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两条建议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x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是我国一项最基本的考试制度,不管它现在有多少弊端,都还不能取消。这一考试制度是我国国情所必需的。高考不能取消但确实需要改革。高考这一制度还存在通过改革而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空间。
  在我国,高考成了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这一点不必回避也无法回避。在高考制度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巨大影响作用并有效利用这一作用来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基础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大致可确定为两点:基本素养的教育与自由的个性化教育。高考考试制度的设计要兼顾到基础教育的这两大目标。
  第一条建议:改变高考的竞争方式,实行个性化竞争,录取标准多样化。
  当代心理学与教育学普遍认可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一个人的各种智能是有差异的,相互间有优势与弱势之别。个体所具有的优势智能千差万别,个体潜能的发展差距明显。个体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无限地发展。人的学习兴趣最容易在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产生,而且从人的长远发展角度看,也是最容易在这些优势智能领域取得成就。所以,以促进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发展的自由的个性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从高校培养人才的角度看,高素质生源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对某一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全面而扎实的基本功。合理的高考制度应是能让高校能够录取到这些个性化发展的学生,并更进一步由此而引导基础教育重视人的自由的个性化发展。
  但我国现有的高考制度却由于设计的不合理,高考竞争成了一种全面的却不完全的竞争,而不是完全的个性化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没有促进反而阻碍着人的自由的个性化发展。
  1. 现有高考体现的是一种不完全竞争。完全竞争要求体现出竞争者的真实差异。如果不能体现竞争者的真实差异,竞争就不完全,而且相应地也就不公平。
  我国现有高考不能体现出竞争者真实的水平差距,不能区别出一学科领域有天赋的学习者和普通的学习者。比如说,语文卷中作文满分60分,中等的学生可得42分左右,那么,最好的学生也只能得60分,总分上只高出18分,这18分的差距不是两者的真实差距。改过高考作文的老师都知道,这18分的差距很可能是语文学习方面的天才与普通学习者的差距。在现有的高考中,具有天赋的学习者和勤奋的普通学习者都可能得到同样的高分。
  这种考试差距的不明显,首先放大考生考试失误对考试结果的影响,使高考不能辨识真正的英才。一两分就会造成考生总排名的很大变化。这种偶然性掩盖了对考生真实水平的客观评价。
  其次,这不利于引导考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优势领域,相反,它鼓励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去补差而不是去增强。一个真正在某一领域具有天赋并在基础教育阶段又得到了良好发展的考生所达到的水平是会远远超出现有高考试卷的测试范围的,他的这种本应有的巨大优势在现有的高考中是不能得到体现的。因此,为了高考,这种天赋的潜能将得不到有效开发。
  还有,差距不明显使竞争更惨烈,分数上微小的差距都会导致竞争结果的巨大差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会为了高考中微小的分数而开展题海战术,导致大量的低效重复的非思考性学习。这种非思考性的学习是扼杀青少年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元凶,也使青少年的自由的个性化发展成为了一句空话。
  2. 现有高考采用的是以多学科的总分为录取标准的全面性竞争方式。全面性竞争不是鼓励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而是抹杀差异性,鼓励个体发展的同步性、一致性。这使高校录取不到真正具有培养潜能的学生。
  在这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只能是两种学生,一是各方面都具有优势智能的全面型天才,而现实中这样的全面型天才少之又少;一种是各方面的智能发展都比较平衡的,也就是可能没有什么天赋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足之处且又勤奋好学的普通学习者,其中或有在某一智能领域具有天赋却没有去发展,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弱势智能,从而形成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没有明显差别学习者,这也同时意味着天赋被扼杀了。
  在这种全面性竞争中,获胜者大多只能是平庸者。这可用一个体育竞赛中的事例进行更直观的说明。奥运会因为比赛单项区分细致,所以,王军霞和刘翔才都可成为冠军。如果奥运会也如我们的高考一样采用全面性竞争的方式,那么,可以设想,王军霞、刘翔都不可能成为世界冠军,同样也可以想象,当今的世界冠军绝大多数都不可能在这样的比赛中夺冠。真正的冠军很可能是那些在任何一个单项上都没有优势的平庸者。世界上有不少的文化学术大师就对数学一窍不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某一领域的杰出人才。类似的例子,在我国的教育史上也不鲜见。比如,1930年高考数学成绩,钱钟书15分,吴晗0分,季羡林4分。这些人物都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在某一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当时,他们没有因为数学的不足而失去进入大学的机会。今天,作为高考主科的数学、英语都成为了青少年自由的个性化发展和高校录取优秀生源的拦路虎。在这里,笔者不是说数学、英语不重要,不是说大家都像这些大师一样可以不学数学,或不学英语,但数学或英语至少不是对每一个人都重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只有学好了数学并同时学好了英语才能生存、发展。
