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艾里克森理论探讨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124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个体从儿童过渡到成年,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同一性的形成在青春期形成了危机。本文主要以艾里克森关于同一性的理论为背景,揭示造成青少年同一性迷失和角色混乱的原因,目的在于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帮助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解决发展危机。
  关键词:艾里克森 青少年 自我同一性
  
  1.艾里克森关于同一性的观点
  
  艾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低估了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而只看到原始驱力的作用,所以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延伸和深化,他更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对自我的影响。艾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会经历一个重要转折,艾里克森用危机表示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如果危机能够得到满意的解决,个体将形成健康的人格,否则就会妨碍自我的健康发展。这八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出生到18个月);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8个月到3岁);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岁到6岁);第四个阶段:勤奋对自卑(6岁到12岁);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第七阶段:繁衍对停滞(成年中期);第八个阶段:完善感对悲观失望(成年晚期)。本文重点探讨个体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关于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问题。
  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重要的生活事件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是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协调一致。它是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艾里克森指出:“成长中的青少年面对自己内部生理发育的飞速变化以及摆在他们前面成年人的任务,此时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把他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与他们对自我的感受进行比较,以及如何将早年培养起来的技能和角色与眼前的职业联系起来。”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与同一性获得相对的就是角色混乱,表现为不能很好地选择适应环境的角色,没有明确生活目标和生活的意义,不清楚自己将怎样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形成“消极同一性”,即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不予认可的角色。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忠实于别人,忠实于社会。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2.造成同一性迷失和角色混乱原因的分析
  
  青少年期是一个多事的时期,青少年的身体迅速发育,对性的觉醒,对自我产生新的认识加之对未来教育和职业做出选择的压力,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怀疑,由此可产生“角色混乱”。具体原因阐述如下:
  2.1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存在着不平衡。青少年是生理迅速发育到成熟的时期,表现为形体形态、内分泌等一系列的生理现象都要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包括内分泌机制完善、生理机能逐步增强及第二性征出现。所有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都将冲击着其心理的发展,表现在一方面他们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成人感,而另一方面相对缓慢的心理发展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这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2.2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我是谁”成为这一时期青少年问自己最多的问题,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导致青少年进入“心理断乳期”,使得他们极力要求摆脱成人的约束,特别是父母的管教,要求有自己自主和决定的权利,这也就是通常意义的“第二反抗期”的到来。虽然如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有这个能力去独立解决所有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同时也阻碍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2.3无法确立自我。进入中学以后,学校环境和教与学的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应试教育等原因使得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条件不充分,学生无法确立自我,青少年要求对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做出选择的时候,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部分学生这时候就容易产生茫然感,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不知道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3.帮助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
  
  3.1家庭方面:首先,家长应该意识到帮助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性,同一性迷失的青少年既没有择业意向,也没有对理想信念的任何承诺,当青春期结束时,他们也不会取得任何进步。虽然可能存在不同时代人群之间的观念差异,但家长有责任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前提下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一发展的特殊时期。并且家长要以身作则,有一些成年人自己也不清楚他们的角色,观念模糊,故不能对青少年进行恰当的指导,这点也是尤应注意的。
  3.2学校方面:促使学生心理矛盾或冲突向积极方面转化,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的“反叛”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充分认清他们所面对的各种矛盾:如心理上的成熟感和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等。并且教育工作者也要充分认清矛盾背后所反映发展的实质性的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青少年所面临的矛盾是发展的契机。教育干预可以通过讲解或教授有关适应的观念、技能、方法以及提供社会支持等途径提高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能有效处理心理矛盾或冲突,并促使矛盾或冲突向积极方面转化,从而加速自身的发展。
  3.3社会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帮助学生学会自助、互助与求助。鉴于青少年心理反叛的特点,学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通过开设心理讲座、建立心理档案等方式营造开放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并通过提供物质支持、情感支持、理性支持、信息支持等帮助学生增强自助和互助能力。另外,也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求助意识,以保证学生在陷入困境时能通过向学校专门机构或专业人员求助从而获得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能有效应对由于生活事件、环境改变、心理矛盾或冲突、挫折等因素所造成的过度心理压力。
  
  4.对教育工作者的启发
  
  4.1自我在个体心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自我意识不仅是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意识发展水平、心理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危机和关键在于获得自我同一性,因此,学校教育着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工作、生活等不同领域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可供选择的条件或情境,促使其体会不同角色所担任的不同任务。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和接纳自己,并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信念;同时,还要关注和帮助学生承受自我探求过程中的痛苦与迷惘,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牢固的、积极的、更富有创造性的自我同一。
  4.2艾里克森也指出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另外一些因素。例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政治的迅速发展变化,使得青少年早年培养的技能和角色无从适应。在考虑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相关问题时,这些因素都是值得注意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3]马晓明,徐宪春.自我同一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5]佘双好.毕生发展与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6]王树青,朱新筱,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
  [7]张蕊,刘大文.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对人格发展的影响[J].鲁东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周红梅,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1).
  [9]Adams G.R,Ryan J H,Hoffman J,et al.Ego identity status,conformity behavior,and personality in late adolesc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
  [10]Adams G R,Abraham K G,Markstrom C A,et al.The relations among identity development,self-consciousness,and self-focusing during middle and late adolescence.Development Psychology,1987.
  [11]Yoder A E.Barriers to ego identity status formation:a contextual qualification of Marcia’s identity status paradigm.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0.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对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了研究。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1 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强调把传授现成的知识当成教师的主要任务,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甚至束缚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努力,培养的学生见识少、能力低、思路窄。传授知识不等于发展学生的能力,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实质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让学
摘 要:通过“开放式”教学,使学生独立完成自己选择、设计的产品,提高了学生对实际电路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深了对电子原件特性的认识,为后续电子专业课的学习和胜任今后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综合实训 综合素质 制作 电子产品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的前身是原宁夏商业学校中职层次的家用电器维修专业。该专业创办于1980年,是宁夏第一个培养家用电器维修人才的基地。20
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 IC)是由副鸡禽杆菌(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 Apg)引起的一种鸡的急性上呼吸道疾病。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结膜充血、甩鼻、面部肿
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模拟表面活性剂稳定的泡沫液膜,通过分析表面活性剂头基与水分子的径向分布函数.分析泡沫液膜中水分子的状态,对结合水、捕获水进行定量;采用电导法测定
依照OSA-CBM的榘构,阐述了一种飞行器综合健康管理决策支持层从系统分析、体系结构设计到各模块的建立方法.该层的构建考虑到了综合健康管理整个系统的特点,将重点放在决策的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当前,全球性环境与生态状况的持续恶化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密切关注,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对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是饲料中两种最常见的霉菌毒素。DON、ZEA不仅降低饲料营养价值、降低动物生长和繁殖性能,而且还
本研究通过对 185 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检测它们对典型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程度,并从中筛选出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的菌株,用以研究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的竞争关系
摘 要:本文根据对高校学生公寓内一些常见人际应激的大量观察,就其形成原因做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个能有效降低高校学生公寓内人际应激引发机会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公寓 人际应激    一    高校学生公寓是人群密集的场所,不同性格、不同观点的人在朝夕相处中难免会产生摩擦甚至是抵触。这样的摩擦或抵触具体表现在公寓内的一些人际应激上。所谓人际应激,即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个体对
无论是在畜牧业还是在人类医学领域,抗生素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病原感染的有力武器。同时抗生素还可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在畜禽疾病预防和促生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抗生素的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