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兴衰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x1981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作为中国感光材料工业的重要代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自主建设到引进技术、从薄弱到兴盛并最后走向衰落的过程。这一过程成为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来去匆匆的公元,你为中国摄影史留下什么呢?
  公元胶片的创始人林希之先生于1969年辞世,而他的同事、徒弟、同辈亲人以及公元厂的历届领导、公元的元老级见证人,有些已经去世,而健在的也大都八九十岁了。我着手调查公元史发现:公元感光材料厂并没有保存完整的文字和音像历史资料,原来的信件等纸质文件早已消失。因此,我只好以采访当事人的口述历史方式出版了《对话公元》一书。在三年多时间里,我走访了45位老公元人,力图真实展示公元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走向没落的整个历史进程。


  一“元”初始
  林希之,这位公元厂的创始人,曾被誉为“中国感光工业之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林希之,原名林应熙,1921年出生于汕头市一个六世同堂的富商家庭,祖父曾代理英商太古公司的船务,在汕头创办“太古南记行”。他的父亲一共娶了四房太太,母亲为二房。林希之七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林希之没上过正规小学,1934年秋,他来到汕头市私立英华补习学校念书,其间各种科目成绩优异。芦沟桥事变打破了他静默的学生生活,不久他随家避乱香江,并考进赤柱一所贵族学校—圣士提反书院,相当于现在的高一。林希之学习成绩在班中名列第一,而且荣获过四年级特设的中文科金牌奖。在大学预科那年,他被委任为学长,他的好学精神与道德品质受到学校的好评。
  1941年秋,林希之以优异成绩考进香港大学。不料才读了一学期,日本进犯香江,学校被迫停办,林希之只好随家人回到汕头。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林希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专攻化学。其间,林希之曾经听到过一位外籍教师哀叹中国工业落后的现状,此事一直刺痛着他的心。他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在感光材料方面为中国争一口气。


  1948年末,林希之只差半年便可获得学位,无奈时局变化,外籍教授纷纷回国,林希之也就此肄业归乡。
  1949年前后,林希之的不少亲戚都离开了大陆,而他却选择了留下。回到汕头的林希之,专心研究并进行感光材料实验。当时面临资料、设备,尤其是资金的匮乏。由于实验室没有任何研发经费,林希之不得不制作一些西药卖给药房,换取科研经费。没有高级照相精胶,他就用食用鱼胶代替。没有设备仪器,就自己动手做:瓷杯便是乳剂桶,酒精灯便是加热器,将凳子翻过来安上饼干盒做成的冷却轮和几根木棍子便成了涂布机,油渣桶里放上石灰算作干燥箱。此外还制出了测定标准用的感光计、密度计等等。经过了长达两年的探索,林希之积累了成百上千个数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949年,在这间简陋的实验室里,年仅28岁的林希之终于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张原始氯素纸。
  1952年10月,公元实验室终于制成了一张性能接近进口相纸的感光印相纸,新中国第一张照相纸诞生了。半年后的4月1日,我国第一家感光材料企业—汕头公元摄影化学厂建立,林希之任副厂长、总工程师。最初,这个厂只有15个人。(资料源于《相纸之父》吴晓波)后来,他们把汕头市永安街的一段共53间民房全部买下来,在里面曲曲弯弯地安装了1.1米宽的相纸涂布机以及60米长的挂杆式干燥道。他还安装了钡地纸涂布机、超级压光机、压花机等设备,年产照相纸35万盒。1959年,轻工业部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感光材料专业会议,宣告我国照相感光材料工业的形成,生产列入国家计划。
  林希之有严重肺结核病,但一直忘我工作。繁重的科研和经营工作更是让他的健康每况愈下,近乎伤残。1961和1962年,林希之先后做了两次手术,肺部切除三分之二。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以及海外关系等原因,林希之在“文革”期间受到了迫害,无论身体还是事业都走向低谷。1969年10月,壮志未酬的林希之在自家老宅楼梯下一个没有阳光的小黑屋里辞世。


