨了该模式的运行.
“双减”政策的实践推进要求初中课堂教学变革,因而我们亟须厘清“双减”政策下初中课堂变革的基本指向、立场边界和教师的实践操作策略.以“双减”政策为指导的初中课堂变革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学科学习内容高效完成,内隐目标是促进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本目标为助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相关各方要坚持立场不缺位、边界不越位.初中教师应积极作为,课堂教学应注意践行单元教学,坚持整体视角;构建核心理论,把握学科概念;培育关键能力,重视情境任务;把握评价导向,促进学习进阶,以顺应政策要求,提升教学实效.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职业获得感的重要源泉.文章倡导树立“学—研—导”一体化教研理念,建构三维立体教研网络,创新深度校本教研方式;指出项目式校本教研实施时以文化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以活动为平台、以评价为抓手等合理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