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120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是全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同时也带来了高校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的下降。大学生就业率的下降是一个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非中国特色。近些年来,韩国、日本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率下降的问题。然而,除了世界普遍存在的经济发展缓慢、集约化生产、总体用工需求降低的原因,也有我国特有的一些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等因素综合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较低的现象。本文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寻求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意义 对策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226-02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自2000年起,我国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比例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学生就业率较2000年以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大学生就业率低,大学生找工作难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工作。为了更好的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各高校从市场需要的人才到人才培养方案纷纷采取了多种尝试,相关学者也做出了大量的研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导致人才流行失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现象,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沿海城市和内地城市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环境的自身优势,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相对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高,使得大批的大学生向往着在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即使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饱和的程度,仍然每年有大批的学生南下择业。这种从众心理不但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而且极大的造成了人才的浪费。首先,在就业上由于东部和沿海地区大量人才的涌入,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在就业大军中仅凭一纸文凭已经失去了就业的优势。而对于急需大批优秀人才的西部和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又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缺口。由于对于人才吸引力的不足,导致了不但无法吸引大学生就业,而且出现了本地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这种就业区域的失衡,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地域经济失衡造成的。
  (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就业的总量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近些年,韩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大学生就业率较低也已经成为社会难点问题。造成这一全球化现象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一方面,是经济规模进入大机械化生产,集约型的生产模式,使得对于人员总体数量的要求下降;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发展缓慢,新的就业岗位的总体数量较少,对于大学生的需求相对减少。
  (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出现偏差
  大学教育已经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全民式的教育模式,但是对于大学生乃至学生家长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对于接受大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希望出人头地,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将大学教育作为寻找舒适工作的阶梯。认为大学毕业理应有一个收入较高,相对稳定的工作。这种对于传统精英式教育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使得很多学生在择业上不能放下身段从事基础性的工作。
  (四)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高校主要分为部署院校、省属院校和民办高校。在对于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上缺乏整体的宏观调控,部分专业人才数量过多。例如,计算机专业和英语专业。在某一阶段,计算机和英语成为社会热门专业,因此各个高校纷纷开办了计算机专业和英语专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置了这两个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于英语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储备已经完成,专业已经由热门逐渐转冷,但是各个高校仍然将此专业列为固定的招生计划,甚至在学生数量上也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价值何在
  (一)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同时,是大学生失业率高,甚至社会上流传着毕业就是失业的消极说法。这些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毕业之初满怀憧憬和希望的青年学生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同时,大量的失业人口增强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消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能够使大学生安心的在大学期间从事专业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水平的学习和提高。稳定和健康的就业环境,能够缓解和消除学生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健康、稳定、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一)政府应当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当前,加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实施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并重的发展战略。
  第二,继续完善人才市场建设和就业服务,并为大学生就业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高校应主动应对大学生就业难
  第一,专业设置上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第二,大力发展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第三,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产品”营销工作。
  (三)大学生应积极应对
  大学生就业难,面对严峻的就业现实,要转变观念,审时度势,为就业做好准备。
  第一,夯实专业基础,培养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素质的竞争。
  第二,转变就业观念,培养良好心态,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其就业选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方芳.三维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公共政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王娇.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路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3.
  [3]邹良影.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4]谢勇,赵亚普.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J].南方人口,2009(03):49-56.
  [5]张景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化诉求——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再审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76-78.
  [6]李彬.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2):96-102 108.
  [7]刘春燕.西方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8):131-133.
  [8]张静,李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64-68.
  [9]闵维方,蒋承.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01):2-12 187.
  [10]史彩虹.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11]李丽.就业力的内涵、结构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12]何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六维”服务体系及其建构[D].山东大学,2012.
  责任编辑:武聪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的道尔顿制教学方法中的优秀教学思想经过历史的沉淀后,对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将道尔顿制与当今的国情和高校教学现状相结合,以吉林农业大学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超越式课程”和“咨询心理学”等课程中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在改良后的道尔顿制教学模式中,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时间观念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
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口号的带领下,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监管制度却没有与时俱进;在新经济的迅速发展之下滋生出许多的腐败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市场竞争日益严重,商人在市场中的信用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人信用与商事立法逐渐显现出来。为了进一步研究商人信用与商事
我国婚姻家庭法在今天的适用中出现很多全新的的情况,必须要对此进行及时的现代化变革。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婚姻法适用的现状,然后就婚姻家庭法的现代化变革提出相关的建议,
本文从皖江城市带的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现状展开剖析,认为在现阶段消费金融公司在设立条件、社会信息用体系建设、专业化水平、服务能力及法制环境等方面的掣肘因素。对产生的原
期刊
[摘要]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口语存在很多问题,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常遇见语言错误。因此,对英语专业学生口语的错误分析非常必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英语专业 口语 错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227-01  在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不仅仅局限在语法和词汇学习上,更重要的是注
"近因原则"是保险责任认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依据,结合争议案例,分析"近因"在保险责任认定过程中的规则,即单一原因、多种原因同时发生,多种原因间断发生和多种原因连续发生等
1项目的主要内容  (1)利用前期成果建立的黄喉拟水龟种质鉴定技术及种质标准,在生产中鉴定与区别不同品系,并分品系进行繁育生产。  (2)利用前期成果建立的黄喉拟水龟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