  丁肇中先生在参加中大80年校庆答记者问时说的一段话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丁先生说:“我发现,上个世纪中后期大部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很少人在读书的时候是考第一名的,绝大部分都在50%以下,有的还是班上倒数第几名。而我自己比较侥幸,在中学的班里排第11(引自2004年11月13日的《南方日报》)。”我们的高考制度以及受高考制度影响的基础教育制度正在一步一步地将大量的具有特殊天赋的孩子淘汰出局。
  新高考制度要采用个性化的竞争方式,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高考试卷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扩大试卷的考查面和扩大难度差异,不同水平的考生能得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评价。建议高考单科试卷的总分调整为1000分,难度设置为普通学习者成绩在200分至400分之间,天赋学习者的成绩在900分左右。比如作文,同样的试题,中等水平的作文评分在400分左右,而高水平的作文在900分以上。同样,在其它的所有学科考试中,试题设计让有天赋的考生该科成绩在900分左右,而普通学习者的成绩在400分左右。
  二、基础教育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素养教育课程目标、自由的个性化发展课程目标和天赋学习者学习指导性课程目标三个部分。前两大目标体现在学校教学所用的教材之内。后一目标由专家提出指导性意见,但不编入教材,也不属于学校日常教学内容,主要由学生自找资料自学和研究。
  三、高校录取标准多样化,总体上共设以下五类,各类的录取名额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比如各为20%,办学水平高的学校也可第一类的比例略高,而办学水平低的学校则可第五类的比例略高)。考前,学校依专业公布录取的学科类别、录取名额和具体要求。
  1. 单科天赋奇高,实行特招。现在有些大学破格录取奥数优胜者和国家优秀运动员就是采用了这一方法。国家按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类别公布统一的单科特招控制分数线。学校依专业公布录取的学科和名额。国家授予各高校特招学生的权利。特招生分两类:一类是保留各高校现有的自主招生政策和录取比例;一类是根据高考成绩确定的特招生。各高校可依各自所在的层次和学科教学需要对有特殊水平的学生,实施特招。特招生需经过录取学校的面试,录取结果均须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特招生不受任何其它分数线的约束。
  2. 以核心学科成绩为主录取一定比例的生源。核心学科依学科大类而定。学科依其特点分成三大类:文科类、理工科类和国际交流类。文科类的核心学科是写作,理科类的核心学科是数学,国际交流类的核心学科是英语。说明一下,现有的基础学科语文应依其特点分成母语能力水平考试和写作考试两个层次。母语能力水平考试待后会有论述。
  3. 以某一个性发展学科成绩为主录取一定比例的生源。这一部分的录取名额可全部留给统一高考的考生;对于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单独或联合举行一些个性化的考试,将部分名额用作录取这些特殊的学生,比如,名校的中文专业可举行古代音韵学和古代训诂学等单独考试,录取在古代“小学”的学习和研究方面有特殊兴趣和专长的学生,也可举行中国古代经典的单独考试,以发现国学基础特别好的学生。现在很多高校有特长生招生制度,新的高考制度可将这种特长生招生的范围适当放宽。国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不断扩大这一类的单独考试,但同时国家要对这一类考试严格审核和监督,避免弄虚作假。
  4. 文科类分别以数学和英语成绩为主,理工科类分别以写作和英语成绩为主,国际交流类分别以写作和数学成绩为主各录取一定比例的新生,对写作、数学、英语水平较高的考生实施倾斜。这一标准的设定在于鼓励考生重视写作、数学、英语的学习。
  5. 按多学科总分录取一定比例的生源。多学科总分可设定为按考生的核心学科成绩和另外三科成绩之和。这一标准的设定使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考生有了更多的升学机会。
  第三、四、五类的录取各校可依各自的具体情况设定一个核心学科所应达到的基本分数线。
  以上五大类又可在实际招生中进一步细化。每一类都可再按专业学科将录取名额进行细分。比如,某校某文科专业准备录取第三类考生10名,学校可录取数学、历史、地理、哲学(或政治思想)、英语较优者各2名。
  考生需要选考作为个性化竞争考试的科目在一科至九科之间。具体选考科目数与科目类别完全由考生依学习兴趣而定。考生选考科目数的理性做法应是首先尽可能将至少一门个性化学科学好,然后在此基础上量力而行多学几科。
  录取标准的多样化,增加了高校招生自主权,使高校各专业依各自的需要录取到更为合适的学生。高校学生个性特征更明显,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的相互促进。同时这也可激励青少年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自由发展,更注重天赋潜能的开发,避免越来越明显的趋同化倾向。
  多样化的录取标准使青少年可以完全依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去学习,以实现自由的个性化发展。录取标准的多样化也使优秀考生具有了多次录取机会。多样化的录取既鼓励了青少年写作、数学、英语的学习又不因其中某些学科的不足而影响在某些方面有天赋的考生的升学。
