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五个一”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_p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的生活都由无数个片断构成,我的“语文人生”也是如此。撷取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一个公式、一个妙喻、一句话、一首诗,构成我17年教师生涯中小小的“五个一”工程吧。
  
  & 一部电影
  
  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文系学生都喜欢看电影,我也不例外。在大学时代和工作以后的日子里,我忙里偷闲地看过许多部电影,罗曼·波兰斯基、吕克·贝松、罗伯托·贝尼尼、黑泽明、贾樟柯……他们的电影我都喜欢,其中最心爱的电影要属彼得·威尔导演的《死亡诗社》,它帮助我勾画了教师生涯的美丽蓝图。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我读大三的时候,我至今还记得在看完那部电影的当天晚上,我梦见自己也成了基丁(电影主角),站在教室的课桌上,向学生们大声地朗诵着惠特曼的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基丁——这名来自教育模式固定、单调的威尔顿预备学院的新教师,教学生撕掉了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而用自己的心去品读,他指引着学生珍视并发现自己内心的梦想,帮助学生去挑战那些金科玉律的教条。
  正是从看这部电影开始,我下定了决心,要做一名像基丁一样的教师,永远给学生以飞翔的勇气和激情。
  
  & 一个公式
  
  1992年,我踏上了心仪已久的教师岗位,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担任校长的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担任语文教师。那一年,恰逢于漪老师开展一个中、美、英三国的课题研究,主题是职初教师的岗位成长。我有幸成为研究对象,也有幸享受比别的年轻教师更多更长的“黑夜”,因为每天要完成一篇日记,每两周要接受一次录音访谈,每月要上一节公开录像课。为了不辜负这份幸运,我付出了“郊寒岛瘦”似的苦心孤诣。我把每一节家常课都当公开课来对待,每天晚上泡一杯清茗,伴一盏孤灯,细察默品,博采众家。我的课本上满是圈圈画画和密密麻麻的批注,学生的随笔本上留下了我满页的鼓励之语。
  还记得1999年12月31日,那是一个放假的日子,但我还是起了个大早。我找出前几天买好的47张有奖明信片,用钢笔一张一张地写下对学生们的真诚祝愿。几十份不同的祝福写完,已经是下午五点。我怀揣着厚厚一沓明信片,快步直奔邮局,因为我要赶上20世纪的最后一趟邮戳,而让同学们收到时又是21世纪的第一趟邮戳。我没有在明信片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因为我只是想让学生们拥有一份意外的惊喜。有细心而聪明的学生在惊喜之余读懂了我的心,他们打来电话,“谢谢老师,您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育我们。”“我会一直保存这张有特殊意义和收藏价值的明信片。”
  “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当我思考备课、学生与教学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牛顿的力学第三定律从我的脑海中跳了出来——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啊,教师付出多大的作用力,在学生这个作用点上,就会有多大的反作用力。
  这是不擅长物理的我最喜欢的物理公式。
  
  & 一个妙喻
  
  在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在向学生们介绍以赛亚·伯林关于“刺猬与狐狸”的妙喻。这个比喻来自古希腊诗人亚基罗古斯的话:“狐狸知道很多事,但是刺猬只知道一件事。”伯林以“刺猬”指称那些对人类行为和历史持有整体的、统一理论的思想家或学者,而以“狐狸”指称那些信奉多样性的思想家或学者。我嘴上跟学生介绍着这个妙喻,心里也很清楚,我们语文教师成不了像柏拉图、但丁、黑格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那样的“刺猬”,也成不了像亚里斯多德、蒙田、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那样的“狐狸”,但语文教师一定是既要“博闻强志”,又要“术业有专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既要做“刺猬”,又要做“狐狸”的。
  语文教师是忙碌的,但是,在每一天的上课、备课、批改作业之余,我们是否还能有自由状态的阅读,是否还有一颗愿意沉思、能够沉思的心灵,怎样带领学生冲出亚文化、泡沫文化的包围?教学参考书倒是可以不读,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教育理论却不可不读,唯有广泛涉猎各个领域,才能在忙碌中充实,在艰难中执著,与自己的心灵为友,使思想更加厚重与深刻,也才能进一步增加语文教师职业的技术含金量。试想,一名真以为《象棋的故事》就是一本讲如何下象棋的书的教师,和一名浑身上下散发着文化芳香的教师,他们的教学会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正如鲁迅所言,在同样的忙忙碌碌之中,我们是学会做蜜蜂,还是成为苍蝇?
  
