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分类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zi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多利亚·桑布纳里斯生来就是个流浪者。她是希腊移民的女儿,其家庭于1950年定居于宾夕法尼亚。在她的童年记忆中,她们家常常在周日开车游览阿米什人居住的乡村,感叹工业景观与农业景观的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已经成为她的摄影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对车窗外的商业发展、企业发展和郊区发展的景色格外留意。她回忆道,她总是好奇这些建成环境如何叙述着美国着力发展的方向和美国梦,而她的父母则把追求这些东西的理念从小就灌输给她。虽然做一名成功的医生或者律师更符合她父母的这种期望,但是她更感兴趣的是美国梦的理念,而不是亲身在物质层面实现发财致富式的美国梦。所以她后来在美国连续旅行了10年,经常是一个人在路上探索和捕捉美国广袤的自然景观及其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多样性边界的影像。
  在早期于耶鲁大学完成的研究生作品中,桑布纳里斯探索的是对美国梦的文字性呈现,她拍摄了东海岸一带的企业和政府办公区。在研究生毕业一周后,她就带着所有摄影设备,和一个朋友一起一路向西旅行。这种长途的贯穿美国大地的旅行在摄影史上,也曾被沃克·埃文斯、罗伯特·弗兰克和史蒂芬·肖尔等摄影师所采用,所产生的影像对后来都极具启发意义。在这首次旅行中,桑布纳里斯尤其发现拍摄一张照片是如此困难,因为她深深地敬畏于她所探索的辽阔疆域的巨大和多样性。
  桑布纳里斯当然非常熟悉美国西部的景观,因为甲.期的伟大的摄影师和艺术家们已经在他们的作品中大景呈现了这些景观,她把这些摄影师和艺术家的这种相似的精神称之为“公路战士”。她特别着迷于19世纪的摄影师的作品,比如蒂莫西·奥沙利文和威廉·亨利·杰克逊,他们跟随美国政府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资助的地质勘查探险队一道在美国西部探索。他们的摄影作品赞颂西部的宏伟,这也经常用来吸引人们在西部投资和定居。桑布纳里斯喜欢他们使用比例和光线的方式,正如19世纪描绘哈德逊河的画家一样,他们使用同样的元素赋予自己的摄影作品以情感基调,这是一种唤起“庄严”感的能力。正如爱尔兰哲学家埃德蒙·伯克的箴言所说的,“庄严艺术”拥有一种美,这种美能够激发敬畏和焦虑。多罗西亚·兰格、沃克·埃文斯,以及1930-1940年代美国农场安全管理局的摄影师,则没有选择赞美西部,而是选择记录大萧条时期农场主的窘境。桑布纳里斯也认为这些人是同行的公路战士,还有罗伯特·亚当斯、刘易斯·巴尔兹和史蒂芬·肖尔,这些艺术家都参展了1975年的“新地形学:人类改造景观摄影”展览。这些作品在位于乔治·伊士曼故居的国际摄影中心博物馆展出,它们描绘了人类对景观的间接影响,比如郊区的发展,并且采用了看似超然的和讽刺的艺术处理方式。在“新地形学”展览中也展出了德国艺术家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夫妇以工业建筑和构造物的类型学为题材的作品。1974年,贝歇夫妇第一次到北美旅行,游览了新泽西、密歇根、宾夕法尼亚和南安大略等地。他们拍摄了一系列工业构造物,从碎煤机到木质提升井塔。贝歇夫妇住着他们的厢式货车横穿北美,他们用梯子爬到车顶,用他们的大画幅相机拍摄,有时连续等上几天,以获得拍摄他们的摄影类型学所需的无色光。贝歇夫妇严格的工作方式激发了桑布纳里斯的兴趣。贝歇夫妇栖息在货车顶拍摄的景象,后来也帮助桑布纳里斯确立了自己拍摄作品的方式。
  严格地说,维多利亚·桑布纳里斯的摄影生涯开始于对自己的美国景观的专注中。从作品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摄影意图激发对特定地形的敬畏和惊奇,并有助于对景观和我们在其中所处的位置等更宏大的问题的思考。而她的拍摄方法,也不同于以上所提及的“公路战士”们。有意思的是,桑布纳里斯寻找拍摄地的过程,始于一次谈话、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所激发出的好奇,这种好奇带她到达各种地方,这些地方是她从未看过的,而前往这些地方的路途,则比在地图上所显示的线条有丰富的多的内容,也显得更有诗意。她的每个摄影作品都停留在一个地方,但是也指引着她到下一个地方,随着桑布纳里斯探索和发展这些地方的进程,同时走向更进一步和更深度的景观。她说:“我仍然还在路上,继续体验和发现一个特定的地方所包含的神秘。”
  绝大多数时间里,维多利亚·桑布纳里斯独自一人驾车连续旅行几个月,带着她的5x7木质光场相机,这部相机使用彩色负片。当她发现一个拍摄地点时,就住下来并与当地的农场主、历史学家、矿工、教授、护林员等人交朋友。从与这些人的接触中,桑布纳里斯获得了关于当地产业、文化、历史、人类学、地质学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经年历久,这些人际关系对于扩展她的视野至关重要,这些视野成为她个人生活和职业摄影生涯发展的基石,同样地,她也会把这些视野带进她的摄影作品中。
  随后展示的捕捉瞬间的照片,囊括了桑布纳里斯作为一个摄影师和编年史式的记录者所做的本质性的和偶然性的工作内容。在踏上旅途之前,她往车上装上成箱的书、地图、参考资料和露营用具,还有摄影设备。当桑布纳里斯回来时,已经积攒了大堆的创作物,包括矿物标本、日记、旅行日志、收集的纪念品和个人礼物。
  桑布纳里斯近些年在旅程中所获得的这些瞬间,总体讲述了大画幅的照片中所捕捉的景象的一个更为整体的和幕后的故事。其实,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地方都发出呼唤,需要被发现和认识,它们暗示着一个地方所能包含的层次和深度。
其他文献
