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当年勇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摔了一跤,把我摔醒了,明白了老之将至。
  我住的是复式房。记得,在十年前,我双手各提一个装满书的旅行袋,可以噔噔地一口气踩着楼梯上楼。可是2017年8月我像往常那样抱起一整箱书,噔噔地上楼,走到最后一级楼梯时,忽地双脚一软,扑地一下摔倒在楼梯口。我在剧痛之中不得不在地板上躺了五分钟,这才由妻慢慢扶着起来。想想真有点后怕,如果不是摔倒在楼梯口,而是在楼梯中间抱着一箱书滚下去,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当时正在上海书展期间,那天下午我有两场活动以及一小时的电视采访。虽然左脚以及右胸肋骨疼痛不已,还是强忍着去上海展览馆,做完一场场活动。不久,左脚背肿了起来,皮肤发亮。我真担心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那就糟了,不光是只能“宅”在家里,而且连上下楼梯都困难。在家静养几天,足不出户,一次次涂消肿药水,所幸慢慢地肿退了,而肋骨则在疼痛半个多月之后才渐渐好了。
  我不由得记起,前些日子去看望老作家白桦。我曾经几度跟他一起出差,他向来风度潇洒,快步如飞。然而这一回我去他家,他竟然不得不坐在轮椅上跟我聊天。他说,他“犯错误”,只一秒钟。那是他试图搬起家中的一个氧氣钢瓶,只听见脊椎骨发出“啪”的一声,骨折了,再也直不起腰,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他叮嘱我:“永烈,千万小心,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没有想到,我还是重复了他的错误,只是后果没有他那么严重。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那就是《论语·述而》中所言:“不知老之将至。”
  时间一天天过去,年岁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我却浑然“不知老之将至”。我一直是同辈人之中的“年轻人”。大约因为上学早,而且又在中学跳级,所以到了高中,到了大学,我总是班级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就创作而言,我11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写出第一本书,出道早,一直头顶着“青年作家”的光环。
  一页页被撕去的日历,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不知不觉之中,从“知天命”而“耳顺”而“古稀”,即将进入耄耋之年。在各种各样的会议之中,我从原本的最年轻者变成了最为年长者。人们对我的称呼也从“小叶”、“老叶”到“叶老师”直至“叶老”。我很羡慕人家称莫言为“莫老”,仿佛企盼他永远不会老。我也赞叹人家称任溶溶为“任老”,仿佛对于老之将至满不在乎。而我呢,叶老则黄,则落。这原本是大自然的规律。可是在我的心中,还一直以为自己是年轻人。
  年岁毕竟不饶人。摔了一跤,使我明白,不能逞强去做超越年龄的事。我也开始注意保护自己。比如,我家的书架顶天立地,往日拿高处的书,端张方凳,嗖地一下站上去取书。如今改用椅子,以求站得稳妥,而且一只手扶着椅背。搬书时,也不再整箱整箱地搬,而是分几批搬,宁可多跑几趟。上下楼梯时也放慢了步伐,而且拉着扶手,不再是噔噔的奔上跑下。
  落日的余晖很灿烂,也很短暂。明白了老之将至,也等于明白了余日不多,倍觉时间的珍贵。我在整理出版了28卷《叶永烈科普全集》之后,正在整理出版我的纪实文集、散文随笔集、小说集、游记选集、书信选集以及日记。
  “写作着是美丽的”。一边整理旧作,一边继续写新著,只是不能像年轻时日写万言、倚马可待了。好汉不言当年勇。毕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已经过去。“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当老之将至,我只能量力而为,贾其余勇,再写几部长篇小说,奉献给读者。
  选自《新民晚报》
其他文献
我又来了,在这满天秋碧的日子。我是来看苏东坡的。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滚滚江水边这片青松与修竹掩映的江矶兀立于小城一侧,兀立于如烟波一般浩渺的文化时空里;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苏轼屹立在这里,屹立在历史的苍穹之下。江上的霞晖刚刚散去,东坡先生漫步走下矶头,几分悠闲,几分沉思。他仍然站在坡下的那片开阔地上,展望万里长天,展望远方烟树历历的江南原野,任身旁的长河滔滔