  林希之一生与感光材料结缘,就连给四个孩子起名字,也都跟感光材料有关。1949年,林希之试制出中国第一张原始性氯素印相纸,同年出生的长女取名“传箐”,“菁”是相纸合成的一种染料;1952年,林希之制出中国第一张性能接近进口相纸的感光印相纸,当年出生的长子取名“传真”,意指梦想成真;1956年,黑白菲林诞生,三女得名“传菲”;1958年,公元感光厂厂房基建项目动工,小儿子则名“传建”。
  公元身份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外感光材料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竞争骤然激烈。为了提高我国的感光材料制造水平,国家先后斥巨资为多家生产厂家引进不同的感光材料生产线以及关键设备。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通过技术引进等措施先后建立起七家感光企业:厦门的福达、汕头的公元、无锡阿尔梅、上海感光、天津感光、辽源胶片以及乐凯胶片。但是到了80年代后期,福达和公元等中国感光企业几乎陷入全面亏损状态。1994年,中国政府又推行“柯达与中国感光全行业合资合作计划”, 公元以及其他五大感光产品(乐凯除外)都与柯达进行了合作生产。
  后来,数码影像技术迅速成长,传统感光材料市场逐渐衰落,民用胶片市场也大幅萎缩,现有医用X光胶片和印刷PS胶片市场也再度缩小,中国感光材料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而柯达在中国感光材料市场的投入也是前途渺茫。
  随着公元身份由公元变为柯达再变为乐凯以及由黑白转变为彩色,公元人的身份也在不断转变,而汕头乐凯胶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永秋正是一个经历黑白与彩色“两道”的公元人。据他介绍:公元与柯达的合作是1998年3月至2001年,共约3年。2001年至2005年5月,柯达收购公元20%的股份后独资在汕头厂运营。柯达和乐凯合作过渡期是 2003年至2005年,接近两年时间。   陈永秋说,与柯达合作,对公元来说是有益的。首先卖出80%的股份,3年后剩下的20%股份也卖了,得到的钱可偿还债务与支持重组企业的运转。2003年10月乐凯与柯达合作,总部在保定市。汕头工厂是乐凯的子公司,汕头乐凯公司2004年3月挂牌运营,至今已有9年多,当年从公元厂招聘来的员工在成为柯达员工后又转身为乐凯员工。
  但是,即使曾是林希之心目中的偶像的柯达,也同样难以抵御数码技术的颠覆性进攻,2012年1月19日,柯达向纽约州南部地方法院提交破产保护文件,正式申请破产,标志着胶片时代的结束。2012年9月4日,乐凯也宣布停止彩色胶卷的生产,而此前乐凯已经进行了产业转型,转投光学薄膜等新材料,一代中国民族胶卷品牌就此划上了句号。


  附录:公元简史
  创办期
  1949年6月2日,我国感光材料工业先驱者林希之先生,在位于福建省汕头市德兴路86号简陋的化学实验室里研制出中国第一张原始性氯素相纸。
  1952年10月,我国第一张符合使用要求的黑白相纸诞生了。林希之与伙伴们给实验室和相纸起了个别致的名称—公元,寓意是开创我国感光工业新纪元。
  1953年4月,中国第一家感光材料生产厂“汕头公元摄影化学厂”成立,并以公元为产品商标。当时全厂职工只有15人,仅有一台土法上马的13英寸木制小型涂布机。最初采用的是最古老的石灰干燥生产方法,产品只有单一的黑白印相纸,年创产值6.2万元。
  1958年,公元黑白胶卷(胶片)投产。
  鼎盛期
  至上世纪80年代,公元的主要产品已发展至黑白相纸、人相胶片、胶卷、X光胶片和印刷制版胶片等五大类42个品种,相纸产量居全国首位。除内销外,公元产品还出口亚、非、拉、欧等2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感光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
  公元人先后自行研制成功65项新产品,填补了国家 17项空白,为中国感光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国家民族感光材料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衰退期
  1986年,由国家投入10多亿元巨资,公元引进日本富士胶片公司彩色感光材料生产线,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彩色线投产不到一年就陷入停产、半停产困境。
  上世纪90年代,公元厂负债达48亿元人民币。
  1994年,国务院做出决策,包括公元在内的我国部分感光材料生产企业与美国柯达公司进行合资合作谈判。谈判结果是,公元以1.8亿美元的价格将彩色生产线转让给柯达。
  1999年,汕头公元感光材料工业总公司和部分公元职工集资参股成立一个全新的股份制企业—汕头市公元有限公司。
  2005年8月,汕头市公元有限公司因为连年亏损宣布停产。 至此,以化学感光材料为生命的传统胶片产品的公元,渐渐从人们的视线淡去。

