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环扩增技术检测耐氟康唑白念珠菌TAC1点突变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ls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滚环扩增技术检测耐氟康唑白念珠菌的TAC1点突变,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特异的检测核酸单点突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了解TAC1点突变与耐药的关系.方法 收集33株耐氟康唑白念珠菌(8株来自美国,25株来自澳大利亚),根据文献报道的与耐药有关的点突变和挂锁探针设计原则设计4个挂锁探针.提取DNA、PCR扩增获得TAC1的三个目的 片段;然后用滚环扩增技术检测耐药株的点突变.将滚环扩增所得结果与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3株耐氟康唑白念珠菌中,有5株TAC1出现与耐药相关的点突变,分别为T225A(1株)和A736V(4株),其中4株菌来自美国.4株氟康唑敏感白念珠菌中TAC1未见与耐药相关的点突变.结论 滚环扩增技术能准确、快速检测核酸单点突变;TAC1点突变与耐药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患者女,56岁,因四肢反复起结节,痛10余年于2009年11月9日就诊我科.患者10年前无诱因四肢起结节,伴疼痛,反复发作,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曾于外院诊断为"结节性红斑",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具体不详,停药后皮疹仍反复发作。
期刊
期刊
经皮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率.但这种治疗能够对照射部位的皮肤产生一系列的早期和后期影响.放疗除引起放射性皮炎以外,国外也有报道可引发大疱性类天疱疮(BP),寻常型天疱疮.SLE或者表皮松解[1-6].我们诊治1例放射性皮炎继发BP,报道如下。
期刊
患儿女,5岁3个月,因发现外阴皮疹5个月于2009年4月15日入院.入院前5个月,患儿家长无意中发现其外阴可见数个米粒大小红疙瘩,无痛痒等不适,亦无发热、尿频、尿急等症状,曾经自以为湿疹,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无效.2周前在我科门诊行外阴皮疹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局部真皮浅层片状增生的组织细胞,并向上侵犯表皮(图1),可见核沟,部分核呈肾形(图2),其间见少量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
期刊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在临床很常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免疫因素在CIU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约30%的CIU发病以自身免疫机制为基础.Th17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是近来发现的两类T细胞亚群.研究表明,这两类T细胞亚群和两者之间的失衡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皮肤病发病密切相关.IL-17可能在多种既往被认为是Th1或Th2介导的过敏性疾病中起作用[1].我们对CIU
期刊
患者男,36岁.因左下肢带状分布的红斑、紫癜样皮损伴疼痛3个月就诊.3个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先于左内踝处出现红斑、紫癜样丘疹伴疼痛,此后皮损逐渐向上发展,累及左小腿内侧,呈不连续带状分布。
期刊
患者男,45岁.因背部结节、肿块半年于2008年4月1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半年前发现背部皮肤有甲盖大的暗红色结节,高出皮肤,以后皮疹逐渐增大增多,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肿块,无破溃。
期刊
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下简称毛囊炎)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两种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致病菌均为马拉色菌,诱发因素也类似,如高温、高湿、油性皮肤、多汗、遗传因素、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等[1]。
期刊
我们采用皮损扩大切除局部转移皮瓣修复,治疗2例巨大型Mibelli汗孔角化病,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例1,女,38岁.22年前右臀部出现一绿豆粒大小疣状增生物,质较硬,缓慢增长,16年前增长速度加快.行冷冻治疗,未见效,增生物继续扩大,在外院诊断为神经性皮炎,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无效。
期刊
皮肤光老化是指紫外光长期辐射引起的慢性损容性皮肤损伤,表现为面部等曝光部位皮肤粗糙、深皱纹、色斑增多等.为了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防光物质,我们应用夏枯草进行皮肤光老化的防护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