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长安都城的确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0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202年,一只小小蝴蝶的翅膀忽而一扇动,就将一个草根人物送到了历史的关键时刻。都城长安,因为这个草根人物的出现,而进入了中国和世界的视野与历史。
  这个人应该与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都一样,是不朽的。然而,2000多年之后,走遍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都不曾发现这个人的任何足迹。这是一个不曾被史学家详细记载的小人物,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靠山的平头百姓。他,便是娄敬,一位不显于外,曾经的一介戍卒,却几乎决定了大汉帝国初期一系列重要国策的人物。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我们只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看到寥寥几笔,但也足以令这个戍卒名垂青史了:
  “娄敬,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
  娄敬,身为一名齐人,却一直戍守陇西,汉五年(公元前202年6月),娄敬从被征调去的陇西郡(今甘肃临洮)来到洛阳。此时的娄敬,一副西北人的打扮,且很是落魄:穿着破旧的衣袄,拉着大车。
  一介戍卒,却极关心时政。娄敬听说汉高帝刘邦就在洛阳,而且决定要将帝都定在洛阳,他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人生命运和一座都城命运的决定。
  此时的娄敬,扔掉了拉车子的横木,去拜见了同是齐人的虞将军。娄敬对虞将军说,他要求面见高帝刘邦。作为同乡的虞将军,看到娄敬穿着破旧的衣袄,好意劝娄敬:你不能穿成这样去见高帝。我给你找件好点的衣服换上。

  娄敬谢绝了虞将军的好意:我如果穿着华丽的衣服,那我就穿华丽的衣服去见高帝;我现在穿着破旧的衣服,那我就穿破旧的衣服去见高帝。
  公元前202年2月3日,刘邦在定陶称帝,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三四月间,汉高帝刘邦在诸侯大臣的簇拥下,住进了洛阳的南宫。赢得了楚汉战争的汉王朝,第一个问题就是准备在哪里建都。
  在踌躇满志的群臣们看来,首都非洛阳莫属,洛阳是周朝建国之初所建立的东都,周平王东迁后即位于洛阳。
  都城是一个帝国政权的中枢和心脏,为国之根本,选得妥当与否,直接关系着天下的兴亡和长治久安。定都,绝非一个简单的首都选址问题,它还关系到人心所向、统治安全、资源分配。
  穿着破旧皮袄的娄敬,在虞将军的引荐下,竟然就面见了汉高帝刘邦。刘邦却从穿着落魄的娄敬身上,感受到不凡的气质。同时,刘邦大概也想到娄敬的衣食住行肯定成问题,所以刘邦先赐给娄敬食物。待娄敬吃完,刘邦才询问娄敬所来何为?
  娄敬直言不讳地问:陛下定都洛阳,是不是要与周朝比较一下兴盛?
  这正是刘邦心中所想。刘邦自然说:然。
  娄敬斩钉截铁地说:不应该定都洛阳。娄敬对比刘邦取得天下和周朝取得天下的不同之处,从历史的、地理的、军事的、民心的等等方面,陈述不宜建都洛阳的原因。这令刘邦意识到,立都城的确不只是地利的问题。纵使洛阳有千般好,在尚且不能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立洛阳为国都还不是最理想之选。
  娄敬又详细论证了建都关中的重要意义,他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立都关中是明智之举。
  定都是件大事,刘邦遂召集群臣商议。刘邦的手下“群臣皆山东人”,全都不愿定都关中:“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这让高帝刘邦迟疑不定。
  退朝后,刘邦私下询问他一向非常信任的谋士张良。张良从洛阳和关中的地理形势着眼,为高帝刘邦做了详尽分析。
  张良言: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
  再合理的历史决策,假如没有人以坚定的意志强力推动,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刘邦力排众议,决定就采纳这个娄敬、張良的建议,“即日车驾西都关中”。汉五年八月,刘邦正式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小人物娄敬,大胆倡议定都关中,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深得高帝刘邦的赏识。刘邦对娄敬做出了两个封赏。一是赐娄敬姓刘,让贫困的娄敬有了家族的尊荣。二是刘邦给了娄敬一个封号:奉春君。
  汉王朝初始,选择建都长安,是巩固政权具有重要意义的步骤。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娄敬胸怀全局,颇具政治眼光,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择善而从,不以人废言。
  作为后来的西安人,在追思娄敬、感恩娄敬的时候,如果能在这座古都城的某个地方,见到有关娄敬或是刘敬为这座都城所作出的丰功伟绩的碑文,或是有一座实感强烈的娄敬塑像,让更多的西安人,更多来到西安的人,了解这座古都城与娄敬的关系,了解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影响历史走向的功臣,该是多么必要啊!
