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重要意义,最后系统探究了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包括前处理技术、气相色谱检测、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生化分析技术、电化学技术、蛋白质组成分析检测技术、免疫亲和色谱分析以及流动注射免疫法,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食品检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目前,农药相关化学药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人们对于食品农药残留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应合理利用各种科学检测手段,严格检测食品内的农药残留,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农药残留超标现象,为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性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为此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科学管理各种不达标农产品。
  1 农药残留的危害
  人们生活中所食用的各种食品,由于生物富集以及生物链作用的影响,农药相继在食品中残留下来。如水产养殖动物在饲养过程中会投喂各种存在一定农药残留的浮游生物,导致水产品中遗留下一定的农药残留。在各种农作物的生产、种植、储藏以及运输过程中,若不对农作物及农药实施科学放置,则会使得两者接触频繁,产生农药污染。除此之外,因受各种农药影响,环境中形成了有害污染源,进一步增加了食品内的农药残留问题。农作物种植中的有机氯农药及有机磷农药残留会对人产生各种程度的危害。食品中残留的有机磷农药,易引发皮肤组织、肠胃以及呼吸道的感染或中毒,使人们体质变弱,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长期食用有机磷农药残留食品,会使人体的白细胞吞噬功能减弱、肝脏能力变差以及中枢神经紊乱等,甚至还会产生细胞癌化和细胞变异等问题。食品内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会导致人身体出现慢性中毒问题。随着残留有機氯农药在体内的不断积累,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肝脏系统造成直接破坏,产生恶心乏力、抽搐以及头晕等问题,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直接死亡[1]。
  2 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随着田间大量应用各种农药,对食品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若人们食用的食品中存在大量农药残留,会使身体面临健康威胁。而农药残留超标,会导致慢性中毒问题,严重情况下还会产生恶性中毒事件,威胁人身安全。市场中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等类型的农药是检测中的重点内容。农作物对于生长调节剂、抗生素以及化学农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如果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便会增加农药残留,为此需要借助科学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准确检测出各种农药残留,提高食品安全性,为人们健康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3 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探究
  3.1 前处理技术
  农药残留前处理的主要方法有匀浆萃取法、索氏提取法、液-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超声波提取方法以及超临界流体提取等。科学应用前处理技术,根据不同物质在不同试剂中的溶解情况和分配情况进行分离操作,提取其中需要检测的物质,并进行提纯处理(其中主要包括液体萃取和固体萃取),这样才能提升萃取工作的效果。其中固相萃取法是借助固体吸附试剂实现将液体样品中的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的效果,随后再借助洗脱试剂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固相微萃取法是在固相萃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简便快捷,无需萃取溶剂,更适用于分离挥发和半挥发的农药残留,但是定量结果误差较大。
  3.2 气相色谱检测技术
  在农药检测工作中,气相色谱检测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气相色谱-红外色谱联用检测法、气相色谱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法等。该方法属于仪器分析法范畴,经过不断地发展和优化,检测模式相对完善,能精准判断农药残留,分析早期农药残留情况,检测农药中代谢物质和降解物质的含量。目前气相色谱检测技术主要被用于检测农药中残留的有机氯或磷。
  3.3 液相色谱检测技术
  农药是有机化合物,其中具有大量的混合性物质。农药残留的基本特征为热稳定能力较差、挥发能力较强且分子量较大。气相色谱检测技术无法对活性缺失物质进行精准判断。而液相色谱检测技术能在残留农药正式挥发前完成检测工作,从而获得精准的检测结果。其主要探究农药中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以物质分配系数为分离操作基准,能精准判断残留农药的含量,掌握农药的各项参数。同时,还能够检测食物中的多种化合物,有效弥补传统检测工作中的不足。为保障检测结果的精准性,操作人员将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和气相色谱检测技术有机整合,直观反映农药的残留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得到广泛应用,利用电负性物质捕获电子的能力并根据电子流的测定判断农药类型。若农药化合物的浓度较低,判断难度增加时,需要实施富集浓缩操作,保障检测质量[3]。