  这种多样化的录取方式,表面看起来很复杂,似乎没有可行性,但实际上,在计算机被广泛运用于高考招生的今天,这种录取方式非常简单,一点也不复杂。
  第二条建议:将选拨性的个性化竞争考试与基本素养测试的考查性考试相结合,丰富高考考试功能。
  前面说到,基础教育有两大目标,一是自由的个性化教育目标,一是基本素养教育目标。通过个性化竞争选拨人才,可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但如果高考只有这种选拨性的考试,那么,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就会出现问题。为了鼓励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高考还需开展基本素养的考试。
  基本素养的考试不能成为竞争性考试。我国当前的高考制度将基本素养的考试当作了竞争性考试,造成了基础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两点:
  1. 普及性的基本素养教育目标是一个比较低的区分度不大的大多数受教育者都能达到的教育目标,而高考的竞争性则要求增加对考生的区分度,以利于选拔。为了增加区分度,就必须提高考试难度。这导致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永无止境地往繁、难、偏的方向上发展。基础教育的教学严重偏离了基本素养教育目标。有人高兴地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成功,尤其是数学。美国高中数学的难度才只达到我国的初中二年级水平。不只是数学,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表面上也是硕果累累,据媒体报道,我国某些中学的英语试题让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学生也一筹莫展,甚至是让英语研究专家也头痛不已。殊不知,正是这两者的差距体现了两种教育的理念差异。作为普及性的基础教育的数学应是适合大多数学习者的,而中国的数学却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学习掌握。我们的英语考试越来越难,但我们能用简单英语交流的孩子却并不多。为了选拨,大家越重视教育,孩子越苦学,我们的考试就会越难,考试越难,教育教学效果就会越差,学生的基本素养就会越低,这种恶性循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脱离大多数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切实际的教育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使基础教育的基本素养教育目标无法有效实现。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教育的内容与孩子的学习能力相一致时,这样的教育才有效。
  2. 青少年严重的人格缺陷,以及全社会普遍的厌学情绪。全面的素养教育是一种弱化竞争的教育,基础教育中也难免存在适度的竞争,但这些竞争在强度上不能与高考的竞争相提并论。基础教育本质上应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从个体的进步中体会成功,是一种使人感受成功的快乐的教育。但因受高考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过早地引入了激烈的竞争制度。学校和教育机构为了追求升学率,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会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少数的学习优秀者身上,而大多数学生就成了被教育者的关爱遗忘了的角落。成长中的青少年过早地领受了社会的冷漠、势利和残酷,失败感、自卑感、受歧视的不公平感日益增长,他们既不自爱也不爱人。这样的基础教育会使受教育者在内心深处谈学习而色变,厌学情绪强烈,受教育的成长过程成为一个一生都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但将素养教育异化为竞争性的应试教育严重扭曲着受教育者的人格。
  高考不能没有竞争,但要改变高考就只能是竞争性考试的思维。人的很多素养是不能通过竞争性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评价的。考查是非常重要的辨识人才的方法。在大学办学独立自主性强和法治环境优良的国家,大学招生已越来越多地采用考查的方式而不是考试的方式。但在我国,让高校像欧美国家的学校一样拥有巨大的独立自主招生权可能还不合适。我们现在所说的考查还依然只能以考试为主要手段,辅以非考试方式。以考试为主要手段,我们就有必要区别选拨性的竞争性考试与非竞争性的考查性考试。
  在新的高考制度中,赋予竞争性考试与考查性考试以不同的地位。具体的方法如下:
  考生通过考查性考试以获得参与竞争的资格,竞争的结果最后由竞争性考试决定。国家规定基本素养考试的科目,统一划定各层次高校所需要达到的录取资格控制分数线。
  基本素养考试科目有两科:母语水平考试、逻辑能力水平考试。
  母语能力和逻辑能力是现代公民社会中最基本的两项能力,单独设科考试以加强基础教育对青少年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母语能力水平考试的试卷设计:试卷分成A、B两卷,各占500分。A卷考查考生掌握母语的熟练程度;B卷考查考生的阅读量与阅读面。B卷是专为推动阅读而设计。大量阅读是母语学习的基础。阅读也是个体成长最为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主要从经典作品的阅读而来。阅读的推动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养的最佳途径。国家指定青少年必读书目与推荐书目,其中的200分来自必读书目,200分来自推荐书目,另有100分来自个体的自由阅读。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所有中小学免费配备必读图书和推荐图书。
