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高校近些年外延式快速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对当前国内科技形势、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学校自身发展情况的分析,应调整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学校内涵式发展应注重依法治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控制招生规模,抓好专业、教学、学风建设,提高教职员工综合素养,拓宽毕业生出路等方面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自身特色,最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大学 内涵发展 教育优质化 优质人才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229-01
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各高校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现在招生数量激增,在校生数量成倍的增长。通过学校之间整合,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提升,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对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其实质就是高等学校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就是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的过程。
二、内涵发展是提高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内涵发展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需要
上个世纪世界29项重大发明中的应用问题一个美国就解决了22项。《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中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总人数世界排名第2位,但科技竞争力却排到第24位,而基础技术水平更是位列世界第42位。在2003至2004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排名第44位。提高国家竞争力需要大批优质的高科技人才,高等学校也是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地之一。
(二)为实现宏伟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一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梦都需要优质的高等教育培养优秀的高质量人才。
(三)解决自身快速发展进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的需要
高校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还有一些不足,表现在办学历史较短的高校缺少文化底蕴、教职员工综合素养不高、师生比例失衡、教学水平办学资源有待提高、科研能力有待提升、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等。
三、内涵发展实施的途径
(一)知法懂法、依法治校
要全员学法、懂法,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起草制订科学发展的育人途径,是实现依法治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内涵发展的首要前提。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我国经济建设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学校自身改变社会和家长双重选择压力下的需要,更是学校自主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打造自身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的内在要求。
(三)控制招生规模
内涵式发展,就必须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否则一味扩招不单对学校办学设施、教师数量以及水平和能力是一种挑战,实际上是把内涵发展落实在口头上,行动上依然是重外延轻内涵发展。
(四)抓好专业建设
抓好专业建设应本着办好传统专业,大力增批社会急需专业的建设目标努力。是顺应时代发展、顺应社会需求,具有开创性、突破性、创新性办学和生存的基本保障。
(五)提高教职员工综合素养
提高教职员工综合素养是实施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育人需先育己,提高综合素养要在提高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以及服务意识等方面下大力气。
(六)抓好教学建设
抓好教学建设是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内涵发展呼唤优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应努力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品质,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七)抓好学风建设
学生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应发挥好主导地位的作用。良好的学风能够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最终成为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八)拓宽毕业生出路
毕业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产品”。毕业生能否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是检验学校内涵发展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在走内涵发展办学研究与实践中,还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多种择业渠道的传授与引导,拓宽毕业生走入社会的出路。
总之,随着高校对内涵发展的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一定能培养出被社会、家长和考生所认可与接受的更多高层次、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责任编辑:董豐
[关键词]大学 内涵发展 教育优质化 优质人才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229-01
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各高校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现在招生数量激增,在校生数量成倍的增长。通过学校之间整合,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提升,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对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其实质就是高等学校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就是实现教育教学优质化的过程。
二、内涵发展是提高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内涵发展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需要
上个世纪世界29项重大发明中的应用问题一个美国就解决了22项。《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中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总人数世界排名第2位,但科技竞争力却排到第24位,而基础技术水平更是位列世界第42位。在2003至2004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排名第44位。提高国家竞争力需要大批优质的高科技人才,高等学校也是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地之一。
(二)为实现宏伟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一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梦都需要优质的高等教育培养优秀的高质量人才。
(三)解决自身快速发展进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的需要
高校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还有一些不足,表现在办学历史较短的高校缺少文化底蕴、教职员工综合素养不高、师生比例失衡、教学水平办学资源有待提高、科研能力有待提升、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等。
三、内涵发展实施的途径
(一)知法懂法、依法治校
要全员学法、懂法,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起草制订科学发展的育人途径,是实现依法治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内涵发展的首要前提。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我国经济建设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学校自身改变社会和家长双重选择压力下的需要,更是学校自主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打造自身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的内在要求。
(三)控制招生规模
内涵式发展,就必须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否则一味扩招不单对学校办学设施、教师数量以及水平和能力是一种挑战,实际上是把内涵发展落实在口头上,行动上依然是重外延轻内涵发展。
(四)抓好专业建设
抓好专业建设应本着办好传统专业,大力增批社会急需专业的建设目标努力。是顺应时代发展、顺应社会需求,具有开创性、突破性、创新性办学和生存的基本保障。
(五)提高教职员工综合素养
提高教职员工综合素养是实施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育人需先育己,提高综合素养要在提高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以及服务意识等方面下大力气。
(六)抓好教学建设
抓好教学建设是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内涵发展呼唤优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应努力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品质,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七)抓好学风建设
学生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应发挥好主导地位的作用。良好的学风能够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最终成为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八)拓宽毕业生出路
毕业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产品”。毕业生能否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是检验学校内涵发展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在走内涵发展办学研究与实践中,还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多种择业渠道的传授与引导,拓宽毕业生走入社会的出路。
总之,随着高校对内涵发展的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一定能培养出被社会、家长和考生所认可与接受的更多高层次、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责任编辑: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