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为她再做点事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cwb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很多年前开始,我就产生了出一本传记的想法,对自己的艺术与人生做一个总结,但由于诸多原因未能完成。直到现在,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这本口述实录,是对我80多年人生过往的一个全面的回顾,是对我艺术生涯的一次很好的总结。当然,我也说了,我不希望它只是一本给内行看的太专业的书,而是希望能让大家在书中看到我成长的整个经历和国家的发展变化,看到像我这样一个生在旧社会唱戏的苦孩子在党和国家培养下,成为文艺工作者的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后来能够进入国家京剧院(原中国京剧院),能够继承并创作出许多艺术作品被广大观众所喜爱,能够代表祖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京剧艺术并获得盛誉,取得的这些成绩,甚至超过了我年轻时所想。这些绝不能记在我个人的功劳簿上——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是这个时代造就了我。我希望这本书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人生的经验和艺术感悟。如果读者同志们能从这本书中了解到我一生对京剧的热爱与追求,了解到我们京剧发展的不易与辉煌,了解到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祖国的不断兴盛强大,我也就非常满足了。
  让我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的是,老一辈革命家、给予我几十年关怀指导的齐心同志为我亲笔题词“人民的藝术家”。这么高的荣誉和褒奖,这样的关怀和鼓励,我实在不敢当!
  我要感谢文化和旅游部及国家京剧院对我这个老同志的关怀与厚爱。在这本书的成书过程中,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京剧院的领导和剧院的同事们以及许多同行都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支持与帮助。国家京剧院历任的各位领导、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及许多做具体工作的同志为我出谋划策、保驾护航,帮我排忧解难、扫除障碍,为我的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提供了许多方便,并付出了辛劳。由于帮助我的同志们太多了,恕我不能一一鸣 谢。我在此向他们深深地鞠上一躬,并永志不忘他们的情谊。
  在此,我不能不提并要万分感谢的是帮助我的两位年轻“老师”—— 张正贵、陆蕾。这两位老师文学水平高、理论素养好,令我没想到的是对京剧也这么在行,能唱能演,特别是对我的创作、表演非常熟悉,进入工作状态极快,省去我许多口舌。我由于年岁大了,记忆力衰退,文化水平又不高,说话缺乏条理性,有时候说过的话经常重复,总之是像聊天一样,给两位老师的写作、整理、成稿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但他们总是极有耐心地听我述说,从不厌烦,坚持不懈地一点一滴、一个字、 一张图地记录,帮我查漏补缺,给了我数不尽的帮助。可以说,为了我的这本书,好几年了,他们舍弃了其他更重要的工作和许多休息的时间,付出了十二分的辛劳与汗水。我由衷地感恩,若不是他们,这本书恐怕还是遥遥无期,不知何时才能完成!
  最后,我要说,我爱我的京剧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对京剧的追求,我总要为她再做点什么事。
  (作者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其他文献
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他以其主体意识觉醒、追求个性自由和高扬自我的文化人格为底蕴,不仅在明代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复古运动,而且,一生千余首诗歌的创作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而在这千余首诗歌创作中,乐府诗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按郝润华《李梦阳集校笺》,共收李梦阳乐府诗160余首(中华书局《李梦阳集校笺》2020年9月第1版,第
“重评文学史”曾是风行一时的口号,只因生逢其时,且有尼采之“价值重估”之义,惹得众多学者纷纷加入“重评”大军。如今却日渐式微,原因很简单——学界热点很多,说是日新月异当不为过,此其一也;而且那“重读”话语权早已被他人占据,后来者又何必跟在后面,咀嚼他人余味?此其二也。  但是,文学史上确实值得重读或重评者依然很多,依然“还在那里”,等待后人为其剥去岁月披上的伪装,还其本来面目。那么,倘若能够多少让
上世纪80年代,我常去香河文化馆,常与香河文友接触,可谓我业余时间文学交流的乐事。每到文化馆,常是馆长李巨发站在他门前的台阶上向我打招呼:“苏老师来了,苏老师来了。志庆在屋呢。”然后就又高喉咙大嗓门地喊一句:“志庆,苏老师来了。”这几句呼喊,脆亮,高亢,给人以十分热络亲切的感觉。进到田志庆屋里,就已经发现一大茶缸子的茉莉花茶沏好了,香喷喷的扑鼻。田志庆夏天穿个旧背心,肚囊也可爱,几许罗汉相,保持着
2017 年10 月18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报告,开篇就提出十九大的主题,其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字,令《博览群书》同人心头一震。  2018 年4 月,是《博览群书》杂志出版第400 期。站在这个里程碑前,想到《博览群书》的初心,一幅幅珍贵而温暖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初创时期的《博览群书》,位于北京永安路106 号,这是光明日报社原址,院里一栋简易的二层小楼就是《
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脊梁都是无比挺直的,他们的眼神总透着智慧和光芒。  我见到这句话是在今年的3月25日。京州师兄微信上发来他的新书《北望青山》的三帧封面效果图,让我参谋,哪个好一些。接着即发来了“题识”的电子版,也就是后来的《序》,我得以先睹为快。封面上的这句话,正是取自其中,不足千字的短文,内容丰富,语句凝练,真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我与此书颇有些缘分。严格来讲,《北望青
1838年美国作家霍桑写了一篇散文《海滨足迹》(Foot-prints on the Sea-shore)。当时的文化名人,霍桑后来的大姨子,伊丽莎白·芘伯蒂 (Elizabeth Peabody)把它拿给散文大家爱默生。爱默生看罢说了句莫名其妙的话:“没有里子。”我读研时给散文名家琳·布隆姆(Lynn Z. Bloom)做过研究助手,后来自己在美国做教授讲美国文学,也教过散文,知道好的散文是作家
大唐三百年,缔出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足称盛世,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为盛世的代表。但是,王志清的《盛世读王维》告诉我们——王维才最擅表现盛唐气象,王维诗才是盛唐正音!虽然王志清讲,并无厚王而薄李杜之存心,而且李杜是不可颠覆的,拿王维是不可能压李杜的。但仍然难免令人联想起,三百年前另一位王姓作者——喜王孟清音、倡神韵之说的王渔洋,其《唐贤三昧集》独宗王维之清远,以剔出盛唐真面目相号召。今王志清再举尊
中国现代文学通史上都会讲到,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感召下,上世纪20年代上半期,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了许多新文学社团。这些社团大都由年轻人创办,通过各自的努力,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其中就有在鲁迅领导下成立的未名社。  未名社成员有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曹靖华等六人。除了鲁迅与河南卢氏籍的曹靖华两人之外,其余四人都是我的同乡先贤,出生于皖西叶集的小商之家。叶集过去属
最近阅读了剑钧的长篇小说《巴黎背影》,读后有一种新鲜感。这是一部爱情小说,描写的时间跨度很大,从上世纪40年代到本世纪初叶,有60年之久。小说的空间跨度也很大,从中国的科尔沁到法国的巴黎,有八千公里之遥。作者用二十几万字的篇幅,完成了这部蕴含着东西方文化色彩的小说,而且写得精彩,绝非易事。  小说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双线结构的行文布局:一个故事发生地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故事发生地在浪漫之都
近日面世的曹培根教授新著《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下简称《研究》)一书,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区域藏书文化研究的力作,它以中国藏书文化、吴文化作为典型范例,进行定点剖析研究。全书上下二册,内分上中下三篇,共二十六章三大部分,后附主要参考文献,共有七十余万字。  上篇10章,分别述论了苏州私家藏书的历史、流派、理论、刻书、目录、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对官府、书院、寺观藏书的支撑作用、与其他区域藏书比较、藏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