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c8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诵读是诗歌学习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当下语文课堂中的诗歌教学,在高考功利现实的影响下,或肢解诗歌,以技巧分析、答题模式讲解取代学生的自我领悟,或直奔背诵,以记忆代替审美和再创造,等等。试图阐述当下诗歌教学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雨霖铃》为例谈诗歌教学课堂中如何贯彻诵读教学。
  关键词:诗歌;诵读;构建;诵读型课堂
  一、诵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长河中,诗歌历史源远流长。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
  就诗歌创作而言,无论是严羽的“妙悟”说,还是王士祯的“神韵”说,抑或是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指出了诗歌的特质:一种或情或理的顿悟,讲究神韵,蕴含境界。
  从诗歌学习的作用上说,它可以提升审美素养、培育创造性思维、涵养人文精神,这已经是语文界的共识。《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①《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诗歌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后来还有人作过经典的论述。艾青说:“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②诗人雪莱说:“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的记录。”③要通过诗歌获得使人“温柔敦厚”的教化效果,领悟其中的“真”“善”“美”,必须进入诗境,领悟其神韵,让自己的心灵与作者、诗歌碰撞,唤起学生生命体验,形成共鸣或“顿悟”。而这个过程,诵读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观照诗歌教学的现状,情况不是那么乐观。
  据一份有关诗歌教学的问卷调查显示,53%的学生认为教师重视情感渗透;33%的学生认为教师更注重介绍作者及背景,归纳主题思想;13%的学生认为教师注重讲解应试解题技巧、方法;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就诗论诗,讲解诗句含义。
  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方式占大部分,分别为33%和47%,而采用诵读并进行点拨、引导的只有20%。
  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新诗的教学方式与风格会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新诗的兴趣。希望教师采取引导、点拨和诵读方式来感受新诗艺术美、体会新诗情感美的分别占35%和20%,希望在课外开展如朗诵比赛、原创诗歌比赛等实践活动的有30%,希望教师采取串讲方法来学习解题方法与技巧,以便适应高考的学生仅有15%。④
  长期以来,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育由于受到高考模式的影响,在出成绩的功利思想的作用下,语文教学多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或教师灌输,致使学生缺乏自我体验;或含义解析,致使学生缺乏联想想象;或直奔背诵,以记忆替代学生审美和感悟。本应互动的活跃的语文教学死气沉沉。
  二、诗歌课堂教学中诵读的贯彻
  诵读是唤起学生生命体验的重要手段。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应该少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下面以《雨霖铃》为例,阐述笔者诗歌教学课堂中贯彻朗读的一些想法。
  (一)切实落实预习的读
  教师必须明确告诉学生:读对于诗歌学习是必须的,也是极为有效的。对于短小的诗歌,预习时读十遍八遍也不嫌多;而对于篇幅较长的诗歌,先通读一两遍,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段读三五遍。预习的朗读可以不求甚解,只要对诗歌的内容、韵律和意境、情感有个大致的感受即可。以《雨霖铃》为例,学生预习至少可读三遍,读下来后应该知道这首词是一首伤别词,基调凄婉哀伤,意境悲凉,此中有凄清的环境描写,有动人的离别细节刻画,有哀婉的情感抒发。
  (二)课堂上要有目的、有方法地读
  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上的读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悟”。
  1.初读,整体感知诗词。安排学生初读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对预习的回顾;二是教师对学生对诗歌预习程度的把握。
  2.指导朗读,帮助学生读出个性体验。
  学生齐读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评点。教师抓住学生评点的契机做朗读指导。指导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停顿。要注意一字逗——“对”“竟”“念”“更”“便”等。其他停顿依句子语法结构。
  (2)语速和语调。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念”拖音。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更”拖音。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便”拖音。
  要注意对重点句朗读的落实。《雨霖铃》中几个句子:“都门帐饮无绪”是一种离别前的揪心和惆怅。“留恋处、兰舟催发”要注意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和无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情到最深之处,读时略带哭腔。
  教师指导后,学生再自由读(可播放音乐)。此时的读,在对节奏和基调把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做朗读处理。
  3.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读出情感体验。诗歌最讲究情境,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诗歌,教会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注入诗歌的朗读之中,从而更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涵。《雨霖铃》是离别词,可以让学生先回忆自己的离别经历,带着对这种经历的情感体验再读,与词人共鸣自然是水到渠成。
  4.启发学生联想与想象,读出诗人之思。任何文学作品的欣赏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诗歌更是如此。读诗捕捉并将诗人心中之思品味后朗读出,化为自己心中之思。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充分借助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去感悟作者之思。   在具体赏析的过程中,可以抓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片段重点赏读。如,做如下预设:离别时的“帐饮”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你有没有经历过“留恋”时的“催发”?“执手”二句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过程在纸上描述出来。
  5.要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读出诗的意境美。优秀的诗歌,都蕴含着美的意境。美的意境往往通过极度凝练的语言来创设,通过这极少数的文字去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表达最深远的意境。
  《雨霖铃》的品味要点有:
  (1)景物描写:开头三句。预设:这三句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营造什么氛围?(寒蝉的“凄切”、长亭的“晚”、骤雨的“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去去”“千里”“沉沉”“阔”——路途的遥远迷茫,心无所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柳”“晓”“残”——离别人冷落孤清的情感、别后孤独寂寞的心境,景情交融。)
  (2)细节刻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几句。预设:动作、心理的品析。
  (3)情感的抒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浓重而又韵味悠长的情感倾泻。
  每一环节赏析后,学生扣住这些重点字词,自由读,体悟意境。在此基础上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再适当点拨,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课后诵读,力求背诵。如果有条件,可以考虑班级朗诵比赛。这是诵读型课堂的升华。
  注释:
  ①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84,85,417.
