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奎:谋绿色增长 释改革红利

来源 :国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azho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2日,华电集团年中工作会在京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华电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48亿元,同比增长9%,资产负债率83.4%,同比降低1.33个百分点,主要经营指标创出历史新高。在最新公布的《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中,华电集团位列第368位,较上年提升21位。
  这是华电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李庆奎全面执掌华电帅印后,交出的首份成绩单。成绩单背后,是华电集团和李庆奎对目前国企改革发展热点的思考与布局。
  向战略要效益
  《国企》:进入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了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放缓,不少人对能源行业的发展前景感到担忧。在此背景下,作为央企的华电集团如何完成国资委提出的保增长任务?
  李庆奎:华电集团近期确实面临着诸多不利形势,不少人也为华电集团能否保持持续向好的势头捏了一把汗。不过,华电集团上半年仍然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有为,不仅各方面经济指标持续改善,而且发展质量也在优化。


  在结构调整方面,华电把发电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不盲目扩大产业链,着力在电和煤上下游适度拓展,打造煤电路港配套、科技金融支撑的能源产业体系。
  上半年,公司新核准电源项目中清洁能源比重接近50%,目前60万千瓦级以上火电装机占煤电总装机的47%,水电和气电装机继续保持同行业领先;继续着力做好存量煤矿优化整合;工程技术企业新签合同额近百亿元,四大重工基地产能增长稳健;深入开展了LNG、页岩气、煤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走出去”战略稳步实施,境外在建、在运电源容量超过150万千瓦。金融产业继续保持了稳健良好的经营态势。
  在经济运行方面,华电集团把保增长作为重要使命。经营成本控制较好,入厂标煤单价、煤矿原煤直接成本较年度目标大幅下降,财务费用节约近1.5亿元,总部四项费用同比下降三分之一。自产煤内销率超过30%。华电福新H股增发、金山股份定向增发、华电国际再融资工作圆满完成。
  《国企》:不少人认为,国企尤其是央企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特殊政策和垄断优势。华电集团逆势上扬的发展能否用这一观点解释?
  李庆奎:这种观点有所偏颇。华电集团所在的电力行业是全面竞争领域,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都能进入,大家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各显神通,完全谈不上垄断和特殊政策。
  在我看来,华电集团之所以能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得益于我们对形势的正确判断。
  去年底到今年初,华电在总结十年来发展历程,特别是全面剖析近几年转方式调结构成败得失的基础上,瞄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定位,制定了公司到2020年发展战略,提出了完成“1181”、实现“三个翻番”的战略目标。华电按照国家关于国有资本向企业主业集中的要求,提出了以发电为主体,煤炭、金融、工程技术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总布局。
  按照这一布局,华电的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提升质量效益原则。华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有效益的发展,这样企业才能永续经营,基业长青。
  二是坚持提高主业竞争力原则。主业是华电的根基所在,是“看家本领”,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主航道。因此,必须坚持发电为主体,煤炭、金融、工程技术等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把发电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不盲目扩大产业链。
  三是坚持清洁发展原则。清洁低碳是能源发展大势所趋,是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华电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原则。创新是华电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全面提升公司科技含量。
  这些是华电集团成绩取得的根本原因,也是华电集团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向转型要动力
  《国企》:作为一家火电为主要构成的电力公司,华电集团如何实现与绿色发展的并轨?
