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昕竹现象” 可以终矣

来源 :国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k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昕竹被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解聘,按张昕竹本人理直气壮的说法,“是因为帮外企说了话”,“就好比我给死刑犯做了辩护,任何一个案子都有正方和反方,不能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吧”。有关部门随即回应称:张昕竹未经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同意,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身份受聘于高通公司,收取高额报酬,为其出具所谓的经济学证据,违反工作纪律。
  即便现在是一个缺少规范的时代,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张昕竹,难道不明白自己作为监管者聘请的专家又同时受聘于被监管者意味着什么吗?专家接受聘任,就应该忠于雇主,注意利益“回避”,这是常识。张昕竹可以站在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一边回绝高通的聘请,也可以先向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请辞,再接受高通的咨询请求。这是一种必要的伦理自觉。可他偏要东食西宿。就拿他自己举的例子来说,本来你是正方聘请的律师,突然又开始为反方辩护,这难道不是突破了最基本的职业伦理,甚至突破了做人的底线吗?
  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说,张昕竹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吃里扒外,最为人们所不齿。
  但令人遗憾的是,对如此是非鲜明的问题,不仅张昕竹本人毫无愧疚之意,迄今为止既不认错也不道歉,一些媒体也用各种方式为张昕竹“洗地”。有的发表表面上不偏不倚、实则偏袒张昕竹的评论《反垄断要让正反方都说话》,有的网站则把张昕竹的一面之词置于醒目位置,一些网络大V也话里有话地暗示张昕竹是因为和官方观点不一致而遭解聘的……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吃里扒外的张昕竹反倒成了“受害者”。
  舆论所表现出的这种不问是非的症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张昕竹现象”出现的必然性——社会价值观的混乱成了“张昕竹现象”出现的温床(法律、纪律等“显规范”的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无论精英做什么出格的事情,总是有人出来圆场,找理由,并要求社会公众和有关方面“宽容”。不知不觉中,中国已经成了一个缺乏伦理底线的国度。
  应该说,相当一部分以各类专家面貌出现的知识精英是中国社会价值观出现如此变化的主要推手和最大“受益者”。这些年来,出于对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知半解或故意误读,他们把几乎一切道德规范都视为对个人自由的束缚,用各种方式不断进行解构,任何胆敢对他们提出道德要求的人都会被贴上“虚伪”的标签。而在摆脱了道德约束之后,他们便能够毫无心理负担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者为一些蝇头小利甘做各类既得利益团体的代言人,以各种反智言论忽悠社会和百姓,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边享受着体制提供的保障和福利,一边专做反体制的课题,不仅借此获得实际利益,而且获得社会“声望”。这次遭到解聘的张昕竹,不过是最新的一例罢了。
  “张昕竹现象”的危害是巨大的。在很多时候,张昕竹们的行为甚至会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而要杜绝这种现象,单靠法律和纪律约束是不够的,还要靠人们在健康主流价值观的统摄下自觉守住各种伦理底线。但愿解聘张昕竹能够成为终结价值观混乱现象的开始,也成为终结“张昕竹现象”的发端。
其他文献
2012年1月11日,美国一篇题为《为什么说现在是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的文章说:未来20年里,美国将利用新技术挖空中国的制造业,并重新在制造业领域获取“绝对竞争优势”。  这一论调并非“危言耸听”,也非“空穴来风”。科技界有三种飞速发展的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将重新构筑制造业的竞争格局。“人工智能技术”今后将会进入制造业,辅助人们进行设计、测试和制造,使制造业中的大规模定制成
期刊
腐败问题,由来已久,国企民企都未能幸免。滋生腐败的原因何在?体制之困还是制度漏洞,或者还有更深层面、更具决定性的社会和文化根源?近年来,以国资委、中纪委、审计署为主的主管和监管机构,对国企反腐的对策、思路、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应该如何改进?带着这些问题,《国企》杂志记者采访了江西省政府出资企业监事会主席王成饶。  国企不是腐败温床  《国企》:一直以来,国企腐败问题备受诟病,国企是否真如某些人所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在“自由国际秩序”演进的历史脉络中分析了主权规范自冷战结束以来的起落。本文认为,随着“自由国际秩序”的思想灵魂由“社会自由主义”向“新古典自由主义”转变,主权规范受到挑战。但是,推动“自由国际秩序”转变的各种力量,无论单极权力结构、“脱嵌”的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进程,抑或“新古典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霸权,都使“自由国际秩序”在由地方性走向全球性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调整,导致“自由国际秩
期刊
相对于实体经济,人们似乎更愿意参与轻松获得财富的虚拟经济。曾经以“灵捷制造”而著称的浙商群体、以资源开发为主体的晋商群体以及众多民营企业,纷纷投身房地产、证券基金、艺术品投资等虚拟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大量抽离“中国制造”的“去实业化”现象,  然而,若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过度的自我循环和膨胀将有可能演变为泡沫经济。大量实业资本和优秀人才流向虚拟经济领域,使“中国制造”面临巨大的信心危机。  中
期刊
为什么现在我们引进技术和合资合作越来越困难?因为以前我们买的是国外二流、三流的技术。因此,现在要买肯定就买世界一流的技术。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把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卖给我们。比如核电装备里的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仍然要依靠进口,受到国外的技术限制。还有燃气轮机,其中最核心的高温燃烧室,国外不但不卖给我们,连合资工厂都不在国内建,让你永远无法掌握其核心技术。  以最能体现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数
期刊
西方某些经济学家们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多地是从产业模式的角度考虑的。他们认为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开始的大机器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是2 0世纪初形成的大批量大规模机器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则会形成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式的新型生产模式。  我国的现代化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而中国,想要后来居上,必然是一个并联
期刊
目前,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总值的19.9%,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从制造业水平来看,中国还需要加大力度改造升级。要破解发展困局,中国不仅要在“制造”上花力气,还要在“服务”上动脑筋,服务将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20世纪中后期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和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的服务领域延伸
期刊
7月22日,华电集团年中工作会在京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华电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48亿元,同比增长9%,资产负债率83.4%,同比降低1.33个百分点,主要经营指标创出历史新高。在最新公布的《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中,华电集团位列第368位,较上年提升21位。  这是华电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李庆奎全面执掌华电帅印后,交出的首份成绩单。成绩单背后,是华电集团和李庆奎对目前国企改革发展
期刊
“工业4.0计划”对于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而言,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  一、注重中长期规划。德国“工业4.0”的大体概念是在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是德国政府确定的面向2020年的国家战略。  二、需要资金和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德国政府推出《高技术战略2020》,“工业 4.0”作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政府将投入2亿欧元,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支
期刊
第一次听说老挝苏州大学,是两年前看到《纽约时报》教育版的一篇文章,说中国的苏州大学,在老挝办了所分校,这是中国第一所高校的海外分校。  苏大是我的母校,母校的利好消息,立刻在我心里留了底。  今年暑假当我有事途经万象时,就预留了参观老挝苏州大学的时间。  入住市中心客栈后,我乘“突突车”在万象西北郊找到了一栋法式三层楼房,顶端挂着一块蓝底白字招牌,上面分别用老文和中文写着“老挝苏州大学”的字样,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