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尝试,开启儿童微作文之门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f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微时代·微思考
  微时代的传播媒介是微博、微信,传播的内容一般短小精练,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传播速度很快。百余字微博的流行,促进阅读开启“微时代”。人们在身体力行地写微博、读微博之后,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微博的出现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继而由“微信息”和“微交流”共同推动“微变革”。
  “微写作文体”包括“微小
  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当今,短小精练的作品备受推崇,“微写作”作为时代的产物,正在成为备受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 2014年起,北京高考已经将类似“微写作”方式的题型编入试卷。这种新颖的写作方式,特点是文字较少,有逻辑,精练概括,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可见,写“微作文”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应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小学生微写作的领域对我们而言既陌生又新鲜,我们进行了尝试,从微写作的独特角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微尝试·微栏目
  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的前身是清末小学堂,虽地处偏远的乡村,但浓郁的乡土乡情,让这所百年老校的习作教学一直处于当地领先水平。早在1989年,学校就成立了沃土文学社,她是徐州市首批校园文学社团。作为文学社的社报,《沃土》同期创刊。近30年的发展,《沃土》先后经历了“手刻油印——电脑刻印——胶版印刷”几个阶段,成就了数千名同学的“发表梦”“文学梦”。现在《沃土》一月一期,一学期四期,每期大约用稿5000字。稿件主要由各班语文教师组稿和沃土文学社社员自由来稿,以及主题征文,等等。每月10号前后,是《沃土》出版发行的日子。这个日子,几乎成了全体师生的盛大节日。大家都在寻找属于自己和自己班级的文章或信息。放学后,3000多名学生将还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报纸带回到3000多个家庭,报紙的影响力持续发酵。
  传统的校报,每期基本上都是各类学生习作的简单罗列。我们的校报有自己的特色—— “微栏目”。所谓“微栏目”,顾名思义,一是内容短小,自成系列;二是各栏目结合具体情况与网络“联姻”,便于学生参与互动。
  1.小古文诵读
  小古文,就是指适合儿童阅读的、浅显易懂的、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比如:
  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
  ——《小古文一百课》
  多么富有童真童趣。是不是非常简单?
  即使复杂的,也不过百余字。再如:
  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
  曰:“我道君性急,果然。”——《小古文一百课》
  这是一则笑话,即便文中个别字学生不认识,也不影响学生读,有时学生会自己读得笑起来。
  我们收集了各类小古文百余篇,分年级编写了校本教材《趣读小古文》,连载于微栏目《小古文诵读》上。校报印出来以后,学生不但能看着报纸去读这些有趣的小古文,还能听到精彩的诵读。原来,每期“小古文诵读”选载的内容,我们都要从各班级中征集朗读优秀者进行朗读录音,然后上传到学校网站,同时还把二维码印在《小古文诵读》栏目旁边。学生回家用手机一扫,就可听到同学们的朗读了。愿意尝试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朗读的录音发送至班级微信群,接受同学们的点评。
  2.古诗词鉴赏
  我们根据《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系统地整理了一组古诗词鉴赏的文章,涵盖了作者简介、时代背景、诗意理解,以及相关的奇闻轶事,等等。毕竟每期刊载于校报上的文字有限,更多更精彩的内容,除了可以做成二维码以外,还可以做成更精致的文档,通过校园微信客户端推送,让学生和家长随时随地都能进行阅读。下一个阶段,我们还将准备把每首古诗词鉴赏通过微课的形式录制成视频,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多元化的信息源。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改变了原有那种机械的背诵,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来越高了,对古诗词的理解也越来越深了。
  3.我爱儿童诗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学生时代多读些优秀的儿童诗,在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将发挥独特的作用。如《妈妈》:
  妈妈是一个闹钟/每天早晨叫我起床
  再如《妈妈的手》:
  妈妈的手/可以把白净的米/变成香喷喷的饭
  每期校报在《我爱儿童诗》专栏刊发3~5首既形象生动又深刻含蓄的儿童诗,配有教师撰写的赏析,以帮助学生理解。专栏旁边没有二维码,而是多了一个电子信箱地址,并印有说明:“请同学们大胆尝试,可仿可创,写好后连同班级、姓名一起发至指定邮箱,说不定下期报纸就有你的大作。”
  一时间,学生们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仿佛个个都是小诗人。2015年4月,校报《沃土》刊登了台湾著名儿童诗人林焕彰的儿童诗《影子》:
  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是一条小黑狗,
  我走他也走。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我的好朋友,
