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文化视阈下的绍兴古民居建筑及装饰艺术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rab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绍兴古民居是古越文化传承下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其中璜山镇溪北村是绍兴地区优秀的文化村落,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文章通过对溪北村的地理位置、家族迁移、建筑特色、装饰艺术的研究,解析古民居建筑及装饰中所隐含的古越文化内涵,弘扬其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古民居建筑及装饰的保护意识,使之在保护中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古越文化;古民居;装饰艺术;建筑装饰
  基金项目:本文系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古越文化视阈下的绍兴古民居建筑装饰研究”(135361)研究成果。
  绍兴被赋予“江南水乡”的美称,其地理位置、自然风貌、建筑风格、人文环境都有其独特之处,是先人智慧与技术的结晶。绍兴是越国古都,古民居建筑及装饰中的一雕一刻都蕴含有丰富的古越文化内涵。民国年初有民谣曰:“绍兴城里五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古民居)足有三千零(三千有余)。”[1]可见古民居数量之多。但在社会的变迁中,大量的古民居被拆毁重建,现存仅有三百余座,这道古越文化的风景线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要对古民居建筑及装饰进行有效保护与利用。
  一、古越文化与古民居建筑的渊源
  古越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广义的古越文化主要指浙、皖、赣、苏、闽、广一带的“百越地区文化”,狭义的古越文化是以绍兴为中心的越国文化。本文立足于绍兴地区狭义的古越文化进行研究。古越文化形成于古代越民族群体,它体现出这一民族群体间的联系方式、社会制度、日常生产、生活方式、思想理念及文学艺术等方面[3],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级礼制、自我约束等儒家思想也是古越文化的具体体现。绍兴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该地区密布柔美的小山,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水网纵横,呈现山水相间的自然环境,其地理环境与古越文化特质的形成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联性[4]。璜山镇溪北村位于绍兴西南部位,始于清康熙年间,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省级历史文化村落。溪北村的建筑布局呈现出临山、依水而建的特点,其建筑群落修建于自然环境之中,体现古越文化内涵中对自然的适应性,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生关系。溪北村的堂名文化内涵丰富,为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增添色彩,现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有新一堂、务本堂、继述堂等。
  二、溪北村“三堂”建筑及装饰特色
  溪北村古民居的堂建筑格局十分考究,整体对称分布,轴线明确,各个堂都以数十间大小房屋连成一体,排列有序。溪北村的新一堂、继述堂被评为省级文物,务本堂被评为市级文物,以这三座堂最具代表性。堂的四周被高墙围绕,堂内居住的都为自家兄弟,其内部构成各自独立的空间,空间布局长幼有序,反映出典型的家族聚居特点,充分体现古越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级礼制等思想。
  (一)新一堂
  新一堂坐西朝东,建筑整体气势宏大,总占地面积为4602.76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形式,立面造型由五组“五山屏风式”封火墙一字排列构成。中轴线上依次列门厅、大厅、座楼三进,各进之间的天井两侧建有厢楼,并与前后建筑连接。中心石库门楼(图1),高5.55米,其冬瓜梁承托的门额中采用篆书写有“安汝止”字样。上枋中雕刻有双狮嬉绣球的吉祥图案,寓意祛灾祈福。上枋及填板处应用植物、动物图案,其线条流畅,形象逼真。门楼的脊吻采用龙头鱼尾吻,古代将其视为一种“避邪物”,可守護家族的平安,使之人丁兴旺、丰衣足食。同时,采用龙纹式样以显示主人的职权和地位。
  (二)继述堂
  继述堂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两侧厢楼为坐东朝西,平面布局略呈方形,占地2511.17平方米,前后共有门厅、大厅、座楼三进,第一进于20世纪50年代因遭火焚烧毁,其余建筑体保存完整。整体外观墙面封闭,厢楼左右对称,内部开敞,各建筑间通过廊步形成四面互通的回廊,以避免日常行走被日晒雨淋。大厅与座楼分别设有九间房,其结构采用明间五架抬梁,八檩五柱。座楼为梁架穿斗式结构,明间不设楼层,作香火堂之用,进深方向设神龛,供奉祖先排位。
  (三)务本堂
