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教学中的习题教学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Wr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与生活最接近的科学。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应用于生活,这就需要不断搞好化学教学工作,然而在化学教学活动中的习题教学更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重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化学计算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更是每位化学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对此,我谈一点在习题教学中的体会:
  一、扩散思维,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封闭的思维开阔起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广阔性。同时,当多种解题方法在头脑中凸现时,学生自然会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最佳方法,达到多中求快、多中求巧、多中求优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解题方法。如果认为哪一种方法自己更利于掌握,便可以应用这种方法进行解题。比较有针对性,充分结合了新课程的理念。例如,向100g25.2%的稀硝酸中加入氧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20.4g恰好完全反应,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题中涉及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常规解法:写出方程式,由消耗的硝酸总量为(100×25.2%)g进行求解。另一种方法利用最终溶质为NaNO3,其中NO3-全都 来自HNO3,利用守恒法,一步求出答案。如果没有一题多解的讲解,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将浪费很多时间。
  二、开动脑筋,一题多变
  化学习题更能体现出化学这门学科"千变万化"的特征,只要我们将一个题目的已知条件、设问角度或求解目标稍作改变,便可得到一个"题簇"。题目变了,审题视角要变,思维方式也要变。但"题簇"里的各个题目牵涉到的知识点是相同的或相似的,其解题方法有相似的一面,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中考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反映某个(些)题目被老师"猜中"了,高兴之情溢于言表,老师讲过嘛,可成绩揭晓,傻眼了,怎么这个分数!显然,考中的题实则是一个变题,但学生不加思考,照搬老师所讲解法,结果出错。所以,教师在讲题时不能把思路局限于一个题目之内,要多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做到处变不惊,应付自如。同时也能够由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例如,相同质量的CO2和CO中碳原子的个数比为多少?含相同质量氧元素的CO2和CO中碳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粗看起来,这两个问题是一回事,但实则有差异,一个告诉的是物质的质量相等,另一个则是告诉物质中的某一元素质量相等。当然已知条件不同,故解法也就有差异了。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多多加强一题多变的练习,多多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其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
  三、更新观点,特题特解
  有些题跟常规题迥然不同,它立意新颖独特,乍一看缺少条件,无从下手,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了,但只要换一下脑筋,打破思维定势,用第三只眼以崭新的视角来审视它,就会找到特别的解题办法,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例如,现有C2H5OH蒸气和C2H6组成的混合例如,现有C2H5OH蒸气和C2H6组成的混合气体,已知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求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粗看无从下手,但仔细一分析,可知混合气体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是个定值,而并不缺少条件,当然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灵活应变,新题新解
  随着素质教育的落实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开展,新题层出不穷,信息迁移题应运而生,现已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主要题型。这类题突破了大纲的限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通过阅读题目给予的信息,理解、消化没有在课堂上学过的新知识,再运用它在新环境中解决题目中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信息,然后通过分析,利用信息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只要善于分析,能读懂信息,这类题的难度不大。
  五、自编习题,巩固提高
  对于重要的、常作考点的知识点,应引导学生自编习题,然后作答。学生自己动手编题,能激发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对话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得以提高。例如,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CO2的反应:CO2+Ca(OH)2=CaCO3↓+H2O 这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总复习时可要求学生自己编题,让他们或思考或议论或奋笔疾书,从而达到了巩固知识点的目的。总之,化学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成绩,习题教学非常关键,只有充分利用上述各题型的讲解,充分运用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融会贯通以后,才会达到“5×1>1×5”的效果,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才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题水平,才能够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其他文献
数学家庭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数学家庭作业已经不适合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家庭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大呼声,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如何让家庭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家庭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布置的家庭作业要讲究“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如果没有对生物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不会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和进化论的创始人;李时珍正因为对中医药有着极大的兴趣才写成著名的《本草纲目》。所以,若使学生获得生物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应注意哪些呢?现联系生物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保障。现在有一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小学语文课中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课堂“小练笔”形式打开了小学生习作之门,已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课堂小练笔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练习,承载着人文价值熏陶和语言表达训练的双重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让“小练笔”在有限的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打开小学生习作之门,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尤为关键。  一、积累语言,打下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积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阅读;主动权;兴趣;感悟;理念;个性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甚至于老师阅读量太少,阅读的水平也不高,过去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的阅读水平亟待提高。本身由于各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