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体悟与文学书写主题的变迁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hu0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荒原问道》这部长篇小说,徐兆寿投入了极大的期望和热情,几易其稿,初稿完成后,曾向不同范围的专家学者、批评家、学生征询过意见,这足可以看出他对这部书的重视程度。
  《荒原问道》是徐兆寿中年书写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寄予了写作“野心”的作品。这部书中有着一个文化学者兼作家多年的人生体悟,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他文学书写的变迁和希望对以往写作的超越。
  应该说,《荒原问道》的创作,标志着徐兆寿创作风格与题材的一次转移,是其第三个创作阶段的开始。就目前的创作来看,徐兆寿经历了青春书写、社会热点书写两个阶段。前者是以一个执著的诗人和诗坛殉道者的身份出现的,代表作品有《那古老大海的浪花》等。徐兆寿当时的诗歌创作,来源于一位诗人对文学的热爱与坚守。徐兆寿的诗歌创作主要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正是一个黄金的诗歌年代刚刚过去,商品经济与物欲成为社会主潮出现之际,文学的热度在下降,诗人纷纷转行的时期,徐兆寿在当时以诗歌鼓与呼,不乏响应者,但同时也几多寂寞与无助,然而他的努力和热情仍令人肃然起敬,他的诗歌创作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甘肃诗坛的重要收获。
  大学毕业后的徐兆寿从事过多年的高校行政工作,成绩突出,但他仍然心系文学,向往学术之路。此次转型,开始了徐兆寿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同时,作为一个文化学者,也开始成型于此阶段。除了文学创作,徐兆寿的性学研究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和文化底蕴,长篇小说《非常日记》,是一部涉及国内当代大学生性问题与心理问题的畅销书,《生于1980》是他对80后问题的关注,另外几篇小说也与他此时的文化研究不无关系。徐兆寿此阶段的小说创作,基本上以80后群体为主,他们在小说中基本上是以大学生的身份出现的。大学阶段在人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长期以来,对这个群体的文学关注并不是很多,尤其以心理健康、情爱观为角度的写作更是少之又少,但这些问题又是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成为困扰和影响这个年龄阶段的一个重要问题。或许可以说,徐兆寿这些小说可以算作是新时期成长小说的组成部分。以往的成长小说往往只写到中小学阶段,但大学生虽然在法律上取得了成人的身份,在心理和思想上却并未完全成熟起来,因此也只能算一个“准成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谁来关注?无论从文化研究还是小说创作来看,徐兆寿都将此纳入自己的书写范围,这也是徐兆寿学术研究和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徐兆寿关注的主要是文学,那么第二个阶段他关注的主要是社会,到了第三个阶段,亦即以《荒原问道》的创作肇始,他转入到文化与心灵的叩问之中。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层层向内转的过程,体现出创作和研究的深化和复杂化。虽然从题材上来看从自我到社会,再到文化,似乎视角是变开阔了,到了外层的地域,实际上他的创作在渐渐深入内心和精神最深处,是一个从“小我”到“大我”,再到“心”之根源的过程。这是一个对自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如果说前面的创作只是体现一个“是什么”和“为了什么”的问题,那么到了《荒原问道》中则是关注“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
  《荒原问道》写了主人公夏木生活的遭遇和体悟。这包括生命遭遇和精神遭遇两个部分。故事由“我”的故事和夏木的故事两部分组成,“我”其实是夏木故事的叙述者,重心还在于夏木的故事,夏木的故事沉郁而悲怆。从文化角度或性学的角度来切入小说叙述在别的作家那里已有过尝试。《荒原问道》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以双重独特的视角对夏木生活的遭遇进行叙述。夏木是一个具有独特意蕴的文学形象。作品中的跨度长,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写到新时期,夏木先后经历了改造、饥饿、逃亡、隐姓埋名、结婚、考大学、衰老等不同阶段。作为一个历史和政治的受难者,他在民间获得保护和新生。这种民间的、西部的、底层的文化很有必要值得考察。徐兆寿以传统的文化视角与多年的性学、社会学研究的双重视角来书写夏木如何成为夏忠,在动荡的年代从民间寻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这里的传统文化视角不是指纯粹的儒家文化,在这里包括着许多民间的、地域的成分,而从性的角度来切入考察个体的生命遭遇,又包含着徐兆寿的学术视角和人文关心。《荒原问道》以民间文化与现代作为学术视域下的性学研究的角度为经纬线,来叙述夏木(忠)一生的困境和遭遇,这就是作品的独特之处。此外,长期以来,由于受新文学中启蒙主义的影响,民间往往是一个需要启蒙的阶层,其实从现实中来说,民间和知识分子构成了一种互相启蒙的过程。,在《荒原问道》中,可以发现许多熟悉却鲜有作品涉及的东西,这是它的另外一处价值所在。还有一层,无论是夏木的故事,还是“我”的故事,都在寻找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而在现实处处碰壁的过程,这里面写到了许多人物,男男女女,自觉的和不自觉的,有知识的和没知识的,共同陷在他们人生中的困境,这是作品引人注目之处,亦即作品中的哲学探索。
  《荒原问道》中也有许多章节写到了大学校园,写到了20世纪80年代校园生活的理想主义情怀。作为大学生的夏木是传奇的,他的才情和多年来民间生活所形成的文化经验成为他身上的深厚底蕴,后来作为大学教师的他也不乏吸引人的地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注定成为大学“游戏”规则中的边缘人.他钟情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哲学的探索之中,不屑于职称评定和学术论文写作,也不屑于与学术投机者为伍,这有许多“现实生活”的影子,讽刺了什么,如何理解,相信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很可能大家都要会心一笑,这是属于小说写作中的“忍不住”,与作者长期生活在大学校园,又身为大学教师的生活经验不无关系。同时亦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大学生态环境的一种深刻反思,涉及精神家园重建的许多重要问题。