  选自《中华读书报》
其他文献
舅舅算不上真正的手艺人。他二胡拉得好,对琴的细节要求高,对市面上卖的琴不满意,就自己做琴,无师自通,偶尔也会给别人做,渐渐也成了做二胡的行家。查出肝癌的时候,舅舅才47岁,单位给他放了长假,停薪留职,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情况转好,回家静养。舅舅没了工作,也没了原先配给他的车,倒是有了大把时间可以拉琴、做琴。舅舅生性内向,平日不喜欢流露情感,只有在拉琴的时候,眯上眼睛,嘴角上扬,跟着节奏摇头晃脑,手
住在小区公寓大厦33层的马老先生,乘电梯到楼下。电梯到了22层,停下,一群人说说笑笑地进来。他出于文明友善的条件反射,按住“暂停”的按钮。紧随这欢乐的一群的,还有两位,一前一后,抬着一张咖啡桌。据目测,长桌重逾数百斤,两个汉子费力地抬、推、挪,终于进入电梯内。马老耐心地按住“暂停”的按钮,直到诸事办妥。他从旁观察,揣摩出事由:欢乐的一群是一家子,他们雇来两位搬运工,把咖啡桌搬下楼。电梯下到一楼,这
中国文字中有那么多表达快乐心情的词语:欢喜、欢乐、欢欣,在英文中只有一个happy。是中国人特别乐观的缘故吗?中国文化中有一种世俗的乐观态度,如知足常乐。记得第一次在一座汉白玉的牌楼上看到“知足常乐”四个大字,心中是很震撼的,记忆中依稀是在五台山。当时很年轻,踌躇满志、锐意进取,猛然间见到“知足常乐”四个字,觉得怎么那么老气横秋,一点儿都不励志。年岁渐长,才渐渐体会到这四个字当中所包含的坦然、透彻
时常遇上一些年轻的父亲,他们总抱怨,小东西(孩子)烦啊,小东西不好带啊。是苦不堪言的意思。带孩子当然不轻松,可每一次我都要勉励他们几句,不要怕烦,这是你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一定要好好珍惜。之所以这样倚老卖老,完全是因为我个人的体验。我曾经做过一道功课,问自己“知天命”的人生里最幸福的时光到底在哪里,想过来想过去,我认准了还是从孩子出生到孩子上幼儿园的那段时光。我的《青衣》和《玉米》就是在那个阶段写的
再有几天就要开学了,女儿并没有表现出预想之中的欣欣然,反而一脸愁眉不展:“真不想开学。”我惊奇地问:“为什么?你不是一直很喜欢上学吗?”她自从升入大学,能够住校,脱离父母的管束,顿时感觉自己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更开心地将自己的微信名称改为“动兔”。这只蔫儿的兔子苦着脸道出原委:“一想到要去住那么肮脏的寝室,我就浑身不舒服。”的确,寝室卫生,对绝大多数刚离开家的半大孩子来说都是一项大工程。搞一次室内卫
月亮的光輝来自太阳,玉盘一样晶莹剔透的月亮,它本身并不发光,它依靠太阳的反射,散发出如水的光亮。为此,我十分喜欢“月光如水”这个比喻,这个镜子般的感光体,用一种回馈的方式传递无限的寓意,它将世间所有的美好都溶于水中。静夜,暗香浮动,月泻清辉,风过处,我听到音乐在水中淙淙流淌,水声里那个叫阿炳的盲人渐渐浮现眼前。作为中国民乐经典,无数人听过阿炳的《二泉映月》,哪怕我们对阿炳的身世一无所知。我记不清第
炎炎夏日,最惬意的消暑方式莫过于躲在空调房里闲翻书。手边一本《卖花人去路还香》,书名读起来就清凉可意,余味袅袅。这本书是丰子恺的漫画集,用郑振铎的话说,就是没有一幅不使我生出一种新鲜的趣味。  尤其是其中的几幅夏日漫画,很适宜此时重温,看看从前的孩子是如何消夏的——  一幅《折荷图》,描绘出儿童戏玩荷叶之趣。写荷的诗词里,我最喜欢的是这首:“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中,用白描手法,仅以二十字,非但生动地勾勒出蝉的形象,开拓了启人幽思的主题,而且引譬出蝉与文学的关系。这使人不禁想到:蝉,区区小虫,竟何以会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确是一个韵味深长的“谜”。一要解开这个“谜”,还得溯本追源,从蝉的美名儿上说起:蝉,在古代被叫做“蜩”“螗”“蟪蛄”;在近代被称为“叶蝉”“蚱蝉”;在现代又被呼之为
我又来了,在这满天秋碧的日子。我是来看苏东坡的。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滚滚江水边这片青松与修竹掩映的江矶兀立于小城一侧,兀立于如烟波一般浩渺的文化时空里;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苏轼屹立在这里,屹立在历史的苍穹之下。江上的霞晖刚刚散去,东坡先生漫步走下矶头,几分悠闲,几分沉思。他仍然站在坡下的那片开阔地上,展望万里长天,展望远方烟树历历的江南原野,任身旁的长河滔滔
魏绛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卿,史称魏庄子。他不仅执法严正,而且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晋楚争霸时,双方都极力扩充国土。晋悼公通过加强内政,整肃朝纲,使国力日渐强盛起来。此时,一直与晋国交恶的戎部落,自知与其为敌是不自量力。于是,部落酋长就派孟乐带了兽皮等物来讲和。晋悼公招集群臣商议此事,他觉得戎部落野蛮不讲理,只惧刀兵,不守信用。因此有意攻打戎部落,也想乘机扩大国土,以此显示晋国国力强大,震慑其它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