  3.4 生化分析检测技术
  借助生化分析检测技术对食物中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探究,可应用酶抑制法及酶联免疫法。
  3.4.1 酶抑制法
  酶抑制法主要利用酶活性易受到有机磷和其他物质的影响的原理,从而明确农药残留的具体情况。若被检测食物中不具备有机磷农药,那么酶活性不会受到影响;但若存在有机磷性物质,可利用吸光度来判定农药的残留情况。例如,应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时,可根据吸光度曲线变化分析农药遗留情况[4]。在实验过程中,借助乙酞胆碱酶的催化作用及活性物质对有机磷的作用,明确农药残留的具体情况。该方法总体适用性较强,对样品无特殊要求,检测速度较快,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直观结果,且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在生产企业中应得到有效地重视,但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疏漏,其检测精准性较低,检测药品无法回收再利用。因此相关研究人员需对其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优化。
  3.4.2 酶联免疫法
  酶联免疫法在食品检测工作中的应用频率较高。其原理是借助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分析检测目标。这种检测方法与抗原、抗体检测的根本差异在于两者的检测对象不同,一个是酶,另外一个是辅酶。酶联免疫法的应用价值较高,具有物美价廉,检测用时较短且能够同时进行多次试验的优点,但是这项检测技术对试剂的选择性比较苛刻,对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也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反应以至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判断,因此目前酶联免疫法在单残留物质的检测工作中应用更广[5]。   3.5 电化学检测技术
  借助电化学检测技术中的电化反应就能对食物中的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检测。该技术只需提取微量物质便可检测,可直接得到电信号。电化学检测技术的优点是易传递,设计简单、成本低、易于微型化和多元化、同时有多种电化学研究方法可选择,适用于自动控制和在线灵敏、快速分析,而且检测结果精准性较高,检测效率较高。目前,最常用的电化学检测技术为传感器法、电位探究法以及极谱分析法等。
  3.6 蛋白质组成分析技术
  蛋白质组成分析技术能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消费者提供重要的参考。其现代化发展程度较高,能检测出食物中农药残留的数量以及基本属性,也能检测不同种类的农药,计算农药具体的残留量。比如,对转基因植物进行检测时,先对外源因素进行探究,从而确定农药的情况,再根据蛋白质的具体成分判断食物中农药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
  3.7 免疫亲和色谱分析技术
  免疫亲和色谱分析技术能对农药的残留痕迹进行分析,对部分遗留量较少的信息进行分析,明确各项要素的偏差值。在操作中贯彻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则,把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况进行对比,从而获得精准判断,对被分离样品的纯净度进行剖析,提升分离的纯净度。综合应用色相谱分析法,充分凸显各个结构的内在特征,减少结构的相似度,提高农业检测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应用这项技术能有效避免农药挥发的情况,从根源处遏制假阳性问题发生的概率。同时,即使存在反应不足的情況,这项技术也能进行有效应对。
  3.8 流动注射免疫法
  流动注射免疫法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备了一定的先进性。该方法的操作模式是将抗体放置在一次性薄膜上,再进行固定操作。这种方法操作模式简单、效率高且检测灵敏度较高,能充分检测出食物中农药的残留情况。比如,在检测有机磷农药的时候,只需要准备对应的抗体,直接检测抗体的情况就能获得直观的结果。但是,流动注射免疫法也存在检测准确性不高且回收率低等缺点,因此在检测食物中农药残留的情况时,应该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估,保障检测的真实性和应用价值。现阶段,我国的检测技术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应加强实验和探究工作,不断优化这项检测技术的实施模式,确保其能够获得更加广泛地应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时,可以在多样检测技术中进行灵活选择,农药残留检测作为一种重要、复杂的检测项目,在检测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目标选择最佳的检测技术,最终得到准确检测结果,保障食品安全。同时随着整个时代发展,技术的进步,相信未来会进一步诞生可以全面检测农药残留的技术,为食品检测领域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袁文洪,高宇明,易守敏.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J].食品界,2019(8):68.
