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素材与考场作文对接例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1989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无“骨气”,少“大气”。不管写什么文章,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事例,材料不充分,不真实,不典型。究其原因,主要是材料匮乏,归根到底是积累颇微,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从何而来?主要得益于平时的积累,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素材积累多,作文内容往往会呈现一种“丰富”的状态,厚积薄发,取精用宏,写作往往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作为考生,应拥自然入怀,和社会握手,触及社会焦点,追踪时事话题,关注家长里短,放眼环球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数量决定写作的宽度,阅读的质量决定写作的厚度。除了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笔者认为,从教材中寻求写作素材的链接点,实现课文素材与考场作文的高速对接,不失为解决写作“无材可用”困局的有效途径。
   一、借用教材观点思想,让作文内涵丰富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情文并茂,其中不乏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打开它就如观赏一道道独特而瑰丽的人文风景。如果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提炼,便拥有了一个丰富的素材库。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培养了我们的思维品质,也使我们的作文立意更加深远,内涵更加丰富。
   2013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愿从本心》结尾:愿持本心之情感,以无悔对待家人,无愧面对国家;愿持本心之理想,以无惧实现追求,以无畏逐梦人生。以屈子之诗与诸君共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此文力斥违反本心之恶,力挺坚守本心之美。在文章的主题已经得到充分表现的基础上,结尾引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再次点明本心之基应为善这一核心所在。用语简洁,统摄前文,造语典雅厚重,强化了文意。
   2013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围绕中心论点,选取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经典言论,阐明尊重受捐者尊严的意义,强化了文章的主旨,彰显了文章的厚度,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
   2014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角度人生》开篇: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这也就是表明了人类拥有思想,拥有了思想就拥有了角度不同的火花碰撞。文章切入准确,立意契合所供材料的主旨。“人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引自教材《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寥寥数笔,点题精当,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有感而发。大量的素材就在课本里,关键在于我们去归纳、整理,找到契合点,将课文中的素材与作文结合起来,做到有事可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学习课文,不仅要读文字读故事,更要读思想,在品读他人的作品中丰富自己的头脑,锤炼自己的思想,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运用教材人物事件,让作文文气沛然
   中学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由人物构成的事例十分丰富。适度、合理地链接它们,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化底蕴,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也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我们应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人物、事例素材,对之进行合理加工,将有效的资源作最大的利用。
   2010年甘肃省高考作文《犹忆书香》片段: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唱低吟;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书香中,传唱千年!读书当如此,在深阅读中,永远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着千年时空,传来的阵阵书香。惟有深阅读,才能带来心灵的涤荡。文章用大量篇幅阐发自己对阅读的体悟和感动,表达了对“深阅读”的理解和喜爱。引用教材中的《诗经》《史记》《离骚》熔铸成自己的文章,使表情达意多了几分庄重雅致。
   2011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段:纵使上天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光明,海伦也不甘于平庸,她选择了与黑暗抗争,用顽强的毅力,造就了她,20世纪一个胜利的奇葩;纵使痛苦一次次的折磨着他的身体,史铁生也不甘于平庸,他与地坛为伴,以笔为友,用微笑向世人展现生命的希望,微笑是他坚强的象征,即使一生只能在轮椅上,他也不再平凡,世界到处都有他,史铁生,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作者采用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作为素材,挖掘了海伦、史铁生身上充满哲理的人生价值,来说明“拒绝平庸,与生命抗争”的意义,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013年湖南卷优秀作文《叩问心灵》片段:嵇康,一朵空谷的幽兰。那时,一把铁锤豁然划过天际,有力地击于石器之上,溅起万点火星,瞬间汇集,光芒万丈。那时,面对宦海沉浮,他没有沦陷,面对司马集团的威胁,他没有屈服。那时,朋友出仕,他写绝交书;生命将终,他独奏《广陵散》。他就如打磨的铁器,坚韧自强,即使磨难重重,也不会动摇自己内心世界高洁的追求与坚守。不论结果,叩问心灵,只道一声“我愿意”。文章主体部分,先谈嵇康,展示其不屈的一生,然后在面上铺开,如陶渊明、欧阳修,范仲淹等,形成众星拱月之势。素材溢彩流光,论证切中肯綮,此文是运用课文人物生平事迹合理阐发观点的成功典范。
   对于有些课文素材,如果我们能够多作一点反思,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也许还能化腐朽为神奇,可以彰显独特的思维。如《赤兔之死》等采用的是“故事新编”,如《与邹忌书》等采用的“借题发挥”。对课文素材进行改造,也不失为一种“避熟就新”的途径。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善于用例,即便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例,也同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试想,教材中的课文,如果只在阅读课上闪光,而不开拓延伸,岂不是又一种资源的浪费。只要我们平时留心在意,作文时就会找到适当而又典型的课文素材,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写作材料贫乏的困境。    三、化用教材名言佳句,让作文神采飞扬
   有人说:“语言是海,名句是星,一引一闪烁,一引一璀璨。”课文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精致典雅,优美流畅,有些课文字字珠玑,笔底生花。语言素材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直接从课文中进行截取某些思想和文采兼美的句子和段落。
   2010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美丽,从光与影中绽放》片段:永远铭记归有光的美丽,在他的阴影里,失母,丧妻。闻母旧事,他虔诚如婴心心念念的都是缠绕如丝的感恩怀恋;妻子手植枇杷如今亭亭如盖,他怅然若失,萦绕于心的全为生死两茫茫的相思悼念。他的光明是信念,焚膏继晷,只为实现持象笏以朝的荣光;八次会试,他屡屡名落孙山,却依旧怀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希望。当他垂垂老矣,光明的馈赠,让他站上了梦想的高台。归有光的美丽,在光与影中持久绽放。他所经历的阴影与光明,塑造了他永恒的血肉,使百年之后的我们仍为这份美丽所震撼!在选材上作者匠心独具,巧妙地化用了教材中《项脊轩志》中的相关信息和语言素材,令人耳目一新,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厚积而薄发方能铸就如此佳作。
