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课堂教学的实践响应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shich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减”政策的实践推进要求初中课堂教学变革,因而我们亟须厘清“双减”政策下初中课堂变革的基本指向、立场边界和教师的实践操作策略.以“双减”政策为指导的初中课堂变革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学科学习内容高效完成,内隐目标是促进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本目标为助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相关各方要坚持立场不缺位、边界不越位.初中教师应积极作为,课堂教学应注意践行单元教学,坚持整体视角;构建核心理论,把握学科概念;培育关键能力,重视情境任务;把握评价导向,促进学习进阶,以顺应政策要求,提升教学实效.
其他文献
文章以1992-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有关高校公共体育的3286篇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SA-TI文献计量软件绘制相应知识图谱,对国内该领域文献来源情况、文献发表机构、文献作者、关键词分布等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相关研究热点与趋势.研究发现:高校公共体育领域的研究文献来源主要集中在体育学类期刊,但部分教育学类期刊发文频次较高;高校公共体育领域研究发文量整体趋势呈“倒U”状分布,2010年后进入衰退期,整体呈现下滑趋势;主要研究机构地理位置分布较为集中,且只有局部形成合作网络,其他机构相对分散,合作
项目运作已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制度化机制.那么在实践中,项目是如何变成了一种国家、地方、高校、教师等宏微观行动主体共同依赖或遵循的制度化机制?文章认为不同行动主体有着不同的行动逻辑,他们共同塑造着高等教育项目运作的制度化进程.其中,国家逻辑起主导作用,表现为以项目资源为基础,以项目中的规范性要素、方法论程序、表意性符码等显性与隐秘的内容为权力表达形式,构成了其对于高等教育的新的权力进路,并在项目绩效的合法性思维下得到强化.地方逻辑表现为一种国家项目自上而下的“垂直影响”效应,即在科层结构环境影响下地方政
我国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尚未充分建立,产学合作双方之间的匹配与融合度有待提升.作为美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先驱,哈维-穆德学院、欧林工学院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工程人才.工程顶峰课程作为美国高校产学合作的一种传统形式,因其高匹配的项目合作伙伴、高支持的产学合作制度创设、高效规范的项目过程管理而卓尔不群,形成了独特的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当前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现代大学治理及改革很大程度上是新公共管理主义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专注于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效率.一方面,经过治理与改革后的大学,在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从属关系上,在财政、管理和决策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自治权.另一方面,大学面临着更严格的审查与监管,以及更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系统.此外,大学在从政府以外的其他源头获取资源方面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传统意义上拥有真正自治权的大学经历改革后是否还拥有实际上的自治权?基于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从“结构-工具”“文化-制度”和“环境”三大视角对西方大学改革的过程及成效进
知识生产的社会基础和难易程度的差异,决定着新文科建设的知识创新工作重点应依据不同时期和地域而有所甄别,新文科的知识创新水平不是由已有理论和他国学者决定,而是由我们国家、社会及人民的实践决定,根本标准是能否发展出适合当前阶段以及未来指向的学术研究成果.新文科建设的使命绝不仅仅是去补充或者完善、维护或者验证现有理论成果,而是实现理论的发展完善与正本清源,需要学者提高对理论的学习能力、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新文科发挥知识增长、理论创新、人文熏陶、咨政建言、科普宣传等多重功用,文科知识分子秉承家国情怀
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匹配性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文章通过对343名在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专业承诺和就业力的关系研究,考察专业承诺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专业、学校性质等因素对职业价值观各因子的影响差异显著;年级、学业失利与否因素对专业承诺的影响不同;学业失利与否、学业成功与否、性别、专业等因素对就业力有不同的影响;专业承诺在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力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政策工具在义务教育从量的发展到质的提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人们对政策工具价值的理解,以及环境系统、政策集、政策网络特征对政策工具影响的认识还不充分.这势必导致政策工具的使用出现障碍,影响其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有效使用政策工具,走出政策效果递减法则,克服政策累积效应,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必要选择.
依托“互联网+”环境,协同中小学校、当地政府、家长、第三方机构、服务平台等多方主体推进课后服务是一种高质高效的课后服务新模式.本文厘清了该模式的内涵,以及该模式突显出的服务高效化、监督便捷化、数据精准化等特征,阐释了该模式中政府、学校、家长、第三方机构、平台等五方主体的角色定位,并从组织管理、激励机制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探讨了该模式的运行.
寄宿制学校承担的功能已经从单一教育教学转向了教育与生活管理并重.学校管理从原来单一的课堂扩展为“两堂一舍”——课堂、食堂、宿舍.课堂的主要功能是学习文化知识,食堂和宿舍关注的是生活.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以及学校退守课堂让渡了后勤管理的主阵地,“宿而不家”“食之无味”给学生带来了生存性危机.“两堂一舍”融合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学校教育回归全方位育人功能.具体措施是教师和外聘人员的工作对接,课堂、食堂、宿舍的区域转换,学校、家庭的关爱接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需要纳入食、宿标准.
当前,由中小学校园周边不良商业行为引起的各类隐患已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正常运行造成威胁.在主体视域下深析其背后的成因,主要包括政府治理规制不完善、学校被动性参与治理、家庭教育错位与缺失以及社会治理环节功利性强.为此,建议以政府行动为干预起点,细化政策文本内容,凸显公平向善治理;以学校治理为防控起点,聚焦立德树人目标,创设良好育人环境;以家庭教育为逻辑起点,恪守应有培育职责,规避失范行为丛生;以社会参与为共治起点,整合多方力量监督,重塑文明和谐风气,构建多元共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