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像素的诱惑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gaoy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佳能公司在2015年初发布了有效像素高达5060万的EOS5DS和EOS 5DSR相机,将135全画幅相机的分辨率提升到“中画幅水准”。现今流行的135全画幅数码相机有效像素大都在3000万之下,而佳能此前最高像素的数码单反相机EOS 5D MarkⅢ仅仅为2230万有效像素,因此,这两款超高分辨率的相机一经发布,便引起了业界极大关注。
  EOS 5DS及EOS 5DSR两款相机采用相同的影像传感器和双DIGIC 6影像处理器,它们具备同样的IS0 100-6400的感光度范围及每秒5幅的最高连拍速度。两者的差异仅仅在于:EOS 5DS具备正常的低通滤镜效果,而EOS5DS R则取消了低通滤镜效果。
  笔者在对这两款5060万有效像素的相机产生极大兴趣的同时,也产生如下若干个疑问。
  EOS 5DS及EOS 5DS R的双DIGIC 6影像处理器对长时间曝光的热噪点控制效果如何?两款相机售价相差近2000元,它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EOS 5DS去除摩尔纹效果如何?EOS 5DS R取消了低通滤镜效果,细节再现能力有多大提升?EOS 5DS及EOS 5DS R与2230万有效像素的EOS 5DMarkⅢ相比,细节再现能力提高了多少?如此高的像素会不会造成“最佳光圈后移”现象?利用佳能DPP(Digital PhotoProfessional)软件独有的优化功能,是否可以明显提升小光圈衍射带来的负面影响?
  带着诸多疑问,我针对这三款相机进行实际拍摄对比。
  极端情况下的噪点控制效果
  数码照片的噪点形成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大气粉尘通过相机信号放大所产生的噪点,二是高感光度对信号放大所产生的噪点,三是长时间曝光感光器件与影像处理器发热带来的噪点。后者产生的噪点比前两者产生的噪点颗粒更大、更多且呈现红、绿、蓝色彩噪点,后期也不易消除。
  由于EOS 5DS及EOS 5DSR像素很高,而且是首次采用双DIGIC 6影像处理器,那么它们与EOS 5D MarkⅢ相比较在长时间曝光下的热噪点控制效果如何呢?
  带着这个疑虑,我们选择远离市区拍摄星轨的方法进行了测试。恰巧测试期间处于夏季高温季节,这对两款相机的处理器是一次严格的考验。
  首先,我们对这三款相机设置为B门40分钟的长时间曝光。因为像素的大小也直接影响照片的热噪点控制效果。为了使比对更精细、更具有公平性,我们分别对三款机型的RAW格式做了调整,其中EOS 5D MarkⅢ以最大RAW格式拍摄,EOS 5DS以中等RAW格式拍摄(接近EOS5D MarkⅢ像素值),EOS 5DSR以最大RAW格式拍摄(最高像素)。
  接下来我们将三张长时间曝光照片在Photoshop CC的Camera RAW9.1插件中同时打开,分别对照片的曝光度、阴影控制等做一些简单调整,使三张照片曝光大致相同,然后放大截取照片局部检查三款相机热控噪的实际效果(见上图)。
  结论:对比结果显示,EOSSDS系列双DIGIC 6影像处理器的热噪点控制效果相当令人满意,远超EOS 5D MarkⅢ的表现EOS 5DS R即使用最高像素长时间曝光,噪点控制也好于EOS5D MarkⅢ。
  正常状态下的成像素质
  与EOS 5D MarkⅢ相比,EOS 5DS与EOS 5DSR正常光线下的成像质量如何?它们各自的最佳光圈在哪里?
  我们用EOS 5D MarkⅢ、EOS 5DS与EOS 5DS R三款相机,在同等拍摄条件下进行不同光圈测试拍摄。
  镜头的最佳成像光圈一般在镜头的最大光圈向后推2—3挡,测试照片是用佳能EF 100-400mm f/4.5-5.6L IS USM镜头的lOOmm焦段拍摄,那么以最大光圈向后推最佳成像光圈大致在f/8-11上下。
  结论:三款相机的相同截图对比结果显示,EOS SDS系列相机的细节再现能力远高于EOS5D MarkⅢ相机,但是我们更关心最佳成像光圈的数值。我们感觉高像素的EOS SDS系列相机的最佳光圈并没有后移。受到衍射影响,三款相机在f/22以及f/32时锐度下降明显,光圈f/22时,高像素的EOS SDS系列相机还是优于EOS 5D MarkⅢ;而在f/32时,三款相机的区别不是很大。
  低通滤镜的影响
  EOS 5DS R取消低通滤镜效果的设计会使成像更为精细,但是在拍摄有规则的物体,如织物时容易产生摩尔纹。
  为了比较两款相机在摩尔纹抑制与像质表现上的差异,我们以纺织面料作为拍摄对象,并对实际拍摄效果图放大50倍进行比较。另外,我还在金山岭长城测试了调焦距离接近无线远的风景,目的是进一步比较两款相机的解像力差异。
  结论:通过织物拍摄的局部截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EOS 5DS R拍摄的影像产生了一些摩尔纹;而EOS 5DS拍摄的画面则有效去除了摩尔纹,但锐度受到一些影响(因版面有限,图片无法呈现)。右页为EOSSDSR和EOS SDS在金山岭长城拍摄的对比图。通过截取照片局部放大对比可以看出,取消低通滤镜效果的EOS SDSR确实对提高解像力有所帮助:同时也可以看出光圈缩小后光线衍射带来的影响——两款相机在光圈缩小到f/16时锐度有所下降,f/22时锐度下降比较严重。
  佳能DPP软件的优势
  与Photoshop插件相比较,佳能DPP软件有独特的衍射与色像差优化功能。我们选择f/22小光圈拍摄的影像进行比较。