  务本堂坐北朝南,是溪北村惟一的一座坐北朝南的建筑,左邻新一堂,前面是咸一堂。因其朝向的特殊性,古人在建造务本堂时,在门前围建长方形的墙体,将务本堂进行围合,并在围墙的东边又建一座门楼,恰似亭台楼阁,使务本堂在溪北村的古民居中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惋惜的是这独具特色的围墙在后来已被拆除,只剩下三间门楼。务本堂中轴依次为门厅、大厅、座楼三进,各进之间设有天井,天井两侧设回侧廊,形成两个回廊。各单体建筑尽头均设有马头墙,相互之间采用廊步、过道连接贯通,又可以用隔扇进行间隔。
  三、古越文化在古民居建筑装饰题材中的体现
  溪北村古民居建筑以白、黑为主色,其雕饰采用青砖、石材、木制原色为主,这种朴实的色彩彰显出古越文化中的庄重、沉稳、中庸和谐的人文精神。溪北村古民居的建筑装饰精美绝伦,装饰题材丰富,同时融入古越族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动物崇拜等原始信仰,并采用象征、比拟的手法,将古越文化所体现的习俗、礼制、形态等思想表现于建筑装饰中。
  (一)以象征寓意为主的人物题材
  溪北村古民居在建筑装饰中所应用的人物类型题材丰富,包括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人物、民间传说人物、戏曲人物等。人物雕刻惟妙惟肖,每一位人物的神态和动态雕刻细致,线条流畅,常以福、禄、寿三星作为多福、长寿、禄位高升的幸福象征。还有对渔、樵、耕、读画面的体现,即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是农耕社会中四个重要的职业,代表古越劳动人民基本生活方式,体现出浓厚的古越文化特色。另外,以神话故事为主的人物题材也应用广泛,如继述堂牛腿上有“合和二圣”人物雕刻,和合二圣又称和合二仙,分别是和合之神、欢喜之神,是中国民间信奉的神仙之一,其人物形象以蓬头、笑面、赤脚为特征,一手捧有盖圆盒,一手握盛开荷花,象征和睦同心、和(荷)合(盒)美好。   (二)以吉祥观念为主的植物题材
  植物因具有美好的象征寓意而成为古人心中的吉祥之物,植物题材的装饰元素在溪北村建筑装饰中应用广泛,这些装饰寓意体现出古越文化中天人合一、中庸之道、自我约束等思想。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坚毅不屈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开放的冬梅具有不畏寒冷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与古越王勾践奋发图强、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精神一致,因此在新一堂、务本堂、继述堂的门框上都雕刻有松、竹、梅植物题材。在溪北村的木雕、石雕中大量应用莲花的装饰元素(图2),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纯洁、高雅、清廉。
  (三)以图腾崇拜为主的动物题材
  古人受环境及生产水平的限制而对自然界的动物产生一定的信仰与崇拜。有一些动物成为图腾而被人们膜拜,以求得保护,还有一些动物因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而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溪北村古民居建筑装饰中动物题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存在的飞禽走兽,如古越民族是盛行鸟图腾崇拜的民族,无论是从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还是古籍文献的记载,都显示了古越族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民族[5]。因此,在溪北村古民居的建筑装饰中有颇多以鸟图案为主的雕饰作品(图3)。另一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神话动物,如龙象征吉祥、权威,凤凰被赋予爱情、权贵之意。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象征祥瑞、美好,在木雕中常有麒麟送子的画面。
  四、结语
  古民居是地方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在绍兴古民居中溪北村只是一个代表,还有诸多如崇仁古镇、冢斜古村、斯宅村、华堂古村等,它們都记录了古越文化中的家族的兴衰、岁月的变迁、历史的沧桑和沉淀。通过对古越文化与古民居建筑的渊源进行分析,解析溪北村古民居建筑及装饰的特色,其雕刻的题材中蕴含着古越族的图腾崇拜、动植物崇拜等信仰和特征,形成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反映古越绍兴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绍兴区域的古民居建筑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要继承绍兴古民居建筑及装饰的精华,挖掘其特有的艺术特色,使古越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李丰.绍兴老台门艺术[J].美术,2016(9):120.
  [2]陶磊.萨满主义与吴越文化[J].浙江社会科学,2013(2):126.
  [3]张志立.古越民族文化源流研究[J].东南文化,2005(10):51.
  [4]莫尚葭.2016年“绍兴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地方文化研究,2016(10):111.