  逻辑能力水平考试全卷亦为1000分。逻辑能力水平考试不是考查考生的逻辑学知识,而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人文常识和自然科学常识对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逻辑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逻辑能力水平考试内容可以覆盖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包括音体美和劳动技术等)的基本常识。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科的教育的重点在于常识教育和思维的训练。逻辑蕴含于所有的学科之中,培养学习者的逻辑能力也是所有学科的教学重点。逻辑能力水平考试的设置将使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教育由目前的重视知识的难度转向重视知识的广度,由重视知识的记忆转向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我国传统文化弱于西方文化的地方,尤其是其中的形式逻辑。
  个性化竞争考试的实施,高校录取标准的多样化以及基本素养考查性考试的开展既能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极大地降低各学科的学习难度又能使青少年的基本素养教育得到保障,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得以提高,同时也使青少年学子能依各自的天赋和兴趣去学习和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应用抗凝药物相关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科及协作医疗联合体医院治疗的既往应用抗凝药物相关脑出血(自发性及外伤性)患者21例,根据不同
背景与目的:  乳腺癌是目前各国女性患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恶病质性疾病,并一直居于首位。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于2016年1月25日在CA Cancer J Clin杂志上发表了2015年中国癌症统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党的十七大提出
走进江门市蓬江区发展小学,你将会被乒乓球飞舞的动人场面深深吸引:全校1000多名学生,个个手执乒乓球拍,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正手攻、反手推、侧身攻、上跨步……”一招一式,身手矫健,给人以健与美的享受。近几年,发展小学以创建“体育(乒乓球)特色”为突破口,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小学体育课程理念,引发学生群体素质提高,实现了弘毅修道,启迪智慧,增强体质,健全个性,办学效果突出。    
惠州市于2006年提出“2011年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后,加大财政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师资建设,优化学校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使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呈现出“
新课程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因素很多,但首要的条件是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教学反思等途径进行探索。    一、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素质的提高,有效的培训功不可没,要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就必须
近年来,汕头市教育法制建设按照依法治市和科教兴市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依法治教的指导思想,积极推动基础教育立法,在加快基础教育健康均衡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了汕头市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紧紧围绕汕头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基础教育立法    由于汕头市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小学校用地专项规划滞后,或规划执行不到位,某些地方存在着擅自侵占、改变学校用地现象;大多数
无论男女,高中生普遍意志不够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遇到困难容易灰心、颓废,理智还不能驾驭情感。虽然我对学生谈恋爱采取理解的态度,但还是不赞成。我们每一个班主任在处理学生恋爱问题时,如果能够多点理解,多点宽容,多点方法,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恰当地引导学生,就能够陪学生走好高中生活,给他们一段美丽的回忆。    案例1  男生,体育科代表,在班上很有人缘,但是成绩较差,处于中下水平。女生,很文静乖巧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拉上了夜幕,一轮圆月高高嵌在空中,像是洗过一般,清澈透亮。梁靠在门槛边,眺望着天空的一方,爷爷说,那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  “妈妈,你到了惠州了吗?如今正在干什么呢?妹妹今天老是哭着追问你们的去向。奶奶心软,一转身就抹眼泪。爷爷的身体不好,却一味坐在灶堂前抽烟。妈妈,明天我就要开始上学了,我一定会争气的。”  第二天,爷爷用自行车载着梁去了学校。美丽的校园、和蔼可亲的老师、热情
目的:   研究证实,吸烟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并影响哮喘的治疗效果。以往对哮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哮喘的管理、治疗、环境暴露、遗传及接触因素。为此,本研究在药物治疗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