其他文献
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重要摄影家侯登科的短短20多年摄影生涯,正好处于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摄影实践之流的主线上。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中国摄影开始了形式和内容多元化的初步启蒙和探索后,迅即在1980年代中期转入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范围的纪实摄影运动。纵使纪实摄影的概念在当时仍然含混不清,国外资讯的匮乏让中国的摄影者缺乏实际操作的参照,但是大量的中国摄影者加入其中,他们把镜头聚焦社会现实题材,
期刊
带上相机,踏上一段旅程,是很多年轻摄影师的梦想与追求,这种长途的贯穿大地的影像创作方式,在摄影史上曾被沃克·埃文斯、罗伯特·弗兰克和史蒂芬-肖尔等大师所采用,所产生的影像对后来都极具启发意义。1960年代以来,在西方随着对风景概念的重新界定,那些代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都可以算作“广义的风景”即文化景观。近些年,随着国内对爱德华·伯汀斯基、亚历克·索斯、纳达夫·坎德等西方摄影师的介绍,景观摄影在
期刊
碑录
期刊
法国画家高更在19世纪末创作了一幅题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的巨幅画作。仔细观看2016年4月13日至17日由国际摄影艺术经销商协会(AIPAD)主办的纽约摄影展销会后,笔者最深刻的感触便是,这幅画作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似乎同样适用于我们当下针对摄影的诘问。本届参展的86家画廊所带来的作品,从19世纪中叶摄影术发明之初的稀世珍品,到20世纪现代摄影大师的经典力作,再到21世纪新锐摄
期刊
从《诗山河考》中古人的吟诵之地,到《碑录》里黄易的考察线路,塔可的两部正式的作品,基本都落在了一个“考”字上。因由文化地理的承载,使“考”的意义脱离了通常世俗艺术的虚幻与无病呻吟,而进入到具体的文化景观图像收集与创造中去。  黄易(1744-1802)是清乾嘉时期书画名家,善篆刻、通金石:乾嘉时期也被后来的研究者认为是自宋之后金石学的又一个高峰,搜碑访石,蔚然成风。塔可的新作《碑录》就是根据黄易的
期刊
维多利亚·桑布纳里斯生来就是个流浪者。她是希腊移民的女儿,其家庭于1950年定居于宾夕法尼亚。在她的童年记忆中,她们家常常在周日开车游览阿米什人居住的乡村,感叹工业景观与农业景观的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已经成为她的摄影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对车窗外的商业发展、企业发展和郊区发展的景色格外留意。她回忆道,她总是好奇这些建成环境如何叙述着美国着力发展的方向和美国梦,而她的父母则把追求这些东
期刊
此次“侯登科回顾展”的所有展出作品全部采用了银盐相纸手工放大,策展人李媚用“出乎意料的精美”来评价这次展览照片的制作。这些照片是由路泞和付羽两位摄影师联合完成的,他们是国内少数仍然坚持传统摄影实践的青年摄影师。路泞还是侯登科的学生,对侯登科以及他的作品有深入的了解。是尽量忠实于侯登科在30年前简陋条件下放大的朴实“原作”,还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条件还原出影调更加丰富的作品呢?这不仅是观者所关心的问
期刊
我和侯登科的交往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让我们认识的是《现代摄影》的李媚。当时我是这份杂志的撰稿人之一,侯登科则是另一个撰稿人。同时,他还是摄影家,不时有作品在杂志上发表。那个时候中国摄影界正在刮“西北风”,大声疾呼摄影的“真实”,一些原来习惯了唯美风格的人有点不以为然,所以不时会有争论,有时还很激烈。  有一天,李媚给我看一篇署名“秦言”的文章,笑着问我能否读懂。那年头,我还年轻,对理论有兴趣,也
期刊
第一次看到克莱门特·瓦拉(ClementValla)的作品是在学校组织的讲座上。当时对他说的一句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我关注的是那些本不是为了让人观看的图像”。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图像都是为了让人观看才被创造出来的,但瓦拉的这句话表明,如今有许多图像已不再是为了人的观看而产生的了,因此,他要去探索这些不是为了人观看而存在的图像的意义到底何在,以及它们对我们的观看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瓦拉的作品
期刊
松下Lumix GX8是松下Lumix微型单电中的旗舰机型,也是微4/3阵营中首款有效像素达到2000万的型号,另外,这款相机还具有松下首创的“机身+镜头”6轴双重防抖功能。  1.GX8是松下G系列的新旗舰,具有很多有趣功能,比如具备了“双重影像稳定”(Dual I.S.),这是将镜头影像稳定器和传感器偏移影像稳定器结合使用的功能。  2.取景器能够倾斜至90度直立位置,这使拍摄接近地面的影像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