  & 一句话
  
  语文教师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前几年的暑假,我去西藏旅游,沿着雅鲁藏布江去朝圣中国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峰。这座山峰状若“长矛直刺苍穹”,再加上地震、雪崩不断,在1992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成功登顶以前,一直是未被人类登上的最高一座“处女峰”。
  我此次去,也只是一睹它的尊容,无缘登顶。但我不遗憾。我喜欢作家张承志在《向往的旅途》中写下的一句话:“清洁就在你的心里,圣地就在你的追求之中。”
  其实,教师的成长就像一次旅行,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和实力登上最高峰,但只要我们怀着虔诚之心,一直在路上,就能无限接近圣地。未必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都能摘得成功的桂冠,但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不断成长,因为成长远比成功来得更重要。
  
  & 一首诗
  
  从求学时代起,我就喜欢读海子的诗,到后来在课堂上教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愈发被他的那种陶醉于歌唱与梦想中的气质所吸引,诗歌表面传递给我们的幸福与热爱这种“外在情感”,和实际的冷漠与厌倦这种“内在情感”,两者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和反差,正是这种矛盾和反差,使诗歌形成巨大的张力,也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首诗。
  当我成为一名市级教研员后,我经常去听老师们上课。那是一次市级教学录像课。一位女教师执教的就是海子的这首诗,课堂上始终流淌着诗一般的优雅与纯净,无论是学生的朗读,还是教师的点拨,都把诗歌的情味传递给了听课的我,“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一刻,我又一次被这首诗深深打动。
  谁知,回家路上,我接到了这位教师的电话:“我能重新录课吗?我觉得今天的课上得不够好……有一个学生的回答触发了我的灵感,现在我已经找到了教这首诗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由于种种因素,这节课最终没有重录,但是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位“一根筋”的语文教师。
  后来,她请我给她的学生习作选作序,她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一群有才华有梦想的孩子。我想,难道这样类似的幸运从未曾降临到其他老师的身上?很多时候,我听到不少老师在抱怨,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一代不如一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固然艰难,但我们以怎样的心境和态度去面对,难道不重要吗?
  古语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但我坚信,有心栽花花自开,无心插柳柳无阴。一名教师,不能把成功和幸福建立在不可捉摸的侥幸和偶然上。一名教师,是否能成为好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名教师,只要有“面朝大海”的情怀,就会有“春暖花开”的心境。
  打动我的,岂止是海子的这首诗。
其他文献
一、简答题的主要特点作为一种主观题,简答题是近两年各地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其主要特点为:题目情景多来源于生活、科技、实验、社会等同学们熟知的问题,生活气息浓,考生对
在漫长的音乐发展史上,“第九交响曲”像个魔咒,让一位又一位大师沦陷其中。这也被后世的乐迷们津津乐道。“魔咒”源自伟大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创作了《D小调第九交响
Born on Decem ber18,1946,in Cincinnati,O-hio,Spielberg attended California State College(now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where he received a B.A.(文学士)in Eng
本期向大家推荐的是莱阳市机关幼儿园博客,从博客中选取了两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我曾对5~6岁的幼儿做过一个有趣的测试:把一篇图文并茂的故事逐个给识字较少的幼儿看,请他们看
资本市场功能不全,最主要的原因是只有股票市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债券市场。种种迹象表明,一直呈“跛足”状态的企业债市场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市场。进一步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推进债券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有如此表述。紧随其后,国务院对之前上报的发债企业以及额度已经正式下发批文,今年第一批企业债发债额度达992亿元。这也是监管部门批准企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是有一点纠结的,我几乎想要跳过数学这个学科不谈直接进入到其他学科,因为看起来数学是最不应该出问题的,数学是各种学科中最为“客观中立”的。但是,
孕妈咪:想提前获知宝宝出生后第一年的变化吗? 0-1岁:想找到周岁内宝宝普遍问题的解决之道吗? 1-3岁:想回顾生儿育女过程中最难忘的第一年吗?全都看过来!伴随成长,共同成长!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动数学教学机智,优化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变式训练,鼓励质疑等方面来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Based on my own
很多高中物理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题:图1如图1所示,一根绷紧的水平绳上挂五个摆,其中A、E摆长均为l,先让A摆振动起来,其他各摆随后也跟着振动起来则:(A)其他各摆振动周期跟A摆
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发展性特点的评价体系不仅能让教师与园领导平等对话,更能让教师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实现与心灵“对话”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在评价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与心灵“对话”有三“得”:    一得:积极评价,再认自我    与我园的评价体系屡次亲密接触并“对话”后,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评价不是一种终结性评定,也不是一种外部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是对自己专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