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全协议书看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517441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安全协议书签定的背景
  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進,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猛增,日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3%,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居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随着近年高校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如侵犯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学生因车祸致伤致死、因恋爱交友等原因自杀、他杀等非正常的死亡,使得校园安全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据统计,2001年全国58所高校共发生刑事、治安案件11725起,平均每校202起,发案率占管辖人数的3.45%‰。2008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共发生63起安全事故,34人死亡;据《2009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显示,2009年上海高校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2起,造成24名大学生死亡;全国其他各省、市高校安全事故发生率也是不少。综合起来,具体表现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求职安全、突发疾病等方面。这种现状引起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无论对于学生家庭还是学校都是一个悲剧,也因此引发了许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纠纷,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似乎也成为了制约高校对内对外发展的一个瓶颈。也因此,不少高校考虑到自身的长足发展,加强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与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是其中一项举措,安全协议书的内容表现为不同学校各异。
  二、安全协议书签定反映的潜在问题
  (一)重管理,轻教育
  随着社会的進步和发展,“以人为本,重视生命,重视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政府部门实行问责制,安全问题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这是尊重生命的体现。但是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却只限于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而不是教育、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如何处理事故,表面上对安全管理工作相当重视;其实是消极防范,以免出现事故承担责任。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只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不违法、不出事就是安全的保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校方在面对事故发生时采取的处理方式,往往只从学校不需要承担任何事故责任的角度出发,包括让学生签定安全协议书,而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却产生不利的影响。
  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虽好,但是却将重心偏向管理制度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影响了安全教育的质量。另外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如何,安全教育的质量好坏,在安全事故中的求生技能和能力如何等方面,学校却不太关注,这明显是“舍本逐末、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二)学校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让学生签定安全协议书这一措施,粗看是严格管理的一种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自我管理的一种体现,仔细分析,这里面不免也有自我保护之嫌,甚至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它将责任交到学生手上,将学生推向社会,这势必会让学生对学校的安全管理产生排斥心理,将会让学生对学校缺乏信任,使得学生和学校的关系由受教育者、被管理者与施教者、管理者的关系逐渐蜕变成为一种具有“契约关系”的教育合同关系。这是与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相背离的。学校都开始保护自己了,那又将由谁来保护我们的学生呢?
  三、有关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开展安全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安全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真正合格、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较高的科学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素养。因此,高校不应也不能忽视安全教育。
  一是树立安全意识。在新生入学之初及时并有针对性地進行安全教育,使其入学后就初步确立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关于“预防为主、教育先行”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安全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行为管理上,要从充实内容、教育方式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丰富大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对于大学生防范各种危险来说,充分掌握各种危险情形下的防范技能,是他们抵御各种危险的强劲保障。2009年蒋娜红通过开展学生对现存的安全教育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30.47%选择一般,有33.33%认为不大满意。大部分同学觉得现存安全教育观念及模式落后,安全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作为施教者,宜采取可行性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在不同的危机情形下,如何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進行正确操作,如何学会在第一时间内组织自救或他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应加强实体训练,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暴力危险。
  (二)开展生命教育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都有安全的需要。他所指的安全的需要是指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表现之一为人都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预测和熟悉的环境中。因此,对于校内发生的安全事故,对学生采取严格隐瞒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更不利于安全防范意识的建立与加强,反而会增加学生的主观猜测与推断;另外,现在的大学生掌握信息的手段之多、速度之快,想要对学生完全屏蔽这些信息是不可能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就地取材,及时抓住最新情况,利用学生身边的案例,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恰当地让学生了解发生的事故及其原因,以及事故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对生命已经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以便学生吸取教训,从而起到预防和警示的作用,也使得教育的内容富有时代性。
  (三)制定系统、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真正履行高校“教书育人”之职责
  不少高校的管理、后勤服务制度明显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为预防和杜绝宿舍火灾事故的发生,禁止学生在宿舍使用热得快、电磁炉等电器,可每天学校食堂中午12点半、傍晚6点以后就没有饭菜供应了;大部分没有装热水器的老宿舍供应热水困难,除了冬天夏天不供应热水,即使冬天供应时间也太短。而一般情况下高校一间宿舍人数为6~8人,配备一个卫生间,部分为两个,人数较多,有些同学还没来得及洗澡就没有热水了,这种情况下明显增加了学生使用电器的隐患,导致管理制度与学生的需要脱节。另外,学校的一些管理方法不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特点;一些管理者本身的行为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因此得不到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支持。
  一项管理制度要真正产生实效,是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制定出来就行了,同时需要学生的认同与积极配合。而要得到学生内心真正认同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大学生進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从满足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系统、合理和真正适合学生需要的安全管理制度,使得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更加富有科学性和人性化,而不是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在实施中真正得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对待重大事故不隐瞒,尊重客观事实
  某些高等教育工作由于社会功利的驱使和“势力化”的教育观念,在学生管理的重大事项上不尊重事实。而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家长与子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校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家长的爱和包容来教育、管理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学习环境。对待已经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学校应做到及时、妥善处理,做到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消除家长的顾虑与猜疑,建立相互的信任;同时作为学生的家长需要给予学校理解与支持,双方做到真诚相待,彼此信任,这样才有利于事情的解决、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作,不能留于形式,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提高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创建稳定、和谐校园,为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特别是自媒体的发展。任何一个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期望像以前一样,靠“瞒”把突发事件处理掉是不可能的了。学校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当然也
一、课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
摘 要:在工程的选址中,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由于从不同的物性差异上给出同一地质本质的不同现象,可以使解释的可靠性得到大大的提高,综合运用的效果能取长补短,弥补一种方法解释的缺陷,提高解释的精度,因此,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工程选址;高密度电阻率法;地质雷达;原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3-0085-02  
写作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因此,让学生在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  感受生活,激发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一提写作文就发呆,或没有东西可写,或不知从何下笔。有的东找西找,拼凑资料,一交了之。为什么会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有机的动态活动过程,也是人们能动的反映过程,必须依靠一定的动力来支持和推动。为了形成实现高校学风建设目标的宏观运行合力,必须构建有效的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所谓动力机制,是指高校学风建设体系内部和外部各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动力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通过一定的互动、互补和互济作用形成系统的整合功能和综合效率。高校学风建设动力机制,是由多个动力要素构成的动态的有机系统结构,它的形
采用北极1°×1°海冰面积指数、海平面气压、500hPa高度场和中国160站气温等资料,分析了戴维斯海峡海冰的年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及东亚气候的关系,结果发现:冬季戴维斯海峡是影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育,与传统英语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相同之处。但是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与传统英语教学在诸多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对两者进行
A new two-iteration sculling compensation mathematical framework is provided for modern-day 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SINS) algorithm design that uti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乐做事、能干事、会说事、善共事、可成事”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当我们的教育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时,学生走上社会才能称之为有用之才,而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的作用不言而喻。虽说人们时常戏称班主任是全国最小的“主任”,认为班主任无权、无钱、无利,只不过是“孩子王”。其实,班主任肩负着所带班级几十名学生的成人、成才的重任,影响着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