魏绛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卿,史称魏庄子。他不仅执法严正,而且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晋楚争霸时,双方都极力扩充国土。晋悼公通过加强内政,整肃朝纲,使国力日渐强盛起来。此时,一直与晋国交恶的戎部落,自知与其为敌是不自量力。于是,部落酋长就派孟乐带了兽皮等物来讲和。晋悼公招集群臣商议此事,他觉得戎部落野蛮不讲理,只惧刀兵,不守信用。因此有意攻打戎部落,也想乘机扩大国土,以此显示晋国国力强大,震慑其它诸侯国
公元前202年,一只小小蝴蝶的翅膀忽而一扇动,就将一个草根人物送到了历史的关键时刻。都城长安,因为这个草根人物的出现,而进入了中国和世界的视野与历史。这个人应该与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都一样,是不朽的。然而,2000多年之后,走遍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都不曾发现这个人的任何足迹。这是一个不曾被史学家详细记载的小人物,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靠山的平头百姓。他,便是娄敬,一位不显于外,曾经的一介戍卒,却
站在体育的第一线,没有一位能够如郎平一样,同新中国70年历史相濡以沫时间更长的人士。1980年年底,郎平20岁,我受《中国青年》杂志的委派,到新源里她家和体委训练局女排宿舍采访她的时候,发现她和其他运动员有一点不同之处,是爱读书。光她订的杂志就不下十种。她告诉我她爱读巴金、杨沫、宗璞的小说,也爱读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她告诉我1976年地震时,在北京青年队塑料布搭成的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或是镜头,我的心里总会涌起感恩与尊敬:飞驰的列车上,有的乘客手捧书香,正陶醉于某个情节;如潮的商场中,有的顾客独处一隅,正埋头于某个故事。在互联网大潮正起的今天,爱书者一如从前,从书本中寻求人生的真谛,探求科学的真知,实在是一抹点亮城市、照亮乡村的亮丽色彩!我不由地感慨:书香依然芬芳!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以小品文命名的文摘刊物,《小品文选刊》已伴随广大读者走过了十四个年头。十四年,纪
戊戌之秋,在杭州住了十天,可以好好地看看杭州。看杭州,主要是看西湖。在我看来,西湖最美,尽管旧景九溪的溪水、满觉垅的桂花、新景西溪的湿地,都不错,然而都无法和西湖相比。没有西湖,便没有了杭州。我不喜欢旅游团式的走马观花,西湖一日游,是远远看不清楚西湖的。西湖的美,不仅美在湖光山色的自然风光,更在于美不胜收的人文风景。这一次,将西湖整整地绕了一圈,白堤苏堤孤山,南山路北山路湖滨路,都细细地用脚丈量,
说水墨宏村就像说女人像花一样没有新意。可是怎么说呢?只有说“水墨宏村”才是发自本心,才是我眼中宏村的样子。随便拍下一张照片,冲洗放大,挂在墙上,就是一幅画。你每天看,依然是喜欢,依然看不够。那黛色的群山就那么浓浓淡淡地围着村庄。不远不近,不高不矮。高了险了,就显得压抑。矮了小了就显得小器,没有气势。仿佛是有一只神奇的手摆好了似的,那些山像屏障,像靠山,像背景,恰恰当当,正正好好。眼睛再往下一点,往
入梅之后,雨雾迷离,天地晦暗;大地需要照明,众生需要照明,“该掌灯了”。荒野众生,蚂蚁个小,腿短而细,在泥泞中跋涉,它得找准落脚点,有灯指引才不会沉陷;瓢虫飞不远,又不得不飞,每一次起飞都是一种冒险,更需要灯照明,避免一头撞上一株草;兔子这家伙眼大无光,雨季更需要灯光,不然它会找不到一棵青菜或胡萝卜的位置……天空之灯,是月亮、星星,当然也包括太阳。大地之灯,不同时节以不同形式呈现:春天是各色花儿,
我是在去高淳古街的路上见到那一池残荷的,当我的眼光落在那片荷上的时候,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定住了,像是被磁铁吸了一样,再也不能往前走了,我就那么定定地站立了有几分钟,几分钟之后,我离开了马路,向荷塘的方向走去。这是一池有两三亩见方的荷塘,荷塘并不是很大,但是那一整片残荷,让我震住了,它们萧然而立,蔚然凄美。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一片残荷,对于荷花我不陌生,但对于残荷,我又是陌生的,原因在于,我身处北
对太阳雨的第一印象是这样子的。幼年随母亲到芋田里采芋梗,母亲用半月形的小刀把芋梗采下,我蹲在一旁看着,想起芋梗油焖豆瓣酱的美味。突然,被一阵巨大震耳的雷声所惊动,那雷声来自远方的山上。我站起来,望向雷声的来处,发现天空那头的乌云好似听到了召集令,同时向山头的顶端飞驰去集合,密密层层地叠成一堆。雷声继续响着,仿佛战鼓频催,一阵急过一阵,忽然,有人喊了一声:“冲呀!”乌云里哗哗洒下一阵大雨,雨势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