  [5]何海翔,吴金峰.论古越民族于台湾原住民族的宗教认同[J].民族学与人类学,2009(1):161.
  作者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面对均质化建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山水城市的建筑设计理念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山水城市融合了中國传统园林和城市森林的设计特点,构造出了集宜居、实用和审美为一体的生活环境。黄山太平湖公寓从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意境三个方面完美诠释了山水城市的理念。将其与当下所倡导的生态型城市理念进行对比分析可发现,山水城市可视为生态型城市的延伸,也应当成为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山水城市;尊重自然;
期刊
摘 要:随着空心化现象在古村落的出现,古村落的民俗文化以及古迹景观逐渐消逝。改造景观是解决空心化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生态景观设计作为景观重建的重要手段,在景观重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湘西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湘西古村落空心化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通过景观改造缓解空心化问题的原则和思路,保护古村落自然生态,对古村落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湘西;古村落;
期刊
摘 要:伴随现代医疗模式转变与人本理念盛行,医院户外环境备受关注。实践证实,医疗结合设计,可参与体验的支持性医疗环境相较传统医疗环境对病人的康复更能产生积极影响。文章针对长沙市内医院户外景观现状,探讨以人为本的体验性环境设计方法,更好发挥环境助益作用,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關键词:医疗;体验性;康复效果;医院户外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在“身心一致
期刊
摘 要:文章借用了巴克森德尔在《意图的模式》一书中所提到的“意图性视觉旨趣”这一概念,从造型、空间、光影三个方面,对朗香教堂的意图及所对应的可被我们感知到的这样一个影像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朗香教堂;意图;视觉旨趣  说到意图性视觉旨趣,我们有必要明白意图是什么。巴克森德尔在《意图的模式》一书中对此做了阐述。他在书中这样写着:“由于图画是人造物,图画背后的原因域中的一个成分便是意志(
期刊
摘 要:东湖绿道标识系统作为行人的指路牌,不仅具备交通指示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能充当宣传媒介引导市民和旅游者了解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所以标识内容要结合武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运用文字、图片等表现绿道方向以及地域文化的特征,引导旅游者游完整个绿道。绿道标识一方面要为旅游者提供有关道路方向的信息,以帮助旅游者在绿道上继续前进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另一方面也要能够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吸引市民和旅游
期刊
摘 要: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独特印记。谈起苏州,人们必然想到古典园林,提到杭州,一定会想到西湖、灵隐寺,文化遗产恰如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守住城市的历史文脉,留住文化基因,结合自身的历史传承、时代要求,打造城市精神。人们不断总结城市建设成果,促进城市文化更新,城市在展现它所具有的物质功能同时,还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复杂进程、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包含着深刻
期刊
摘 要:2017年上海对11个社区空间进行微更新计划,其中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平塘路和金钟路路口的两个街角空间即改造后的金和平广场,作为试点之一,改造之后为社区提供了良好的公共空间。文章对金和平广场改造前的场地情况、更新需求、前期调研、建成环境景观要素、使用现状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类似的街角空间改造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上海;微更新;金和平广场;街角空间  一、引言  街道以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为
期刊
摘 要:建筑是一座城市最好的见证者,是这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缩影。汕头旧城区骑楼建筑受东南亚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较重,是目前骑楼文化丰富的汕头规模最大的骑楼建筑群。如今汕头旧城区骑楼建筑的修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骑楼建筑立面灰塑装饰细节的纹样变更,所以研究汕头旧埠骑楼的灰塑装饰纹样就显得弥足珍贵且刻不容缓。  关键词:骑楼建筑;中西艺术;建筑纹样  一、旧城历史
期刊
摘 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最早开始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并且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等这些世界著名城市的规划当中,成功地缓解了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效应加剧等一连串的城市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国外和国内相关经典著作的学习,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绿道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城市绿道的理论知识,并以广西南宁市玉洞大道为例,对玉洞大道沿线周边区域的道路、景观及临街建筑进
期刊
摘 要: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村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是时代的必然趋势。而伴随着城乡统筹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乡村何去何从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性问题。在现代化的村落建设中,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脉络是传统村落规划的先决条件。如何在延续传统文脉的前提下,对乡村空间进行科学重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就关中传统村落的空间变迁进行研究,以解决乡村空间的科学重构问题。  关键词:传统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