   2013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何必惊扰美丽》片段:还记得那个不复得路的武陵人吗?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他误入桃花源,欣赏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胜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恬静安然。既是误入,已然惊扰,不如就此住下,享受与世无争的大美。可他偏要出去,偏要带人来寻,结果可想而知。这不是陶潜的暗示吗?美丽可遇而不可求,但千万不可惊扰,人心有了贪欲不轨,也就无法再接近美。在高考考场紧凑的作文时间里,写出这样一篇文辞优美的佳作,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运用了中学课本名篇的典故,可见其积累于平时深厚的阅读功底。
   诗词名句文化底蕴丰厚,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最富情采与文采。它们言简意赅,优美流畅,意味隽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作文时,若能恰到好处地引用或化用一些诗词文句,一定会使文章文采倍增,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2010年全国卷Ⅱ优秀作文《背上“悦读”的行囊》片段:于是,我开始背上悦读的行囊,体会阅读所带来的幸福滋味。采撷一本唐诗宋词,寻觅一处安静的地方,轻轻地诵读着,笑容绽放于脸上。我体会到了陶潜“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旷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在一次次的沉吟中,我陶醉着……题目巧妙运用了“谐音”的手法,寓意双关,新颖别致。其诗文积累非常丰富,显得底蕴饱满,魅力十足。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
   2013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片段:“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运用课文作者生平事迹以及化用名言警句作为素材,增添了作文语言的亮色,典雅清新,文质兼美。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只要我们能用好教材,相信教材能成为我们作文最好的“素材库”。
   浦培根,教师,现居江苏无锡。
其他文献
上好语文课需要很高的境界,它是教师水平、素质、教学习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体,绝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语文教学中的细节同样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   一、授课语言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   我听过一些语文老师的课,内容上“精雕细琢”“反复锤炼”,却不注意自己的授课语言。有的是自言自语式的陈述,完全不管学生的反应;有的语言节奏处理失调,高低快慢反差强烈;有的习惯性赘语“啊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强化课外教学空间的拓展与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语文专题活动的作用,成为了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简要论述。   一、以课外阅读指导为抓手,提高学生文学底蕴积累   阅读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笔者在教学中以课外阅读指导专题活动为抓手,将“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作为目标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积累,为阅读分析能力以及作文构思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一字震人心灵。它言简意丰,言简意赅,言简意深。古人创作非常重视炼字: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杜甫的“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之差,相去千里”。因此, 在古诗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他还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由此可见,阅读这种能力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在当今视觉图像力量空前强大的“读图时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尽人意。因此,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问环节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关键,在课堂中进行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教师积极交流,对知识点深入辨析,最终切实掌握语文知识。这就需要对提问方式、提问内容进行研究,找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提问模式,强化课堂提问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不足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说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提问方式过于刻板,往往是在教学完一部分知识之后进行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界定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道明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读书积累,聚沙成塔,积淀之后,模仿反刍,信手拈来,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设想,没有积累,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那么我们语文教师该如何做呢?  一.“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陶冶情操,培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由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依据文本,设计导学问题  兴趣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语文学习,当学生对高中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便会自主学习语文,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多媒体网络技术走入了高中语文课堂,多媒体网络技术集图片音频视频文字等为一身,可以极大地调动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与灵魂,它是字形、字音、词义、语法、修辞、逻辑教学的载体,也是写作教学的源头与活水,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教学也就没有语文教学。因此,了解当前教学对象在阅读方面的兴趣趋向、选择理由、方式和期望,对改进语文阅读教学,使之与时俱进,让学生化其被动为主动,是很有必要的。   一、从一次调查看中专生的阅读特点   笔者在2008年10月24日—29日对本校08级的18
作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会写”的“本事”。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模式,使话不会说、情不会抒、大话空话等“毛病”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细查起来,最大的原因还是多年承袭下来的较为封闭的作文教学导致的,不注重学生作文时的“说”,取消了这个重要的“程序”,严重妨碍了口头表达向书面作文的转化,使作文教学难度更大。本人在多年语文教学中,针对作文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炼成阅读与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拿到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圈点批注法就是文言文阅读上“少教多学”的一种尝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