  李庆奎:空气污染已然成为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在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中,作为能源企业受到各方的格外关注,要求能源企业在整治大气污染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呼声不断。这对华电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华电在这场整治大气污染大战役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呢?我们的思路很明确,就是坚持清洁发展。这是能源发展大势所趋,是华电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华电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经过近几年在清洁能源发展上的不懈努力,目前华电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的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一。近年来,公司已投入300多亿元用于环保设施新建和机组脱硫脱销改造,累计在役脱硫机组7734万千瓦,占煤电装机容量的98.78%;累计在役脱硝机组5004.5万千瓦,占煤电机组装机容量的63.92%。
  但这还不够。从国家规划情况看,到2020年全国清洁发电装机将比现有装机翻一番。目前,华电清洁发电装机占比为30%,到2020年要接近40%,故今后几年新增装机中清洁能源要占到一半以上,也就是不低于4000万千瓦。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到2020年风电装机将超过2000万千瓦,年均增长率要超过20%。此外,新兴能源中的页岩气、LNG、煤化工等领域,华电近年来已经有了全方位的布局,具有先发优势,未来将加快发展、稳妥推进。
  除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这个“绿色增量”外,如何在装机容量依然庞大的传统火电上下功夫,也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对于既有的火电产业,华电的思路是继续加大环保改造力度。上半年,华电核准的高效火电项目占到国家核准总量的近两成。当前,针对国家不断提高排放限值的情况下,华电正在深入研究煤电超净排放技术,在前期和有关项目上加快推进试点工作。   2014年,华电将完成超过200台机组进行各类环保改造,要求环京津六省市所有机组全部完成脱硫、脱硝改造,同时抓好在运脱硫、脱硝等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向改革要活力
  《国企》:无论是战略转型,还是产业升级,都是华电集团的自选动作。今年国有企业还有一个规定动作,就是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不过有一种说法是,与此前国企脱困相比,这一轮国企改革的动力不足,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李庆奎: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向改革要红利。对于华电集团来说,近几年尤其是上半年之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跨越式发展,是跟公司持续多年深入开展“管理创新”、“管理效益双提升”活动,全力推进管理、体制领域内的改革创新分不开的。
  所以,我们已经逐渐尝到了改革的红利甜头。这是我们进一步改革的动力。
  《国企》:在顶层设计方案出台之前,先行企业的探索经验弥足珍贵。在半年来的探索中,华电的改革进展情况如何?
  李庆奎:尽管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尚未出台,但华电集团在尽可能地完善自己的改革方案顶层设计。
  去年年底,华电集团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九个重点领域改革专项小组,深入研究和谋划华电的改革问题。
  今年年初,华电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的方向是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立起“战略导向明确、治理结构优良、集团管控科学、体制机制高效、基础管理扎实、风险防控有力”的具有华电特色的管理体系,实现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方向指引下,华电集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确定了改革的六大目标、十一个重点领域和二十五项改革举措。
  首先是搭建战略管理架构,然后优化配置资源,再建立配套激励机制,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目前,战略管控与投资决策、发电企业区域化管理、国际业务、燃料采购、物资管理、总部和二级单位职责界面划分等6项改革方案已印发实施,其他改革方案也正在修改完善。
  “简政放权”也是华电此次改革的亮点。目前,已按照总部“抓总”、区域“做实”、基层“强基”的三级管控体制改革要求,公布了第一批24项总部下放管理权限目录清单,加大向系统单位授权力度。
  试点先行方面,上半年,公司选取了江苏、山东、湖北等10家企业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出了一系列改革成果:江苏公司从增强执企能力、营利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做实”改革,用前期、营销、燃料、物资、资金、人资“六个平台”对核心经营要素进行集约管控,提升协同效益。山东公司制定安全、效益、发展、党建等8个考核细则,使区域管控更加规范有序。“试点先行”的目的旨在推出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为公司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
  《国企》:改革有红利,也有风险,趋利避害是大家改革的共同愿望。您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改革的风险挑战问题?