  结论:未优化的照片衍射现象与色像差明显,优化后照片细节与色像差得到良好还原与改善,特别是佳能DPP软件优化的效果更是优于Photoshop 。
其他文献
碑录
期刊
法国画家高更在19世纪末创作了一幅题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的巨幅画作。仔细观看2016年4月13日至17日由国际摄影艺术经销商协会(AIPAD)主办的纽约摄影展销会后,笔者最深刻的感触便是,这幅画作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似乎同样适用于我们当下针对摄影的诘问。本届参展的86家画廊所带来的作品,从19世纪中叶摄影术发明之初的稀世珍品,到20世纪现代摄影大师的经典力作,再到21世纪新锐摄
期刊
从《诗山河考》中古人的吟诵之地,到《碑录》里黄易的考察线路,塔可的两部正式的作品,基本都落在了一个“考”字上。因由文化地理的承载,使“考”的意义脱离了通常世俗艺术的虚幻与无病呻吟,而进入到具体的文化景观图像收集与创造中去。  黄易(1744-1802)是清乾嘉时期书画名家,善篆刻、通金石:乾嘉时期也被后来的研究者认为是自宋之后金石学的又一个高峰,搜碑访石,蔚然成风。塔可的新作《碑录》就是根据黄易的
期刊
维多利亚·桑布纳里斯生来就是个流浪者。她是希腊移民的女儿,其家庭于1950年定居于宾夕法尼亚。在她的童年记忆中,她们家常常在周日开车游览阿米什人居住的乡村,感叹工业景观与农业景观的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已经成为她的摄影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对车窗外的商业发展、企业发展和郊区发展的景色格外留意。她回忆道,她总是好奇这些建成环境如何叙述着美国着力发展的方向和美国梦,而她的父母则把追求这些东
期刊
此次“侯登科回顾展”的所有展出作品全部采用了银盐相纸手工放大,策展人李媚用“出乎意料的精美”来评价这次展览照片的制作。这些照片是由路泞和付羽两位摄影师联合完成的,他们是国内少数仍然坚持传统摄影实践的青年摄影师。路泞还是侯登科的学生,对侯登科以及他的作品有深入的了解。是尽量忠实于侯登科在30年前简陋条件下放大的朴实“原作”,还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条件还原出影调更加丰富的作品呢?这不仅是观者所关心的问
期刊
我和侯登科的交往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让我们认识的是《现代摄影》的李媚。当时我是这份杂志的撰稿人之一,侯登科则是另一个撰稿人。同时,他还是摄影家,不时有作品在杂志上发表。那个时候中国摄影界正在刮“西北风”,大声疾呼摄影的“真实”,一些原来习惯了唯美风格的人有点不以为然,所以不时会有争论,有时还很激烈。  有一天,李媚给我看一篇署名“秦言”的文章,笑着问我能否读懂。那年头,我还年轻,对理论有兴趣,也
期刊
第一次看到克莱门特·瓦拉(ClementValla)的作品是在学校组织的讲座上。当时对他说的一句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我关注的是那些本不是为了让人观看的图像”。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图像都是为了让人观看才被创造出来的,但瓦拉的这句话表明,如今有许多图像已不再是为了人的观看而产生的了,因此,他要去探索这些不是为了人观看而存在的图像的意义到底何在,以及它们对我们的观看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瓦拉的作品
期刊
松下Lumix GX8是松下Lumix微型单电中的旗舰机型,也是微4/3阵营中首款有效像素达到2000万的型号,另外,这款相机还具有松下首创的“机身+镜头”6轴双重防抖功能。  1.GX8是松下G系列的新旗舰,具有很多有趣功能,比如具备了“双重影像稳定”(Dual I.S.),这是将镜头影像稳定器和传感器偏移影像稳定器结合使用的功能。  2.取景器能够倾斜至90度直立位置,这使拍摄接近地面的影像或
期刊
公元,作为中国感光材料工业的重要代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自主建设到引进技术、从薄弱到兴盛并最后走向衰落的过程。这一过程成为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来去匆匆的公元,你为中国摄影史留下什么呢?  公元胶片的创始人林希之先生于1969年辞世,而他的同事、徒弟、同辈亲人以及公元厂的历届领导、公元的元老级见证人,有些已经去世,而健在的也大都八九十岁了。我着手调查公元史发现:公元感光材料
期刊
2015年2月7日,由天津日报社编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破茧八O年代:一座城市的的集体记忆》与读者见面。同时在天津美术馆举办的同名影展上,观展的市民更是拖家带口,络绎不绝。  是什么让一部摄影书和影展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不是光影,而是真实,是照片与自己生活经历的共鸣。  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经历了长期的精神压抑和闭塞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