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测定中不同检测方法的应用分析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downloadf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分析计数琼脂平板法、TTC培养基法以及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对随机选择的200份食品样品分别采取计数琼脂平板法、TTC培养基法及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进行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测定,比较3种方法对菌落总数超标食品样品的检出率差异。结果:TTC培养基法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对不合格样品超标检出率21.0%高于计数琼脂平板法的样品超标检出率10.5%和 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的样品超标检出率7.0%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P<0.05)。结论:TTC培养基法相较于计数琼脂平板法和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测定中有更高的样品超标检出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计数琼脂平板法;TTC培养基法;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测定是对待检食品做出相关处理之后,于既定条件下培养,每g(mL)检样中所含有的微生物菌落总数[1]。食品中微生物菌落总数的测定是检验食品是否合格的重要途径,同时检测方法的正确使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人们的食用安全紧密关联。计数琼脂平板法、TTC培养基法以及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均是食品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测定中的常用方法,本文对3种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测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实验时间:2018年1—12月。(2)实验材料: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细菌总数测试片、TTC琼脂(依据体积比100∶1的比例在琼脂中加入0.5%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浓度为0.005%)。(3)实验对象:随机选择的200份食品样本,均来自食品加工厂。
  1.2 实验方法
  1.2.1 计数琼脂平板法
  在无菌条件下,取25 g样品(液体为25 mL),置于无菌锥形瓶(含225 mL生理盐水),匀速晃动、使其均匀融合;执1 mL无菌吸管吸取1∶10样品稀释液1 mL,慢慢注入无菌试管(含9 mL生理盐水);通过振荡使两者混合均匀,得到1∶100的样品稀释液。按照此方法依次制备1∶
  1 000比例和1∶10 000比例的样品稀释液。结合样品受污染程度,选取2~3个梯度适宜的样品稀释液,各取1 mL注入无菌平皿,另于两个无菌平皿中取1 mL生理盐水稀释液作为空白对照;取46 ℃的计数琼脂培养基15 mL注入平皿,通过转动使样品液与培养基均匀混合,待琼脂凝固,于36 ℃恒温培养箱中,倒平板培养48 h。
  1.2.2 TTC培养基法
  取1 mL0.5%浓度的TTC溶液于100 mL琼脂培养基中,制备成浓度为0.005%的TTC琼脂培养基,其中,样品梯度稀释、样品液与培养基的均匀混合和培养方法与计数琼脂平板法相同。
  1.2.3 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
  取预先备好的测试片置于水平台面,撤掉纸片表面附着的薄膜,采用与计数琼脂平板法相同的梯度稀释法制备不同稀释梯度的样品液。分别吸取样品液1 mL均匀涂抹在测试片正中部位,再次覆盖好盖膜;待培养基凝固,压紧纸片,使得样品在纸片上均匀附着,不同稀释梯度的样品分别接种2片,置于36 ℃培养箱中培养48 h。
  1.3 测定指标
  (1)总菌落检出数:按上述3种菌落计数法对200份样本中的总菌落数(cfu/g)进行测定,菌落种类包括:埃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霉菌等。(2)样本总菌落数超标率:结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2—2016)的对上述3种计数法测得的总菌落数进行比较,超标判定标准:样本检验总菌落数>1 500个/g[2]。
  1.4 數据统计
  使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数值进行处理,3种不同菌落计数法测得的总菌落数超标样品检出率表达为n、%的表达形式,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200份样本中,计数琼脂平板法平均检出总菌落数(335±7)个,TTC培养基法平均检出总菌落数(367±8)个,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平均检出总菌落数(325±5)个。计数琼脂平板法与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在样品超标检出率中差异无意义(χ2=1.534,P=0.215);TTC培养基法样品超标检出率均高于计数琼脂平板法与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P<0.05)。实验结果见表1。
  3 讨论
  随着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食品加工的安全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工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皆会造成传染性疾病,对食用者造成潜在的安全威胁[3]。因此,通过有效的检测方法对加工食品展开微生物检验,强化质检,对于食品安全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总菌落数是食品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4]。计数琼脂平板法和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常被用于食品微生物检验中菌落总数的测定,但这2种方法的菌落总数检出的准确度易受样本自身因素(颗粒物、固体残渣等)、计数精度(在平皿菌落数超过200个/g的情况下不适用)等影响[5]。相较来看,TTC培养基法则更具有检出灵敏性,其能对细菌实现染色,便于检验工作者直观且准确的统计视野中的染色菌落总数,同时也适用于菌落总数较多的样本检测;该方法检测原理是由于大多数细菌具有氧化酶,在培养基上可产生脱氢作用,细菌与TTC培养基混合后使细菌呈现出红色或蓝色,实现对菌落总数的准确测定[6]。
  本文通过对200份食品样本采用计数琼脂平板法、TTC培养基法和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进行微生物检验中菌落总数测定,结果发现TTC培养基法相较于其他2种方法对总菌落数的测定结果更准确,可减少受样品自身因素的影响,得到较高的菌落总数超标检出率。
  综合来看,TTC培养基法相较于计数琼脂平板法和菌落总数测试片检测法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测定中的应用有更高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张凤桐.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方法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5):357.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3]马国善.食品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测定方法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0):47-48.