  李庆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顽疾桎梏的打破,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是易事。
  公司改革领导小组在今年6月召开的会议上,对改革的方向和标准做了明确的定调:改革的方向是,加强战略管控,发挥区域优势,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激励和保障。衡量改革的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推动集团公司的科学发展,是否有利于提升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是否有利于促进集团公司的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树立集团公司的良好形象。
  全面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管理关系和利益调整,十分复杂,在推进上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改与稳的关系。没有稳定的环境,改革难以实施。二是急与缓的关系。改革要有序,分清轻重缓急。三是总与分的关系。要始终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打破个体利益的藩篱,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四是破与立的关系。要改革创新,首先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敢于破旧立新,进而才能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将于2015年底到期;国际社会正在密集地讨论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的制定问题,特别是如何借鉴MDGs的落实经验与不足。联合国系统的多份报告已经初步设定2015年后议程的基本框架,当前国际社会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2015年后议程的具体目标/指标以及2015年后议程落实的责任承担问题。中国强调,2015年后议程应强调各国团结合作、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和解决南北
期刊
必须尊重《宪法》规定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载入《宪法》的。《宪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是,公开反对公有制为主体、公开反对国有经济为主导、公开主张私有化的言论,在我们的报刊上比比皆是,甚至一度成为舆论的主流。连篇累牍、肆无忌惮地发表违反《宪法》的言论,是任何法治国家都不能允许的。而发表反对公
期刊
日本将1980年叫作“机器人元年”,他们在这一年基本做到了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后来在欧洲也得到发展,瑞典的ABB公司、德国的库卡公司,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把机器人列入国家计划。从那时到现在也有30多年了,我们已经能造工业机器人,但产业还没有发展壮大,规模很小,只能说还在萌芽阶段。  在日本,每一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数量是300多台,中国还不到20
期刊
2012年1月11日,美国一篇题为《为什么说现在是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的文章说:未来20年里,美国将利用新技术挖空中国的制造业,并重新在制造业领域获取“绝对竞争优势”。  这一论调并非“危言耸听”,也非“空穴来风”。科技界有三种飞速发展的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将重新构筑制造业的竞争格局。“人工智能技术”今后将会进入制造业,辅助人们进行设计、测试和制造,使制造业中的大规模定制成
期刊
腐败问题,由来已久,国企民企都未能幸免。滋生腐败的原因何在?体制之困还是制度漏洞,或者还有更深层面、更具决定性的社会和文化根源?近年来,以国资委、中纪委、审计署为主的主管和监管机构,对国企反腐的对策、思路、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应该如何改进?带着这些问题,《国企》杂志记者采访了江西省政府出资企业监事会主席王成饶。  国企不是腐败温床  《国企》:一直以来,国企腐败问题备受诟病,国企是否真如某些人所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在“自由国际秩序”演进的历史脉络中分析了主权规范自冷战结束以来的起落。本文认为,随着“自由国际秩序”的思想灵魂由“社会自由主义”向“新古典自由主义”转变,主权规范受到挑战。但是,推动“自由国际秩序”转变的各种力量,无论单极权力结构、“脱嵌”的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进程,抑或“新古典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霸权,都使“自由国际秩序”在由地方性走向全球性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调整,导致“自由国际秩
期刊
相对于实体经济,人们似乎更愿意参与轻松获得财富的虚拟经济。曾经以“灵捷制造”而著称的浙商群体、以资源开发为主体的晋商群体以及众多民营企业,纷纷投身房地产、证券基金、艺术品投资等虚拟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大量抽离“中国制造”的“去实业化”现象,  然而,若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过度的自我循环和膨胀将有可能演变为泡沫经济。大量实业资本和优秀人才流向虚拟经济领域,使“中国制造”面临巨大的信心危机。  中
期刊
为什么现在我们引进技术和合资合作越来越困难?因为以前我们买的是国外二流、三流的技术。因此,现在要买肯定就买世界一流的技术。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把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卖给我们。比如核电装备里的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仍然要依靠进口,受到国外的技术限制。还有燃气轮机,其中最核心的高温燃烧室,国外不但不卖给我们,连合资工厂都不在国内建,让你永远无法掌握其核心技术。  以最能体现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数
期刊
西方某些经济学家们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多地是从产业模式的角度考虑的。他们认为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开始的大机器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是2 0世纪初形成的大批量大规模机器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则会形成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式的新型生产模式。  我国的现代化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而中国,想要后来居上,必然是一个并联
期刊
目前,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总值的19.9%,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从制造业水平来看,中国还需要加大力度改造升级。要破解发展困局,中国不仅要在“制造”上花力气,还要在“服务”上动脑筋,服务将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20世纪中后期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和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的服务领域延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