台北故宫博物院从2016年2月1日起到4月17日举办了“百年回眸—故宫禁城及文物播迁影像特展”,其间于3月25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会堂举办了专题研讨会,邀请大陆摄影史学者赴台,与台湾学者共同研讨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现状和清代宫廷影像的传播和历史影像等议题,本次研讨会是由“台湾摄影博物馆文化学会”主办。大陆方面,我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文博学家李文儒先生以及青年学者徐家宁应邀出席了研讨会。而此次台
期刊
2015年12月16日,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作品评选活动在河南省郑州市拉开帷幕。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刘宇、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东等人出席了组委会会议。日前,评选结果正式出炉,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最终入选作品数量为638幅(组)。  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重大活动之一,是连接国内外摄影界的重要平台。自198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设立,每两年举办一届
期刊
应该承认,《麦客》或远或近地超出了惯常对摄影专题的理解或期许。虽然,因为我应该想到做到却没有完全想到做到,使编者过高的期望未能实现,但,终了还是能印证一种超出摄影的定位或旨趣的编辑意图,值得欣慰。也算是对麦客们的一个交待。  书出来了,想到很多……  应该想到,摄影不仅仅是摄影的、艺术的、抑或报导的。1989年个人作品集出版后,一个“不过如此”的对创作、作品、艺术崇高感的质疑过程伴随虚荣心的冷却开
期刊
不得不“艺术纪实”,是纪实摄影“四五”初显锋芒后为摆脱“四五”背景的特殊性,向现实获取普遍资质的修炼方式,直至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它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或者以艺术名义证明一个简单事实:仅是一种观看方式。  从无名到有名的转变,它明白了“看什么”。纪实摄影是带着它强烈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责任感“胎记”或“政治冲动”接种于新时期的,但它出师有名之后却面临“师后无名”的现实情境,不得不将政治冲动中和
期刊
“摄影在诞生之初即如向往艺术那样,努力走向对社会的探索”1—艺术社会学代表人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Becker)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判定了摄影发展至今的两条相互交织、彼此推进的脉络。事实上,20世纪六70年代正是西方人文科学与艺术形态寻求突破的时期:一方面,艺术家们试图走出理想化“白立方”(White Cube)2的空间限制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思维困境。其中一部分艺术家选择另辟蹊径,在真实
期刊
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重要摄影家侯登科的短短20多年摄影生涯,正好处于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摄影实践之流的主线上。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中国摄影开始了形式和内容多元化的初步启蒙和探索后,迅即在1980年代中期转入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范围的纪实摄影运动。纵使纪实摄影的概念在当时仍然含混不清,国外资讯的匮乏让中国的摄影者缺乏实际操作的参照,但是大量的中国摄影者加入其中,他们把镜头聚焦社会现实题材,
期刊
带上相机,踏上一段旅程,是很多年轻摄影师的梦想与追求,这种长途的贯穿大地的影像创作方式,在摄影史上曾被沃克·埃文斯、罗伯特·弗兰克和史蒂芬-肖尔等大师所采用,所产生的影像对后来都极具启发意义。1960年代以来,在西方随着对风景概念的重新界定,那些代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都可以算作“广义的风景”即文化景观。近些年,随着国内对爱德华·伯汀斯基、亚历克·索斯、纳达夫·坎德等西方摄影师的介绍,景观摄影在
期刊
碑录
期刊
法国画家高更在19世纪末创作了一幅题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的巨幅画作。仔细观看2016年4月13日至17日由国际摄影艺术经销商协会(AIPAD)主办的纽约摄影展销会后,笔者最深刻的感触便是,这幅画作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似乎同样适用于我们当下针对摄影的诘问。本届参展的86家画廊所带来的作品,从19世纪中叶摄影术发明之初的稀世珍品,到20世纪现代摄影大师的经典力作,再到21世纪新锐摄
期刊
从《诗山河考》中古人的吟诵之地,到《碑录》里黄易的考察线路,塔可的两部正式的作品,基本都落在了一个“考”字上。因由文化地理的承载,使“考”的意义脱离了通常世俗艺术的虚幻与无病呻吟,而进入到具体的文化景观图像收集与创造中去。  黄易(1744-1802)是清乾嘉时期书画名家,善篆刻、通金石:乾嘉时期也被后来的研究者认为是自宋之后金石学的又一个高峰,搜碑访石,蔚然成风。塔可的新作《碑录》就是根据黄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