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转曲折寻味《诗经》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fei7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风·硕人》有云:“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肤如凝脂”是形容女子的皮肤的洁白光滑,如果翻译成了皮肤像冻过的猪油时,学生立马觉得这个女子满是邋遢油腻。《诗经》该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并让学生深入品味意境呢?这成了困扰我教学《关雎》《蒹葭》教学的难点。经过思考,我将以如下几个步骤,带领学生走进《诗经》,品味意境。
  一、读知大意
  学生第一遍齐声朗读,没有读错字,没有明显的节奏错误,但是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觉得读得不好,结合文句和注释分析原因,原来这是个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故事,而且是单相思。所以重读《关雎》,在理解了文意和情感后,提醒学生要把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这一遍读得明显好于第一次的高声朗读。
  二、想展画面
  我追问同学,你觉得这个忧伤的爱情故事会发生在何时何地?男女主人公是什么样子的?初遇时,女子是在做什么?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从书本的黑纸白字跳到了多彩的想象中。学生说,这个故事一定发生在一个薄雾蒙蒙的清晨,女子会划一叶扁舟前来,她俯下身,捋起袖子摘取荇菜,她的头发会不经意间滑落,然后用沾着水的手轻轻撩起,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落入了男子的眼里……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完全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画面啊,这和《关雎》里呈现的情韵是多么一致。看来想这一步,同学们是做到了。
  三、听蓄情感
  这个时候我播放了哈辉的《关雎》,以古诗新唱的方式来辩证强化同学对《关雎》的理解,哈辉的古诗新唱,旋律回环曲折,铿锵有力,随着歌曲的演唱,有的同学忍不住地笑了,露出異样的眼神,而同学们的这个变化正是我预期要达到的。
  四、评论画面
  我问学生,这首《关雎》的诗歌意境和你想象的画面一样么?学生说不一样!有的说虽然词一点也没有改,但是灵魂已变得面目全非;有的说这首歌唱得情感太过热烈,歌曲里展现的女子是个主动妖艳的女子;有的说这个曲子的旋律过于抑扬顿挫了,像蒙古歌,和想象中的水乡、江南不一样。
  五、解析主旨
  在对《关雎》的内容和主旨有了加深了解后,我们解读《蒹葭》就容易多了。同学自由朗读《蒹葭》,我呈现出了历来对《蒹葭》主题的理解,余冠英认为是“爱情说”,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讽刺说”:《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我从第2展示到第5,同学都摇头,我呈现出第1个主题,同学露出会心的一笑说这个才是他们心中的主题。看来同学对爱情还是情有独钟啊。
  六、比找共同
  我问《蒹葭》和《关雎》,这两首诗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主题同,音韵都很和谐,诗中都有忧伤之感,都用了景物渲染。在分析景物描写时重点分析了“蒹葭、白露、秋水、伊人”这几个意象,全诗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蒹葭、白露与秋水结合,营造出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而这种凄凉迷离的秋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不获的失望惆怅是统一的。
  七、听做铺垫
  这时我放了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有的同学还小声跟唱了起来。同学说《在水一方》符合大家对蒹葭的想象,我故意问,邓丽君的歌词都换了啊,没有了蒹葭只有绿草啊,怎么还会符合呢?同学说虽然歌词没有完全照搬,可唱出了《蒹葭》的情韵,也是一唱三叹,从“绿草苍苍,白雾茫茫”唱到了“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最后以“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结尾,看来同学对《诗经》里的一唱三叹,景物渲染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了,这为后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八、赏赏诗意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看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在水的一方,不是缘,是梦……
  我请学生小声朗读,并且告诉他们,如果直白翻译,就辱没这些美丽的文字,只有静下心来静静品读,才能走进《诗经》所传诵出的千年文字与爱情。
  九、绘描意境
  有位同学写到:“蒹葭,是离爱情最近的草,在那薄暮冥冥中,我似乎又见到了这位伊人”;有的同学这样描绘女子“深秋的江南带有萧瑟,裹挟着秋的气息的风迎面而来,抚起双鬓的发丝,好似两只如鸦羽般浓黑的蝴蝶,依依不舍留念在颊旁不肯远飞,温柔而缱绻。”
  通过这样九步的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同学对文意,情感的理解,而这种情景创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它能引导同学感受美的氛围,将同学带到优美的诗境中,读出韵味,品味意境。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双流中学实验学校(610200)
其他文献
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和伟大历史进程中开辟、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而是具有
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的趋势下,为了促进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对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课程现状和问题,采用了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了无
众所周知,好的板书是一堂语文课浓缩的精华,也是学生对语文课最直观的印像。但传统意义的语文课板书,基本上是老师的独角戏。好的语文课板书设计应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它的深层意义是应根据文本特质,充分让学生参与完成板书设计,而不是老师一人代劳。只有体现学生是语文课真正主体的板书设计,才是最有意义的。  基于生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板书设计,文章进行了探讨。  一、拓展叙事要素  助力叙事类文本的主问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模块,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一起被写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有十几年了。在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综合性学习"的价
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教师的引领自然不可或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去解读文本.这样的互动在本质上仍然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仍然是按照教师的指引按部就班地学习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讽刺小说《变色龙》,创作于1884年,当时俄国社会处于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黑暗统治之下。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小狗咬人案件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走狗形象。小说的标题取得很有意思。变色龙是一种两栖爬行动物的俗称,学名蜥蜴,生活在热带丛林中,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会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求得自身的安全。这一点与小说主人翁形象极其
《蒲柳人家》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两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并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发展方式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更新思路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刻不容缓。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应从价
本文主要通过综述国内外市政污泥处理发展状况,结合上海市地区特点,分析市政污泥处理思路与方向,探究合理解决办法。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帮助,实现城市水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