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来源 :新湘评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j198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推行的一次改革。虽然这次改革失败了,但范仲淹的名言“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却被广为传颂,一向为改革者所推崇。
  “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见于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范仲淹推行新政,苦于地方上无得力之人监督实施,所以在干部工作上动了大手笔,“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以次更易。富公(弼)素以丈事公,谓公曰:‘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公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罢之。”“十二丈”即范仲淹,“路”为北宋时的行政区名,相当于省。以“不才”官员一家之“哭”来换取一路百姓不“哭",范仲淹的嘉言善行展现了其以民为本、关心民瘼的情怀,也得到了朱熹的赞赏:“有补于世教。”故被其录之入书,以待后来执政者借鉴。
  “庆历新政”发生于庆历三年(1043年)。其时,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失利,国内老百姓负担加重,骚乱四起,动荡不稳。宋仁宗为稳定政局、“兴致太平”,罢免了宰相吕夷简,将前线的首领范仲淹、富弼等人调回京师,任命为正副枢密使;扩大言官编制,任命欧阳修等人为谏官;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改革措施,扭转时局。于是,范仲淹根据自己多年执政的经验,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即《十事疏》),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即“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减徭役”。这些改革举措经宋仁宗审定、赞同后,以诏令的形式颁行全国。
  “庆历新政”推行之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颇见成效,政局焕然一新。然而,由于改革触动面既广且深,遭到了守旧派官僚的抵触和反对。他们从窃窃私议,到造谣中伤改革者,连范仲淹在边防的部将,也遭到调查并遇到了麻烦。而在反对改革的人背后,还有更有权势的人。欧阳修因支持改革,被明升暗降,调往外地。范仲淹预感,推行“新政”并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么顺利,新政的前程隐患重重……
  的确如此。单看那十条改革措施,除了第六至第八条讲富国强兵、后两条讲厉行法治之外,前五条皆是讲整肃吏治。比如“明黜陟”,以往官员的升降,不问劳逸,不看政绩,只以任职的资历为准;这回不行了,须经过考核,要选优汰劣。再如“抑侥幸”,限制了高官的恩荫特权,堵死了纨绔子弟侥幸当官升官的门路。而“均公田”,则是按照等级,给官员分发职田,以“责其廉节”。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十条改革主张皆有益于国计民生,但整肃吏治的条款,却条条戳到了守旧派官僚的痛处。为官尸位素餐不行了,祖传的好处被削减了,朝廷给的优惠惯例被革除了,岂不让既得利益者心惊肉跳?至于整肃吏治时,范仲淹翻看登记各路监司的册子,凡有“不才”者的姓名,皆“一笔勾之,以次更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又怎能不让贪庸之辈心生忌恨、反对改革?
  于是,改革的进程节外生枝,突发变故。庆历四年(1044年)夏,御史台官员称破获了一起“谋逆案”,说拥护改革的石介在写给富弼的亲笔信中,隐然有“废黜仁宗”之意。对此,虽然石介矢口否认,宋仁宗也不相信,但富弼还没辩诬,便惶恐不已。(而真相是:当初夏竦反对改革,被石介斥责为“奸魅”;夏竦被撤掉枢密使职位后,忌恨在心,便买通一个婢女,临摹石介的手迹,炮制此信)事发至此,流言蜚语四起,甚至还牵连到范仲淹改革的诚意,说他“居心不良”,想通过改革来扩大自己的相权。更致命的是,宋仁宗看眼前反对改革的势力这么大,而此时北宋在前方已与西夏议和,仗不打了,危机缓和了,也就动摇了推行改革的决心和意志。皇上的主意变了,当初支持、追随范仲淹改革的人开始转向,对改革派落井下石。于是,历时一年四个月的改革,初见成效便中途夭折,范仲淹被迫自行引退。
  “庆历新政”的推行,虽能“兴致太平”,巩固宋仁宗的家国天下,却很难突破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加上改革未能达成社会共识,推行操之过急,尤其是守旧官僚势力的反对,决定了其结局不了了之。但即便如此,范仲淹的“一家哭何如一路哭”所彰显的以民为本的仁爱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仍给后人以教益和启迪。
  改革总会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难免会有人“哭”。倘因此而不改革,只会延续和加剧不公正,损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悖逆公平正义。所以,以“一家哭”换来一路百姓不“哭”,所折射出的公平正义之光,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镜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当今的改革,已超越前贤而展现出更高的境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满意、高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其他文献