  我拍手他也拍手。
  一周后,邮箱收到了学生写的数十篇各种各样的《影子》。比如:
  之一
  晚上,
  月亮的影子在河里。
  影子下水了,
  它想让小河抱一抱。
  之二
  在阳光下,
  稻草人坚定地站着。
  在田野上,   它的影子也很坚定。
  驱赶鸟儿吃稻谷,
  稻草人与它的影子都很负责。
  之三
  我一天一天,
  长高,
  快乐地手舞足蹈。
  影子一点一点,
  拉长,
  它重复着我的一举一动,
  偷笑。
  之四
  影子胖,影子瘦,
  影子黑,影子灰,
  影子没有拍彩照。
  如今是讲求创意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十分重要。林焕彰说:“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需要家长们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用心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把一瞬间的想法、意念表达出来。”他希望学生培养兴趣,给自己机会,“不要依赖灵感,要大量阅读,留心生活中的细节,那么素材将会源源不断地到来”。
  亲近儿童诗,才能唤起学生天生的想象力和创意。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小诗人。有想法就要大胆写出来,哪怕是只写一行,那都是一闪而过的智慧火花。
  4.谜语擂台
  受中央电视台春节期间《中国谜语大会》的启发,校报也开辟了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栏目——《谜语擂台》,每期刊登若干条谜语,供学生猜。
  后来,我们又增加了难度,将小古文和谜语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如,有这样一则非常有内涵的谜语:韩信钻胯,项羽扛鼎。(猜一成语)学生稍作思考,不难猜出答案:忍辱负重。我们将谜面中两个典故的相关文言文找来,通过“谜语擂台”呈现给学生: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項羽本纪》)
  经老师讲解,高年级学生明白了这两段小古文分别讲的是韩信和项羽,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著名学者郦波教授说:“即使一些简单的文字谜语也多是依据语言中的双关性设计的。训练学生猜谜,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稍微复杂一点语言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将谜语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经常开展一些与谜语有关的活动。如举办谜语知识讲座,开展谜语竞猜活动等。通过活动向学生阐述有关谜语的知识,并教给学生猜谜的正确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认真掌握和运用谜语的各种技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自己解决难题的能力,也能在活动中不断锻炼思维,提高文字分析能力,进一步掌握汉语特点。如此,对开发学生智力、启迪思维有很大的作用。
  5.汉字小精灵
  汉字历史悠久,记录和承载着中华文明。有了文字,历史的河流再也没有出现过断流和干涸。每个汉字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这种形状,表达它所代表的那种意义,都不是随意赋形赋意的结果,汉字的点画转折之间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当学生了解了这些,心头自然会升腾起对汉字的敬畏之感。
  设置《汉字小精灵》栏目,初衷有三:一是了解汉字的历史,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自觉性;二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围绕汉字的音形义,展示和发现汉字之美;三是通过参加相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汉字的赞美之意,让学生更规范地使用汉字。
  比如,笔者参与撰写的“耿老师讲汉字”系列,每期围绕一个汉字,从“引子、溯源、趣说、故事”若干个方面进行阐释。学生读后,对这个字的理解加深了,自然而然地在习作中运用得也就更准确。因为每期结束时预告下一期将要讲述的汉字是什么,而下一期报纸还要等一个月,所以好多学生是迫不及待地先到编辑部来打听相关消息,后来干脆自发地上网、翻阅图书查找资料,然后在班级QQ群里交流,好不热闹。
  在这些活泼灵动的“微内容”的熏陶下,学生的日记素材变得多姿多彩起来,语言也简练了许多,准确了许多,更不乏有趣的情节。如,三年级耿慕丁同学读了2016年第3期《沃土》“汉字小精灵”中讲到的“胡”,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写了一篇童趣十足的日记《胡萝卜和胡孟恩》。
  吃晚饭时,妈妈盛了香喷喷的稀饭,里面还有我最爱吃的胡萝卜呢!我想起一个有趣的事情:“爸爸,胡萝卜和胡椒粉,名字里面都有一个‘胡’字,它们有关系吗?”爸爸笑着说:“还真有关系呢!胡萝卜、胡椒都不是我国原产,而是从外国传来的。我国古代称外国为‘胡’,所以从外国传来的东西,有些就叫‘胡xx’了。”妈妈又说:“胡萝卜是元朝的时候才传到中国的,所以秦始皇啦、刘邦啦……他们都没吃过胡萝卜!”我接着说:“芈月肯定也没吃过吧!”爸爸点点头。
  继续吃饭。我“扑哧”一声笑了,差点把饭喷出来。爸爸问我笑什么,我说:“我们班有个同学叫胡孟恩,难道她也是从外国传来的?”爸爸、妈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爸爸解释道:“胡孟恩的‘胡’是个姓,可不能说带‘胡’字的都是从外国传来的。”
  文章不长,却包含了“胡”的多项含义。显然,校报的“汉字小精灵”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微作文·微课程
  文学社各班语文教师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依托校报,借力微栏目,大胆对传统作文教学课堂进行微变革。除教材中的习作内容照常教学外,又将《小古文诵读》《古诗词鉴赏》《我爱儿童诗》《谜语擂台》《汉字小精灵》等微栏目中的内容开发成“微作文”教学内容,在校本课程中分年级定期开设的“微作文课堂”供师生应用。教师通过简洁的讲解,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写出或长或短的习作,修改后择优发表在校报上。
