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后方知曲直有度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n1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教二十多年来,我不仅与多个班级共同进步成长,还教授过多个学科,丰富了科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同时也经历过不同特点,不等成绩的学生,有过烦恼,也有过快乐,真可谓苦乐共融。
  2011年9月,我接了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可是拿过教材后,前后翻阅了两遍,心想品德课有什么难的,把课本上的内容背熟就行了。可是当我上第一节《小麦的来历》时,导课以及前后环节的词语衔接就觉得那么生硬,像偷了别人的东西时那么别扭,不自然,幸好学生还是蛮自觉地停下来,包括点评学生时也就一带而过,根本不是针对他们回答的问题。课后我就想这些年让一节品德课给难住吗?于是我又翻开了课本,并对着教参把有关小麦的知识一一梳理,从小麦的选种至收获,以及各个环节都能自然过渡,再到别的班去上时,感觉上一节品德课确实不错,也从中学到了不少农业知识。到了第二年我能把整册课本串成一条线,且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自由的伸缩知识面,粗细有度的突破重难点。必要时还能加上小插曲——历史故事、传说、歌曲、表演等,把这条暗淡的线条慢慢变得亮丽多彩,不再是一条普通的线条,而是建立了师生情感的快乐知识站。
  2013年3月,我在教授五年级《我看到了母亲河》时,我把有关黄河的所有资料都记在了脑海,学生也通过考察黄河水文状况,还上网查阅了黄河流域省、区风景,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等资料。课前我也做了本课所涉及的知识课件,并指导学生对已有资料做了取舍整理。可是再到课堂上,我又发现了新问题,学生只是在读资料,背有关的知识点,还上台做导游解说了黄河上美丽的风景。为了让黄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还播放了黄河发展历程的视频,再次展现了黄河的气魄。最后以诗歌的形式歌颂了母亲河——黄河。自以为设计合理,环节紧凑,内容丰富,活动方式多样,并且全体同学参与的一节成功课。但是课后大家点评时我才意识到:虽然以学生为主体,气氛活跃,但学生的表现不够放松自然,黄河的知识颇多,不够精炼,学生放开了,但收的力度不到位,有些松散的现象,功底不到,还需要我改正不足。
  2013年9月,我又接任了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11月区局视导时我执教了《说说我们的学校》这一课。课前我带领学生浏览了整个校园,并把办公楼和实验楼分小组进行采访和记录,学生对教学楼自行观察和体验,是学生对本校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详细的了解,课堂上通过对学校设施的简介体现了我校设施完整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再通过展示学生参加过的课外活动又体现了我校的教育方向“素质教育”。最后以校歌、四篇美文歌颂了我们滨城区第五中学是环境优雅的校园,又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更是全体师生心中的家园。听课老师也认为由学生自主观察了解上升到情感。我也在教学上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自己。
  2014年3月,当我听过区级优质评选的课例时,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又一次找到了不足:
  (一)是根据教材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需要掌握的知识。引导他们自觉观察探索,将资料整合,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是教学设计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他们多种多样的鼓励性语言评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构建了“绿色课堂”。
  (三)是关注所谓的“差生”。有些学生可能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够认真,但并非他一无是处,给予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以小组、个人或全体的形式展现风采,引导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之体验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快乐与重要。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那时打造“生命课堂”,他们将懂得人生不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是着眼于全世界的和平与幸福。
其他文献
上语文课时,教师总喜欢让学生读课文后讨论课文的有关问题。在教学《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时,让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请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十多分钟后,要求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体会。有的说:人类的产生,让女娲高兴万分,有了做母亲的美好感受;有的说:人类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有了人就有了生活;有的说:有了人就产生了人间温暖,世
期刊
对于一名班主任来说,后进生问题始终是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班集体工作中不但要抓好优等生,还必须解决好后进生的转化。这有利于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能减少学生辍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也是教育的根本要求。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呢?   一、后进生转化的前提条件:找准根因   医生给病人看病首先要找到病因,然后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后进生的转化也是一样的原理,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明确提出,要“培养语文的情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看来语感不仅是语文素养中的一种重要素养,也与阅读息息相关。   良好的语感应做到:丰富、深刻,敏锐、细腻。丰富、深刻,就是听得真,说得好,懂得深,写得美;敏锐、细腻,就是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
期刊
近年来,中学语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其特点是容量大,覆盖面广,文体杂,样式多元化。比如,有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等。对内江市历年来的中考语文进行分析,考题总分160分,基础积累20分,作文50分,古诗文阅读20分,语言运用10分,现代文阅读60分。由此可见,现代文阅读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可以说是居于作文之上。而在现代文阅读中,对初中学生而言,更偏重于记叙文的考查,要想在中
期刊
【投影呈现一】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限于篇幅,这里以简略形式呈现,下同)   【问题设置】   1.“颓废”一般指“
期刊
一、利用导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我先问:“同学们,今天3月12号,正好是植树节,大家想不想植树?”  学生异口同声:“想!”  我说:“作家傅雷说‘一个人如果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学生顿时热情高涨,表示课堂上一定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二、品读片段,小组合作探讨病因及处方。  要求每个成员不但要发言,而且有新意,有见地,努力
期刊
早在西汉宣帝时戴圣编撰的《礼记》中就提到“选贤举能,讲信修睦”,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做到选贤举能的呢?  汉之前由贤士为门客或游说,被人主赏识而得以施展才华。传说中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以直的鱼钩,钓愿者之鱼。姜太公吕尚用这种愚蠢的钓鱼方法,起到了一传十十传百的广告效应。适有文王梦熊遍寻天下贤士,闻听此事,礼贤下士,君臣相见恨晚。后来演绎出一段传奇的封神演义。苏秦张仪之辈皆以言获君主赏识而千古之名。
期刊
人格即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综合,也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素质则是指人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人格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真、善、美的判断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性格,使学生的行为表现能体现为一定文化水准上的道德修养。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要胜任它,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和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为阅读教学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跨学科”阅读,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深化阅读体验,从而切实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兴
期刊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  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是以儿时的眼光回忆阿长,又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在审视中蕴含了作者儿时的厌烦、感激,写作时的同情、赞美的复杂情感。  一、儿时的厌烦与感激。  从儿童眼光出发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接着写“我”烦阿长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