  [4]高长凤.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方法的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24):6.
  [5]李二卫.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方法的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8):1940-1941.
  [6]郭涛,孙香彬,侯君,等.食品微生物检验中菌落总数测定的注意事项[J].微生物学杂志,2007(3):111-112.
其他文献
摘 要:魔芋葡甘聚糖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可制成多种食品及相关产品。本文对魔芋葡甘聚糖的组成及其固有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魔芋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魔芋;葡甘聚糖;食品加工;应用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世界人口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新资源的价值,如食用魔芋和用于医药。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和生物
摘 要:本文通过专利数据库检索,对我国有关藜麦的专利申请趋势、申请人的类别、主要申请人及有关藜麦的专利申请涉及的主要领域进行了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了藜麦的发展趋势应用范畴,为有关藜麦的行业提供一份有益的专利技术发展态势报告。  关键词:藜麦;专利技术;专利数据库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又称为南美藜、印第安藜、奎藜、奎奴亚藜、藜谷和昆诺阿藜等,是一种营养价值突出
摘 要:目的:通过比较得到较理想的果蔬汁样品前处理方法,采用此方法对能力验证样品进行处理,精确测定能力验证样品中的毒死蜱含量。方法:果蔬汁样品经过乙腈、丙酮、二氯甲烷及乙酸乙酯等提取,颜色较深的提取液经过石墨化炭黑净化,再用无水硫酸镁或无水硫酸钠进行脱水处理,以NPD、FPD与质谱3种检测器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岛津的NPD检测器测定值较指定值偏低;安捷伦的FPD检测器测定值较指定值偏高;岛
摘 要:通过对餐饮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餐饮食品是出现各种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原料变质、交叉污染、存储不当、加工不当等问题都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因此,注重食品的安全管理,开展行之有效的监督,促进餐饮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化发展,才能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控制  食源性疾病是人们食用或饮用了带有致病因素污染的食物或者是饮料,进而引发的相关
摘 要:氣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不仅有气相色谱法的高分离性能,而且能准确鉴定各种化合物的结构,广泛用于石化、环境、中药、食品和农药残留等领域,尤其是在易衍生或挥发性化合物的分析中。因此,本文首先概述GC-MS的原理,然后分析该技术在食品和中药中的应用。  关键词: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食品分析;应用发展  1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原理分析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Gas Chromatogr
摘 要:在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保”和“绿色”逐渐成为社会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而绿色烹饪是在结合现代餐饮需求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新概念与新思路,能够结合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拓展我国餐饮行业的发展维度,增进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内在联系,使两者得到更好的发展。对此,本文结合绿色烹饪与食品安全的理论内涵,探究烹饪过程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推动我国绿色烹饪的现代化发展
摘 要: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是将液相色谱的分离性能和质谱的质量分析能力相结合的一种分析学技术,可实现对复杂混合物更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时简化了样品制备过程,使样品分析更加便捷,本文重点探究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食品和中药材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食品;中药材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作为重点食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健康生活的号召下,人们开始重视蔬菜的质量,要求蔬菜无农药残留,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蔬菜的需求,需要对蔬菜农药残留进行处理。本文介绍了蔬菜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以及农药残留的类型,分析了农药对人体、环境、动植物的危害,且对降低或去除蔬菜的农药残留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危
摘 要:高压技术可通过合适的压力和温度,降低剪切力,提高肉类嫩度和品质,被广泛应用于肉类加工中。本文从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来讨论高压加工技术对肉类嫩化的影响和其在肉类加工业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高压加工;肉类;嫩化品质  嫩度是评价肉类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优质的肉类食品易被零售商和消費者所接受,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通过肉类工业的新加工技术,可以将低等级的肉类加工成具有相似口感的优质产品,节约肉类资源
摘 要:以昭通酱的传统工艺为基础,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昭通酱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昭通酱的自然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到110 d后逐渐趋于平缓或呈下降的趋势;食盐添加的量与昭通酱中亚硝酸盐含量呈负相关且影响显著;发酵温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越少,在30 ℃时产生的亚硝酸含量最高,最高达到4.55 μg/g;相比对照组,抗氧化剂(维生素C)大大降低了亚硝酸盐含量,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