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物理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41805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实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习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实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分组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的灵魂,是物理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物理实验是实验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分组实验,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实验,观察、交流、比较、总结、归纳等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把一些传统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基本是教师的独角戏,一切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演示实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的安排,也不要局限于现成的结论,而应进行一些创新设计,有意识地将一些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索性实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学生的困惑、怀疑和矛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到解决,整个课堂了形成探索问题的场所。如大气压强变化的知识比较抽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所以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通过各个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同学们对实验做了这样的设计: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水直至沸腾,然后移去酒精灯,水不再吸热,不能沸腾,水的温度下降,不到100摄氏度,这时学生用大号注射器插入烧瓶的橡皮塞往外抽气,水重新沸腾起来。这时再把烧瓶倒过来,用冷水浇烧瓶底部,水又重新沸腾,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通过观察、思考,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搞好物理小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本中的小实验有的侧重于操作,有的侧重于设计,有的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习题中的小实验则有利于对知识的验证。其特点和作用不一而足,但都切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易于取材,简单易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又紧密结合教材,通过小组分工取材,分工设计,动手、动脑,领悟到物理学习方法的精髓,促进智能结合,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引进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性要始终贯穿于实验教学整个过程之中,以改变一些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枯燥与生硬。知识和技能是创新的土壤,但也不可低估情感对创新的作用,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新颖、奇特的东西非常敏感,有趣的物理现象、有趣的物理实验,都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致,有效地刺激他们的思维活动。因此,在物理实验设计和演示中,要尽可能体现“新”“奇”“特”的特点,如纸锅烧水、烧不死的鱼等等,有趣的现象能把学生带入奇妙无比的物理世界。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来验证多个物理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唤起了学生希望的火花和自信,感受到了学习的无限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翻开物理学发展史,任何一条物理规律的建立,都有一段艰辛而漫长的探索过程,规律的确立与形成,离不开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推理方式。探索性的实验,有利于展示前人的思路,揭示蕴含的思想,将负载着的优秀的思维方式剖析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法拉第日夜辛勤工作,经过无数次实验、呕心沥血,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为发电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为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铺平道路。学生各个小组利用手中器材,探索获得感应电流的操作方式。
  五、改革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器材选择、程序安排到媒体运用,都要有开放性。在研究浮沉条件时,可以将鸡蛋放入稀盐酸中,事先不告诉学生液体是盐酸,当出现与常规不同的现象时,让学生分析并处于困境时,引导他们能否从液体突破,能否从构成物质的化学成分上突破。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的局限,敢于从外界吸取新成果,敢于创新,从器材选择,程序的安排到媒体的运用都体现了开放性。在选择器材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最好自己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自制演示器材。
  总之,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同时,针对初中物理实验因条件限制难以实现等不明显现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以便于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学习。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尽量给予他们发挥想象的机会,营造出有利于开发创造力的自由讨论、平等交流的民主氛围,紧扣教材,做好实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其他文献
【摘要】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就算是双胞胎也不能完全的一样,由于学生受家庭环境、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致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化,使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好、中、差不同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孩子得到提高,爱上数学的方法。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艺术性工作,是一种塑造人的心灵,雕琢人的感情与性格的伟大事业。它是一个动态的结构系统。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在座的每一位担任过班主任的老师都会有深刻的体会。我,也是班主任中的一员,感受很深刻,班级管理千头万绪。学生思想瞬息万变。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们,个性张扬,见多识广、思维灵活。在加上我们学校生源的复杂性, 要想管理好他们确实需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移动终端设备开始逐步进入一些学校,它将在许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移动终端设备这一现代化工具的作用,这是我们今后教育教学将面临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移动终端设备教育信息化翅膀  移动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它是计算机家族中的新宠,因为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处理声音,也可以用它
【摘要】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善地步的内在推動力量。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首先要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其次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再次是善用教师的回馈来鼓励学生 们的上进心;最后是强化学生们的学习成功体验。本文围绕这几点来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学生成就动机培养  什么是成就动机呢?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
作为一名农村回族小学的语文教师,心里有的只是纠结,由于这里孩子们的汉语基础比较差,作文教学也成为我语文教学中的一道坎。几年下来,倍感艰辛,学生的作文可以说是雾里看花,一切是那么的空洞、苍白,体会不出一丝的生动……  我苦闷之余,不禁自问:难道农村的回族小孩生活如此单调吗?浓郁的民族风情、淳朴的乡邻、美丽的自然风光,难道这些在他们眼里一无是处吗?“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焦虑之中,
【摘要】为了更好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达到我县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景色更秀丽的目标。我县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百村竞赛”活动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科学开展农村环保工作,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突出问题,实现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环保创优环境科学发展  一、农村环保工作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但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实际专业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习模式已广泛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本文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为例,讨论了校外实习洒店多专业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校外实习洒店,多专业实习管理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编号:XY200938)  
【摘要】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励探究,形成独立思维品质。  【關键词】创新思维激励探究独立思维因材施教融会贯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要求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开拓型人才、创造型人才,这种人才的能力趋向必须是善于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并能有
【摘要】新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更多新的要求。一位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学会反思,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拟就初中数学教育中运用激励手段,学会反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效率 激励 兴趣  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
学期初,我接到了本年级教研组的磨课任务,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一课进行研磨。教研组全员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紧扣学段教学目标,创新理念,前后三次进行试讲、修改、重构,最终拿出一份令人满意的设计,一堂比较高效的新授课。  这次的磨课经历让我体验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一次次的更新中收获,这其中的滋味有困苦与彷徨,有希望与欣喜。然而,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虽忙碌但也充实、快乐。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