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的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s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人们工作生活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承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叶圣陶老先生曾撰文疾呼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严重,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低微,期望这种现象能迅速加以改变。遗憾的是自叶老先生发出呼声至今已过多年,语文教学并未走出泥潭。
  那么,当今的语文教学要怎样才能走出泥潭,才能迎来语文学科的春天呢?这是放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今的语文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仅仅把目光盯在“考分”上,这样就导致在教学中因循守旧,固守传统,教学过于模式化,缺乏自身的语文教学特色,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没能形成。正式缺少这样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才直接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停滞不前。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科学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开展精彩纷呈的语文活动,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个人才华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教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必须要有独立自主的个性色彩与创新意识。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因而在课堂教学时就需要教师还要具有敢于开拓的创新意识,要以我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从,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
  其次,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集中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上。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必须通过自己的创新,体现出对教材的个性化的把握。这种“把握”应该与众不同,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目前,许多教师只重教学结论的传输,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把教学参考书奉为真理,教学过程纯粹简化为让学生背诵参考书现成结论的过程。教师上课的目标固定为把参考书的问题结论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采用各种“合法”或“非法”手段逼着学生把某些现成的结论记住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成了教的奴隶,学生成了学的奴隶,师生都在“读死书,死读书”。事实证明这已经成了滞约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障碍。消除这种测试弊端的唯一选择在于教师要立于善于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课堂上通过自己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师生相互促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学习个性在课堂中各自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三,我们在教学中要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状况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本身就是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成熟表现。纵观某些名家们创造出的颇具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他们也不是每节课都抱定这种方法不变的。我们大可不必把名家的某种方法奉为神祗搬到自己课堂上来,最终迷失个人发展方向。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应是教学个性化风格形成的必由之路。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递与接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创造意识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扶植,学生才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用整齐划一的僵化的教学方式扼杀学生创造的积极性,而应发挥个人才智,苦练内功,博采众家之长,开拓创新,走个性化的教学道路,从此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品质的形成。
  总之,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要走出泥潭,要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我们就必须要有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将语文学科的魅力通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展现出来,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科学而具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开展精彩纷呈的语文活动,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个人才华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早在西汉宣帝时戴圣编撰的《礼记》中就提到“选贤举能,讲信修睦”,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做到选贤举能的呢?  汉之前由贤士为门客或游说,被人主赏识而得以施展才华。传说中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以直的鱼钩,钓愿者之鱼。姜太公吕尚用这种愚蠢的钓鱼方法,起到了一传十十传百的广告效应。适有文王梦熊遍寻天下贤士,闻听此事,礼贤下士,君臣相见恨晚。后来演绎出一段传奇的封神演义。苏秦张仪之辈皆以言获君主赏识而千古之名。
期刊
人格即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综合,也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素质则是指人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人格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真、善、美的判断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性格,使学生的行为表现能体现为一定文化水准上的道德修养。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要胜任它,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和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为阅读教学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跨学科”阅读,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深化阅读体验,从而切实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兴
期刊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  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是以儿时的眼光回忆阿长,又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在审视中蕴含了作者儿时的厌烦、感激,写作时的同情、赞美的复杂情感。  一、儿时的厌烦与感激。  从儿童眼光出发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接着写“我”烦阿长的
期刊
任教二十多年来,我不仅与多个班级共同进步成长,还教授过多个学科,丰富了科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同时也经历过不同特点,不等成绩的学生,有过烦恼,也有过快乐,真可谓苦乐共融。  2011年9月,我接了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可是拿过教材后,前后翻阅了两遍,心想品德课有什么难的,把课本上的内容背熟就行了。可是当我上第一节《小麦的来历》时,导课以及前后环节的词语衔接就觉得那么生硬,像偷了别人的东
期刊
成语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工整的形式,它概括了人们的认识过程与结果,活跃了词汇组成,充实了文化宝库。在语言表述中如果使用得当,可使言简意赅,增强修辞效果。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不少成语沉淀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本文试谈成语中的一些物理知识。  我国古代对光学的研究很早,这也反映在涉及光学内容的成语较多,体现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规律。如“影形不离”、“立竿见影”、“一孔之见”、“井底之蛙”、
期刊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语言优美、简洁、典雅,能代表时代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然而却有许多学生认为“之、乎、者、也”既难读又难懂,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笔者曾因此在学生中做了调查,有80%的学生如此。近几年来中高考文言文所占的比分较大,失分严重,针对这一现象,
期刊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驭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凌波仙》吊词);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郭沫若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他们都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
期刊
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对上课铃声充耳不闻依旧嬉戏打闹,当教师收上学生的作业本发现的是他们清一色纯粹复制粘贴的作业,当教师上课的时候找不到学生跟自己互动他们的头都低耸耷拉着,这一切都是让教师觉得心痛的地方,教师会感觉自己不被尊重,做教师没有丝毫幸福感可言。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被尊重是一个基本点。学生对教师的敬畏要保持在七比三的合理比例,即七分敬重三分畏惧:七分敬重是因为教师育人于真,他们需要被尊敬礼重;
期刊
纵观近年的中考试题,选择题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不容忽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如果学生“粗心”,下笔就可能错,如果老师花点时间做些指导,学生在考场上能更沉着,更自信,那这些分便如囊中之物唾手可得.  那么,怎样进行知识复习和方法指导呢?  一、夯实基础,练强内功。  对初中应掌握的字词读音、字形、词义,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等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先阅读记忆,再仔细排查,勾画出自己易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