其他文献
2017 年10 月18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报告,开篇就提出十九大的主题,其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字,令《博览群书》同人心头一震。  2018 年4 月,是《博览群书》杂志出版第400 期。站在这个里程碑前,想到《博览群书》的初心,一幅幅珍贵而温暖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初创时期的《博览群书》,位于北京永安路106 号,这是光明日报社原址,院里一栋简易的二层小楼就是《
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脊梁都是无比挺直的,他们的眼神总透着智慧和光芒。  我见到这句话是在今年的3月25日。京州师兄微信上发来他的新书《北望青山》的三帧封面效果图,让我参谋,哪个好一些。接着即发来了“题识”的电子版,也就是后来的《序》,我得以先睹为快。封面上的这句话,正是取自其中,不足千字的短文,内容丰富,语句凝练,真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我与此书颇有些缘分。严格来讲,《北望青
1838年美国作家霍桑写了一篇散文《海滨足迹》(Foot-prints on the Sea-shore)。当时的文化名人,霍桑后来的大姨子,伊丽莎白·芘伯蒂 (Elizabeth Peabody)把它拿给散文大家爱默生。爱默生看罢说了句莫名其妙的话:“没有里子。”我读研时给散文名家琳·布隆姆(Lynn Z. Bloom)做过研究助手,后来自己在美国做教授讲美国文学,也教过散文,知道好的散文是作家
大唐三百年,缔出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足称盛世,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为盛世的代表。但是,王志清的《盛世读王维》告诉我们——王维才最擅表现盛唐气象,王维诗才是盛唐正音!虽然王志清讲,并无厚王而薄李杜之存心,而且李杜是不可颠覆的,拿王维是不可能压李杜的。但仍然难免令人联想起,三百年前另一位王姓作者——喜王孟清音、倡神韵之说的王渔洋,其《唐贤三昧集》独宗王维之清远,以剔出盛唐真面目相号召。今王志清再举尊
中国现代文学通史上都会讲到,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感召下,上世纪20年代上半期,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了许多新文学社团。这些社团大都由年轻人创办,通过各自的努力,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其中就有在鲁迅领导下成立的未名社。  未名社成员有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曹靖华等六人。除了鲁迅与河南卢氏籍的曹靖华两人之外,其余四人都是我的同乡先贤,出生于皖西叶集的小商之家。叶集过去属
最近阅读了剑钧的长篇小说《巴黎背影》,读后有一种新鲜感。这是一部爱情小说,描写的时间跨度很大,从上世纪40年代到本世纪初叶,有60年之久。小说的空间跨度也很大,从中国的科尔沁到法国的巴黎,有八千公里之遥。作者用二十几万字的篇幅,完成了这部蕴含着东西方文化色彩的小说,而且写得精彩,绝非易事。  小说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双线结构的行文布局:一个故事发生地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故事发生地在浪漫之都
近日面世的曹培根教授新著《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下简称《研究》)一书,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区域藏书文化研究的力作,它以中国藏书文化、吴文化作为典型范例,进行定点剖析研究。全书上下二册,内分上中下三篇,共二十六章三大部分,后附主要参考文献,共有七十余万字。  上篇10章,分别述论了苏州私家藏书的历史、流派、理论、刻书、目录、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对官府、书院、寺观藏书的支撑作用、与其他区域藏书比较、藏书楼
从很多年前开始,我就产生了出一本传记的想法,对自己的艺术与人生做一个总结,但由于诸多原因未能完成。直到现在,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这本口述实录,是对我80多年人生过往的一个全面的回顾,是对我艺术生涯的一次很好的总结。当然,我也说了,我不希望它只是一本给内行看的太专业的书,而是希望能让大家在书中看到我成长的整个经历和国家的发展变化,看到像我这样一个生在旧社会唱戏的苦孩子在党和国家培养下,成为文艺工作者
天平八年(736),唐僧道璿应邀至日本传授律学,道璿在传律的过程中,也将华严宗、天台宗、北宗禅的思想传入日本。这是天台宗进入日本的开始。天平胜宝五年(754),鉴真一行到达日本,将《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四教义》等天台宗经典带入日本,其弟子法进亦曾向日僧讲授“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推动天台宗经典在日本的传播。道璿将天台思想传入日本,但具体情形阙载,故难
《藏珠记》的作者乔叶曾多次强调这部小说是“一次任性的写作”,她就是想写一部和《来自星星的你》类似的大唐少女穿越到现代的小说,但我个人认为作者在任性的同时也有诸多考量,任性而不随意。而且,作者在文学的轻与重之间拿捏得当,让这本书既轻松易读,又触及了一些重的东西,延续了乔叶一贯的写作风格。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既有时下流行的穿越题材,又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历史气息;既揭露了现实和人性的阴暗面,又用广阔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