  [2]刘强,苏记红,冯园园,等.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分析[J].食品界,2019(4):103.
  [3]兰慧娟.食品检测中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探讨[J].饮食科学,2019(6):9.
  [4]张岩,徐蕊.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分析[J].中国食品,2019(5):138-139.
  [5]李淑泉.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9(2):12-13.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昭通酱的传统工艺为基础,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昭通酱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昭通酱的自然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到110 d后逐渐趋于平缓或呈下降的趋势;食盐添加的量与昭通酱中亚硝酸盐含量呈负相关且影响显著;发酵温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越少,在30 ℃时产生的亚硝酸含量最高,最高达到4.55 μg/g;相比对照组,抗氧化剂(维生素C)大大降低了亚硝酸盐含量,当
摘 要:目的 :分析计数琼脂平板法、TTC培养基法以及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对随机选择的200份食品样品分别采取计数琼脂平板法、TTC培养基法及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进行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测定,比较3种方法对菌落总数超标食品样品的检出率差异。结果:TTC培养基法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对不合格样品超标检出率21.0%高于计数琼脂平板法的样品超标检出率10.5%和 菌落总数测
摘 要:食品安全现已成为我国民生方面重点关注的问题,切实做好安全管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缺陷,若想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系数,需要对此进行完善。基于此,本文对食品安全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完善安全监管体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缺陷;完善  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物质资源,其生产、制作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尤为重要。当前,我国
摘 要:根据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本文分析了扶风县的餐饮服务单位现状,提出了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工作的对策,为餐饮服务安全监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餐饮监管;现状;对策  餐饮服务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扶风县餐饮服务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形成繁荣市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推动城镇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扶风县城镇餐饮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滞后,企业间经营水平差距较大
摘 要:微酸次氯酸溶液作为新型广谱消毒剂因安全高效的杀菌消毒效果,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公共卫生及环境杀菌等领域。Haccpper装置利用中和法制取微酸次氯酸溶液,可以实现现用现配,保证微酸次氯酸溶液的最大杀菌效果,本研究对Haccpper装置进行改进,精准优化测定次氯酸的浓度,大力推进Haccpper制备微酸次氯酸消毒水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关键字:微酸次氯酸溶液;Haccpper装置;中和
摘 要:根据饮料生产技术课程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总体要求,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结合课程的特点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度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科学设计思政元素的融入点,达到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课堂教学育人的显著成效,为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优秀范例。  关键词:课程思政;饮料生产技术;教学改革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
摘 要:本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提升方案,希望能够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指导。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质量;策略研究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担负着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人才的重要责任。到2020年全国开设本专业的高校近200所。这些高校主要以农林类理工科高校为主,为国家输送了很多知识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
摘 要:近年来,随着电商服务平台的迅速发展普及,外卖食品以其味美价廉、品种丰富、配送入户等优势迅速打开市场,深受广大年轻群体特别是上班族的欢迎。随着网络外卖行业蓬勃发展,食品安全隐患也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为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国家颁布了《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但由于基层监管力量薄弱、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等,基层执法监管压力依旧较大,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鉴于此,
摘 要:食品安全与社会发展、大众生活具有紧密联系,是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保障。食品监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在现有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引进、研究和运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实现对食品及原料的生产、流通等过程的监督管理,在提升食品检测效率以及检测流动性的同时,规范食品标准化程度,推动食品行业的长久化发展。现阶段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已经在食品及原料的流通及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缩短了检测工作的周期,保障了最
摘 要:1+X证书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对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粮油质量检验课程是1+X粮农食品安全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粮油检验职业岗位的核心课程,本文旨在1+X证书背景下探索高职“粮油质量检验”课程教学改革,以期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新时代粮食质量安全复合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1+X证书;粮油质量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