  微作文就是指文字较少,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的作文。要素和普通作文一样,但贵在精练,对用词造句要求更高。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学生在微作文中锤炼出的简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影响他们在传统作文中所必须做到的“详细生动的表达”,相反,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   “微作文”教学内容的开发,除了校报“微栏目”中的素材以外,我们还针对不同年级设计出层次各异的特色微作文内容。
  1.低年级学写微童话
  童话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天天产生,处处产生”。爱听、爱看童话可以说是他们的天性。童话世界是儿童心灵畅游的境地。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类“微文学”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人们面前。微童话就是微文学的一个分支,篇幅短小,追求有情、有趣、有想象力的表达。把微童话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模仿,甚至创作出简单的微童话,以此提高学生喜爱写作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接受了微童话,并逐渐爱上了它。
  实践中,我们发现,可以为学生提供微童话写作的话题或素材的角度有很多,我们就组织老师进行自主开发,然后实现资源共享。
  将经典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讲出来,就是微童话。其实,这种形式和传统作文教学中的“缩写”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做法的前期准备时间要长一些,要引导学生将童话故事完整地读通读透,然后抓住主要人物,理清故事脉络。最后用百余字的篇幅来概括这个故事,一则微童话也就诞生了。如,二(2)班王珑珑同学把《丑小鸭》改写成了这样一则微童话:
  鸭妈妈孵蛋,孵出了一只又大又丑的丑小鸭。它长得太丑了,小鸡打它,喂鸭人踢它,连鸭妈妈也不要它,丑小鸭被赶出家门了。丑小鸭到处流浪,野鸭、大雁笑话它,老太婆和猫儿看不起它。冬天里,丑小鸭不得不在水上游来游去,有人救下了丑小鸭。春天来了,丑小鸭飞起来了。天啊,原来它是一只白天鹅!
  歇后语,尤其是与动物有关的,也可以和微童话完美结合。“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蚂蚁怎么会落到热锅上?谁来搭救它?最后的结果怎样?几个问题一问,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先说后写,很快,一篇百余字的微童话就完成了。二(1)班孙冠宇同学在读了“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羊)相”后,写出了微童话《奔跑吧,小羊》:
  灰太狼经过20000次的失败,第20001次终于成功地抓到了羊,又怕吃了羊以后被大象警长查出小羊失踪跟自己有关,就逼小羊和他一起去照相馆照张相,好让大象警长误以为他在和小羊做游戏。可灰太狼万万没想到,摄影师居然是小羊的妈妈。趁著闪光灯一亮,灰太狼睁不开眼,羊妈妈带着小羊跑了。灰太狼很后悔,到嘴的羊又没吃成。
  每个学期,从简笔画、动画片、十二生肖等不同角度与微童话结合后形成的教学设计,都是一本沉甸甸的校本教材。
  2.中年级进行微观察
  中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观察能力,但又容易犯走马观花的毛病,往往不能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我们在中年级阶段进行了“微观察”的训练。“微观察”微在缩小观察范围,从观察个体甚至个体的组成部分开始;微在深入细致地观察,着眼于发现事物的细节。“微观察 微写作”教学模式,立足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水平,从呵护学生写作兴趣出发,从“微”开始,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教师按照由扶到放的原则,先引导
  学生怎样发现细节,教给他们各种观察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他们独立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发现更多不为人知的
  细节。
  如四(1)班陈奔同学在一次雨后写了一篇微观察日记《雨》:
  今天早晨一出门,就迎来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走在路上,我也不打伞。看着雨景,雨点如
  丝如缕地落下来,汇成无数的小
  溪流。
  到了教室,我一直看着窗外的雨。此刻,雨珠变得大了一些了,楼下老爷爷老奶奶种的花儿叶子被雨珠亲吻得更绿了。房子上的红瓦也被洗得干干净净,变成了深红色。
  这就是我喜欢的雨,淅淅沥沥的雨,清洁空气的雨,滋润万物的雨。
  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是看不到雨中的花儿叶子的鲜艳,感受不到淋着小雨的滋味的;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写不出这般精彩的日记的。
  又如三(7)班刘佳宇同学写了一篇微日记《爸爸是个暖水袋》:
  昨天我家的空调坏了,今天我的热水袋居然也坏了,这下我可惨了,又得挨凉被窝了!要是我有家庭作业写,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让爸爸先上床给我暖被窝了,可恰恰今天的作业都在学校搞定了。我灵机一动,拿起本子和水彩笔开始画画。爸爸以为我在写作业,就上床帮我暖被窝了。我开心极了!我足足在那儿画了半个多小时,所以爸爸也足足给我暖了半个小时。谢谢你!暖水袋爸爸。
  “我爱爸爸”这个主题怎么体现?刘佳宇同学没有写“风雨夜送我去医院”“趴在爸爸背上感觉爸爸是山”等那些老生常谈的调调,而是独辟蹊径地把爸爸和暖水袋联系在了一起。这难道不是得益于“微观察”吗?
