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美人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87z654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驭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凌波仙》吊词);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郭沫若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他们都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在境界风格的本质特征上将诗、曲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了“写景则在人耳目,写情则沁人心脾,叙事则如其口出”。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整个剧的高潮,其中的语言也尤为突出地表现了王实甫的这种“既典雅秀丽、含蓄悠长,又质朴自然、活泼晓畅的雅俗共赏”的语言美。
  一、善于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出以新意,拓宽意境,给人以新鲜之感。
  如北宋范仲淹的《苏暮遮》词“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将“叶”字换成“花”字。“黄花”即菊花,秋景的重要代表之一,很容易就使人联想到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伤感的气氛不经意间就在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动态意境中显露出来了;不仅如此,还增加了一对恋人离别之情,化物境为情境,物境同心境融二为一。
  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化用唐人诗句“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与《董西厢》中的诗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又如“此很谁知”来源于秦观《画堂春》:“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阁泪汪汪不敢垂”来自宋代无名氏《鹧鸪天》:“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意似痴心如醉”化用《乐府新声》无名氏《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心似烧,意似痴,情如醉”;而“未饮心先醉”则来源于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杏园下饮有怀见寄》:“未饮心先醉,临风思倍多”和柳永《诉衷情近》:“黯然情绪,未饮心先醉”;“一春鱼雁无消息”则来自宋代无名氏《鹧鸪天》:“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王实甫把前代文人的佳句同白描、口语、白话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整折戏获得了巧夺天工的意境美,没有丝毫因大量引经据典而带来的拖沓和庸俗,反而使得前人的名句在诗剧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二、在这折戏中,夸张、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离别的折磨,竟使莺莺消瘦得这么快!虽属极度夸张,但人物的心态却展露无遗。“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则是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来写莺莺泪水之多、愁苦之重。这些都是极夸张的句子,但因为它们都能充分的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怨恨,因而显得真实动人。
  对比描写则更多,如“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迟”与“疾”的对比;“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昨夜成亲,今日别离”;“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车儿投东,马儿向西”;“来时甚急,去后何迟”等,这都是生动的对比之句,情状如绘地刻画出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真实反映出一对恋人被活活拆散的愁郁心理。又如“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帐里,昨日个绣衾香暖留春处,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构成鲜明的对比,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孤寂难耐的离愁别恨。
  三、语言的情景交融
  《长亭送别》整折戏从头到尾处处点染的西风黄叶、淡烟衰草、夕阳古道、
  衰柳长堤等种种凄清的物象,使整个环境和背景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与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为一体,增强了戏剧语言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长亭送别》这折戏中,王实甫一面采入前人的诗词成语,自然贴切、浑化无迹;一面又吸收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生动活泼、晓畅流转。这就使得这折戏的语言亦雅亦俗,俗中见雅,华美典丽与通俗生动达到高度的统一。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学语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其特点是容量大,覆盖面广,文体杂,样式多元化。比如,有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等。对内江市历年来的中考语文进行分析,考题总分160分,基础积累20分,作文50分,古诗文阅读20分,语言运用10分,现代文阅读60分。由此可见,现代文阅读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可以说是居于作文之上。而在现代文阅读中,对初中学生而言,更偏重于记叙文的考查,要想在中
期刊
【投影呈现一】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限于篇幅,这里以简略形式呈现,下同)   【问题设置】   1.“颓废”一般指“
期刊
一、利用导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我先问:“同学们,今天3月12号,正好是植树节,大家想不想植树?”  学生异口同声:“想!”  我说:“作家傅雷说‘一个人如果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学生顿时热情高涨,表示课堂上一定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二、品读片段,小组合作探讨病因及处方。  要求每个成员不但要发言,而且有新意,有见地,努力
期刊
早在西汉宣帝时戴圣编撰的《礼记》中就提到“选贤举能,讲信修睦”,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做到选贤举能的呢?  汉之前由贤士为门客或游说,被人主赏识而得以施展才华。传说中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以直的鱼钩,钓愿者之鱼。姜太公吕尚用这种愚蠢的钓鱼方法,起到了一传十十传百的广告效应。适有文王梦熊遍寻天下贤士,闻听此事,礼贤下士,君臣相见恨晚。后来演绎出一段传奇的封神演义。苏秦张仪之辈皆以言获君主赏识而千古之名。
期刊
人格即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综合,也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素质则是指人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人格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真、善、美的判断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性格,使学生的行为表现能体现为一定文化水准上的道德修养。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要胜任它,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和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为阅读教学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跨学科”阅读,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深化阅读体验,从而切实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兴
期刊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  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是以儿时的眼光回忆阿长,又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在审视中蕴含了作者儿时的厌烦、感激,写作时的同情、赞美的复杂情感。  一、儿时的厌烦与感激。  从儿童眼光出发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接着写“我”烦阿长的
期刊
任教二十多年来,我不仅与多个班级共同进步成长,还教授过多个学科,丰富了科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同时也经历过不同特点,不等成绩的学生,有过烦恼,也有过快乐,真可谓苦乐共融。  2011年9月,我接了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可是拿过教材后,前后翻阅了两遍,心想品德课有什么难的,把课本上的内容背熟就行了。可是当我上第一节《小麦的来历》时,导课以及前后环节的词语衔接就觉得那么生硬,像偷了别人的东
期刊
成语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工整的形式,它概括了人们的认识过程与结果,活跃了词汇组成,充实了文化宝库。在语言表述中如果使用得当,可使言简意赅,增强修辞效果。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不少成语沉淀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本文试谈成语中的一些物理知识。  我国古代对光学的研究很早,这也反映在涉及光学内容的成语较多,体现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规律。如“影形不离”、“立竿见影”、“一孔之见”、“井底之蛙”、
期刊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语言优美、简洁、典雅,能代表时代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然而却有许多学生认为“之、乎、者、也”既难读又难懂,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笔者曾因此在学生中做了调查,有80%的学生如此。近几年来中高考文言文所占的比分较大,失分严重,针对这一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