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尽职守 呕心沥血 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ong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篇自强不息海师人
  
  郭力华,女,汉族,祖籍吉林省吉林市,博士学历,1963年5月14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长大。1984年,郭力华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并志愿到青海高原工作,她因主动申请支边的事迹而被选入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组织的“志在四方艰苦创业”全国优秀大学毕业生报告团并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在青海师范大学工作期间,郭力华在教书育人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曾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边陲儿女”光荣称号。青海师范大学工作八年后,她于1992年到海南师范大学工作,曾任生物系党总书记、硕士生导师、海南省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中国生态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海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省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等。
  郭力华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高师战线上23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工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她修身律己,1994年获得海南师范学院十佳优秀教师,1998年被评为师德标兵,2006年荣获海南师范学院为人师表奖;她38岁考取博士研究生并顺利按期毕业取得学位,为中年女教师树立了自信自强的榜样;她钻研教学,营造出和谐、民主、平等的大学课堂氛围,多次被评为学院最受毕业生欢迎的任课教师,荣获海南省首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十佳、学院青年教学奖;她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培养优秀的中学生物学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收效显著;她主持多项教师培训工作,成绩优异,2003年被评为海南省级中学骨干教师培训优秀指导教师;她致力于科学和科普事业,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多部专著和教材,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她义务为全省中小学作科普报告,受到4000余名师生的热烈欢迎;她任生物系主要领导12年,积极引进、扶持和培养人才,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甘当人梯,形成了优化的学术队伍结构,使生物系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先进单位,其本人被评为省教育系统以及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近十次;她积极完成本职工作,多次年度考核为优秀;她关心学生成长,身患重病不忘捐资助学,深受历届学生的爱戴。
  2007年4月1日,她的先进事迹被《光明日报》等媒体关注并报道后,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4月1日,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受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委托,代表海南省委、省政府到医院看望她;4月2日,海南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作出决定,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向郭力华老师学习;4月3日,海南省妇联主席王琼珠代表省妇联到医院看望郭力华老师,并授予她全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4月10日,省政府作出决定,授予郭力华“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并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郭力华同志学习,学习她处处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学习她甘于寂寞、严谨治学,为追求学术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她珍爱生活、自强不息,为克服困难坚韧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为海南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海南省委经研究决定,授予郭力华“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4月28日,人事部、教育部作出决定,授予郭力华“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同时号召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郭力华为榜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扎实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而努力奋斗;5月30日,姜斯宪副省长前往医院向郭力华颁发全国模范教师荣誉证书;同年9月,她又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奖提名。海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部门也先后发出向她学习的决定,并先后授予她全省模范教师、全省“三八红旗手”、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温家宝总理专门委托教育部派专人专程从北京赶赴海南转达他对郭力华老师的问候,国务委员陈至立也委托海南省副省长林方略转达他对郭力华老师的慰问。在郭力华老师住院治疗期间,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省长罗保铭等省领导也先后到医院看望她。郭力华老师的同学、同事、学生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也自发从全国、全省各地赶到医院看望她,郭力华的母校东北师范大学以及她曾经支教过的青海师范大学也组织慰问团赶到海南慰问她。
  2007年8月7日,郭力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4岁。
其他文献
一、问题    2008年高考物理卷(广东卷)中非选择部分第13题的第(1)小题是这样的:如图1所示,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吊在橡皮筋的下端,使玻璃板水平地接触水面,如果你想使玻璃离开水面,必须用比玻璃板重力 的拉力向上拉橡皮筋。原因是水分子和玻璃的分子间存在 作用。      二、标准答案与专家的解释    2008年7月2日,在惠州市实验中学,我参加了由华南师范大学黄照欣教授主讲的08高考物理分析
摘要: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同时面临的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教师须从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的多方面成长,运用教育的智慧和机智,处理好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关系,采取各种方式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预设;动态资源;教学反思    教例:苏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三课《小池塘》第二自然段  师:刚刚有小朋友告诉我,说小池塘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那谁来说说看,通过这只大眼睛看到了
摘要:如何在高职院校更好地从事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广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热切关注和积极探讨的问题。Teacher教学法有着两层含义: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②Teacher教学法是由小组(team)、鼓励(encouragement)、目标(aim)、检查(check)、勤奋努力(hard working)、每个(every)和要求(request)七个因素组成的教学法。  关键词:Tea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扮演何种角色进行合理操作,这个问题目前仍没得以真正的解决。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切身体会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零零碎碎地问”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教师应设法将学生“托”起来,推向课堂大舞台,让他们真正成为主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做好教学活动中的“加减法”。  一、减少教师活动量  为了更好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
新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理念,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以挖掘。在该理念下,教学要为学生服务,教学效率不仅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和学好当堂的近期学习效果上,还体现在学生获得发展的远期学习效果上。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教学打算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发展。让“读、注、悟”走进语文课堂,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品味语文独特的语言魅力,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应
课改,教育战线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教育工作者不变的追求。它是黑夜里一盏不灭的明灯,引领着老师们向教育的制高点前行;它是征途中一个闪光的路标,永远闪耀着触不可及的神秘之光。走近课改,就踏上了新的征途;走进课改,就开始了教育生涯的一场蜕变!课改十余年,我想用四句诗来谈谈我的感受。  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底蕴  课改是一场革命,我们一线教师便是这场革命的主力军,如何将课改推向高潮,走向胜利?这需要我们教育
摘 要:我国音乐文化教育事业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十分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听辨声音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音乐素质。  关键词:发声方法;听辨能力;文化素质;心理;声带  近几年来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音乐院校。有许多学生觉得文化差,考不上大学,转为艺术生,但是什么都不会,因为学器乐来不及,学习声乐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多。如
摘要:蒙娜·贝克尔在她的新书《翻译与冲突》中引用叙事理论对翻译与冲突的关系作了新的诠释。本文从叙事理论和当代全球化语境的角度分析了作者的政治立场、研究方法与写作目的,指出了蒙娜·贝克尔与她的新作给翻译研究与翻译工作者带来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叙事理论,全球化语境,翻译与冲突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翻译界出现了一批出色的女性翻译理论家,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蒙娜·贝克尔就是其中之一。蒙
《桃树下的小白兔》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童话,讲述了一个在美丽春天发生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同伴间纯真的友情。童话中描写的情境尤其让孩子们心驰神往。整篇故事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弥漫着爱的温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作为大班语言教材,老师们往往对第一课时的设计驾轻就熟,如能在第二课时设计时挖掘教材的合理内核,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也不失为一种可贵的尝试,为经典故事新教法提供可资借鉴的操作路径。     一、“剪”
中国教育提倡教育改革,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进行系列性变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是自教育改革提出以来,传统应试(中考、高考为主)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与素质教育之间出现的矛盾,致使教育改革之主题——素质教育迟迟不前,应试教育戴着个“改革”的帽子继续前进。应试的“高分”和育才的“个性发展”两种目标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大矛盾。而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