  3.高年级开展微评论
  “微评论”指短小、精悍的批评、议论的文章,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显然,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微评论”所追求的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做新闻评论员,而只是想以此形式,引导学生结合读书,针对当前时事、历史人物、读书观影等,进行有独特见解的评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册语文教材中都有数位优秀人物的故事,学完这类课文后,有教师会采用《感动中国》中宣读颁奖词的方式,组织学生为优秀人物撰写“颁奖词”,这就属于对人物的评价,写出的颁奖词就是“微评论”。
  每年读书节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诸如征文比赛、撰写读后感等,这些传统的读书成果展示方式,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学生容易陷入审美疲劳。而今年的读书节上,我们在校报上开辟了一个专栏——《精彩图书我推荐》,要求学生用简练的文字介绍清楚推荐某本书的理由。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有的学生还能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推荐同一本书。
  拓展开来,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人、一本书、一件事、一部电
  影……都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写出“微评论”。“微评论”的练习,对学生升入中学以后议论文的写作大有裨益。
  四、微研究·微成果
  我们在微时代背景下,以校报“微栏目”的设置为平台,大胆尝试“微作文”,对小学习作教学的课堂进行微变革,多年的实践证明,收到的效果可不“微”。
  传统的校报增加了现代化的网络元素,搭上了信息化的时代列车,焕发出更精彩的活力。校报常有变化,学生更爱阅读;学生乐于参与,校报更有价值。如此,则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目前,我校正逐渐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有效作文课堂模式。学生把阅读当成自己每天必要的精神食粮,懂得把习作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习作,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习作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找到了那颗跳动的心——微作文,从此,学生犹如插上了翅膀,卸下了包袱,载着作文的梦想,开始了随心远航。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三维环境下影像发布,由于数据量大,网络瓶颈等问题导致响应速度不够理想,客户端体验较差。本文采用数据库链接池技术、存储过程、多线程技术等大大优化了影像中国服务器性能,
夏末秋初是布鲁明顿最热闹的时节。因为这是印第安纳大学每年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很多美国学生的父母会带着全家人,大老远地开着汽车,赶到这里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这几年,中国留学生剧增,中国的父母也不甘落后,更是大老远地跨洋过海地来到这座小城,为孩子的毕业典礼助兴。  那天,我在印第安纳大学附近最大的一家超市里买完东西出来,看见一对四五十岁的中国夫妇。站在超市门前的凉棚里,用手机打电话,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
暑期的哈佛大学一点也不冷清,如往常一样人声鼎沸。此时的哈佛,犹如穆斯林的圣地麦加,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朝觐者”。而其中,尤以中国学子为多。有在哈佛的人士开玩笑说,不说100%,90%的暑期参访者来自中国毫不为过。  哈佛广场里约翰哈佛的铜像前不时聚集着游客以及来参加暑期课程的学生和家长。他们轮番上前合照,并摸铜像左脚以求学业顺利。而在这人来人往的校园里,记者将对此间正在哈佛参加深潜训练营的万科董
家住福建省漳浦县海边的林万发,在2016年9月7日当天的微信消息中,看到3个人在古雷镇杏仔村海边溺水的消息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其中一句话“两名死者在一处礁石附近被渔民找到
引子:写在银杏叶上的儿童诗2016年11月的校园,和以往任何一个深秋一样,银杏叶开始慢慢变黄、飘飞。我对孩子们说:就在那里/捡一片/把心灵的私语/写上/让它变成翅膀/飞翔/飞翔
当代大学生年龄多处于17—23岁,正是情感萌动,性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的阶段,校园内日益增多的恋爱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形
催眠术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充满“神秘”的技术。说它古老是因为在古希腊和古埃及就有催眠术,而在15世纪以前催眠术是被神职人员作为一种“法术”来呼神祛魔的,那时不可能
你们很幸运,在这场地震的劫难中,平安地活了下来。可是面对身边亲人、朋友在一瞬间与自己阴阳相隔;温馨的家、熟悉的学校、美丽的家乡刹那间变成了废墟,你们惊恐、彷徨,不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目前,伴随世界教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弘扬团结、吃苦、胜利精神,对于加快中国的发展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