开国元帅朱德戎马一生,90岁高龄时,仍腰身不萎,肩背不驼,依然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是人们公认的高寿之人。朱德高寿,与他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分不开,当然与他喜欢诗词书法、养气调息也有很大关系。  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养生之道。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书法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书法从运笔用墨,间架结构,到章法布局,都需要投入作者的
期刊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史上的许多先进人物为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不惜流血牺牲。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有50多年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健康就成为关系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但是,少数人还存在糊涂认识,有些人甚至认为在健康问题上投入多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健康的投入严重滞
期刊
“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这是范仲淹在执掌应天书院时所作的《南京书院题名记》,足见当年应天书院的博雅学风和恢弘气势。  与别家书院隐于山中不同,应天书院就坐落在河南商丘市绥阳县的一片繁华闹市中。根据地方志记载,北宋期间共出了63名状元,其中商丘就占了6人。然而风云际会,随着文化、经济重心南移,商丘不复昔日辉煌,应天书院也日渐凋敝。  这个书院历史上本就经过
期刊
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异常火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让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归位。从另一个方面,它也让人反思一个家庭的精神生活,东奔西走、奔波忙碌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停下脚步,陪伴子女、关爱家庭?  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感动。歌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也是一种对青春的反思、对时间的追问。它让人深思:过去的日子,你是否留下痕迹、留下记忆、留下价值、留下亮点,是否蹉跎复蹉跎,
期刊
对中国来说,2014年是最具希望之年,也是最具挑战之年。国际上,关于中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甚至可能崩溃的预言甚嚣尘上,盼着中国蜕变、走向混乱的别有用心者也不在少数。国内舆论场上,有真心希望国家走向繁荣进步的,也有为反对而反对、不管做什么都说不行、不管怎么做都喊不对的。这一切,都发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刻。  简单事实与复杂思绪之间的巨大反差,优裕生活与激烈话语之间的强力冲撞,似乎就像
期刊
王姣姣,女,湖南衡阳人,1988年出生,2006年12月入伍,中士军衔,现任海军某登陆舰支队井冈山舰女兵分队班长。作为海军首批全课目女舰员的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获得嘉奖,2012年获得海军优秀士官人才奖。  “选择海洋放弃浪漫与时尚,驾驶战舰追逐多彩的理想,光荣的航迹伸向远方……”我仿佛就是在美丽大海和雄壮军舰的召唤下步入军营的。  2006年底,高中畢业的我放弃家人安排好的工作,选择了加
期刊
小至一县,大至一国,发展的主体在民,根基在民,力量也在民。故史鉴:“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何赢得民心?关键在改善民生,因为民生连着民心。问题是,民生不等于民心,认真抓民生并不一定就贴住了民心。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民生政策越来越好,民生投入越来越大,民众受益也越来越多。但令人困惑的是,党群、干群关系并未因物质的丰盈、民生的改善而相应拉近,反而较过去有日渐疏远的迹象。社会情绪失衡,群众心态偏
期刊
新湘评论:  从来没有给“你”写过东西,但自从与“你”邂逅,我就默默地关注着“你”,130期了,真的有好多心里话想跟“你”讲。  我是一个工人的儿子,我的成长经历算不上艰辛,却也经历一番磨炼。我读中专期间,学校安排我到湘西州劳动局实习,在这里第一次遇见了“你”。中专毕业后,我没有落实工作,与“你”分手了。之后,我卖过报纸、发过传单、摆过地摊。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或许是上天的安排,一切是那么的自然。
期刊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排“四风”之毒、去“四风”之疾的一剂良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弘扬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解决当前“四风”突出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为克服领导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提供了最有效的武器。调查研究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一切工作的根本。“调查就是解决问题”。问题意识
期刊
人们常说,凡事都要向前看,只有向前看,才会对明天充满信心、勇气和力量。其实,对于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同志来说,在向前看的时候,也需要经常回头向后看一看。常回头看看,可以使我们校正前行的方向,不至于发生视觉误差。先哲倡导“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那么,作为领导者,回头看应当看什么?  经常回头看一看自己的脚印。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脚印留在了什么地方以及在这些地方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