  ②艾青.诗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04.
  ③沈奇.西方诗论精华[M].花城出版社,1991:3,14,135.
  ④饶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参考文献:
  [1]郑孟秋.语文学科是“读”的学科[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6).
  [2]高昕,张晋良.浅谈诗歌的“三读”教学[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04).
  [3]蒋德均.中学诗歌教学方法探微[J].教育评论,2000(01).
  (作者单位 浙江省苍南县苍南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程学科教学过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更能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探索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中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品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音乐课堂;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有明确要求,全面实施课程价值与目标,要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现代教学论和实践已
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是望而生畏的,认为数学是一门单调、乏味、冰冷的学科,数学教师对此是深感内疚和苦恼的。如何让课本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变得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变得让数学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师正在创造与寻求的一种美好状态,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创导的。把媒体事件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正是加强学科与有关社会问题的知识的关联,拉近学科与生活的距离,以满足学生多方面
信任,是社会得以运转的重要基石。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建立在对他人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政治上需要政治信任,经济上需要商业信任,婚姻上需要婚姻信任,教育上呢,当然需要教育信任。  什么是教育信任,简单地说,就是教师信任自己的学生,学生信任自己的教师。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反思一下,我们信任自己的学生了吗?我们得到学生的信任了吗?你的学生信任你吗?你信任自己的学生吗?  如果我们得到了学生的信任,那么,学生就会
对待教师教科研,教师到底是“教”还是“研”?我们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任务繁重,作为班主任,从早中晚自习、班队课、课间操、课外活动,到班级的卫生、纪律、体育、学习、品德,要与学生谈心、与家长联系,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哪还有时间搞教研、写文章呢?教师教研到底为哪般?《切磋:教师如何做教研》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使我对教师教研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  教师离不开教研。有人说,当前有些老师不搞教研不同样教
南京师范大学边霞教授指出:“应提供各种富于视觉美感和表现力的操作材料,激发动机,提升效果。”多样化的、富于视觉美感和表现力的操作材料,是帮助儿童不断产生好奇心和保持新鲜感,刺激儿童创作欲望,是他们对美术活动保持兴趣的重要因素。同时,这样的操作材料也有助于儿童创作出更具视觉审美效果的作品,使他们更易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产生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园创意美术课题组更是立足于为幼儿提供新颖、奇特,又
摘 要: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引入特定的环境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提前感知。好的导课是架起新知识的桥梁,具有稳定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学习目标、提高课堂实效的作用。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种有效的导入方法,与读者共同探讨。  关键词:教学导入;课堂实效;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对于高中思想政治
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乐趣,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计算课;趣味;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2页。  【教学目标】  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摘 要:通过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些案例,对儿歌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起始点;转折点;综合点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关系的科学,它的特点是具有抽象的理论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精悍、节奏欢快明朗、容易记忆。正是存在如此的差异,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儿歌辅助教学意义重大,成效突出。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关键点主要有知识体系的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历来有多种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已有知识的老化越来越快,一个人一生中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能“受用终生”。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应当注重掌握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少有识之士强调,21世纪真正的文盲,将是不会学习、不会自学的“学盲”。历史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就非常必要,教师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实践中自己获得历史知识,增长才干,真正实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