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史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高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feng7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发源地。数学史记录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蕴含了数学概念内容、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将数学史融入概念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把握学情,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史;高中;概念教学
  一、问题提出
  (一)一道练习题引发的思考
  【2016—2017学年浙江省金华十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在CDD1C1所在平面上,满足∠PBD1=∠A1BD1,则动点P的轨迹是(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本题正确答案是D,在一次高三周测中,班级30名学生,答对该题的仅有10人。本题考查的是用平面截圆锥的截口曲线问题,此类问题是立体几何动态问题中的热点也是难点,而教材上没有对这类问题的要求,由此引发笔者的思考:如何分析该问题学生易于理解?能否将该内容与教材内容有效地融合?
  (二)一堂公开课带来的启发
  笔者在一次活动中,听了一堂《椭圆》的公开课,授课教师突破传统教学设计,采用发生教学法,借鉴椭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以球在太阳光下的影子为例引出椭圆,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让学生完成旦德林双球实验(即用一个与两个圆柱(圆锥)的内切球都相切的平面截圆柱(或圆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椭圆上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这一性质。进而,该教师设计继续用圆锥内的旦德林双球实验,研究双曲线和抛物线。通过三堂课的学习,与传统教学设计相比,学生经历了截口曲线的产生与圆锥曲线性质发现的过程,因此对平面截圆锥的截口曲线问题理解更深入,对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性质掌握更到位。
  这堂公开课给笔者带来了启发:1.上述练习题学生不会做的原因,是对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概念理解不到位;2.教师在传统概念教学中,“轻概念的形成过程,重概念的应用过程”,导致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3.结合数学史的概念教学,追溯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采用发生教学法,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能够更好地掌握概念。因此,笔者对基于数学史的概念教学策略展开了一些思考。
  二、策略探究
  (一)新视角·新起点·新方法——基于认知的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1.数学史为概念教学展现“新视角”
  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可以充分查阅数学史知识,找到与概念相关的数学家的故事,或者在数学史中与所学概念相类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用数学家的故事引入概念,或通过解决数学史中的问题得出概念,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家的刻板印象,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给予数学更人文的一面。因此,数学史为概念教学展现“新视角”。
  如:在《概率》教学时,可引用伽利略的故事: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学专业。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比罗教授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得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看完故事,让学生思考“这该怎么解释”,从而引进概率的概念。
  2.数学史为概念教学搭建“新起点”
  经常会听到数学老师抱怨:“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讲了无数遍了,还是不会做!”教师所说的“简单”是以自己的认知水平为基准,而不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因此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障碍。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的水平和特点,把掌握数学概念,以及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的最主要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先查阅相关的数学史知识,把握数学家在研究概念时的认知水平,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以数学家发现概念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入课题,并结合数学家们遇到的问题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得出概念,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研究概念的历史来源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即数学史为概念教学搭建“新起点”。
  如:在《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一节中,书本上给出思考题“x2+1=0在实数集中无解。联系从自然数系到实数系的扩充过程,你能设想一种方法,使这个方程有解吗?”,但是在学生的认知中,初中教科书已经明确了这个方程没有实根了,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虽然在教师的认知中,这个例子很简洁很契合虚数的引入,但是这与学生的认知形成了知识结构上的矛盾,会让学生产生“难道初中学习的内容都是错的”这种错觉。在历史上,虚数的引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9世纪开始,数学家们认为负数开平方是不可能的,一直到16世纪至17世纪,数学家们对卡丹问题及三次方程实根之间的矛盾感到困惑,才逐步展开深入的研究并最终将问题解决。因此,通过虚数的发展历史教师可以预见到直接让学生解决方程x2+1=0根的问题,学生在认知上是很难接受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重新体验从自然数集到整数集到有理数集到实数集的扩充过程,进而理解引入复数的必要性。
  3.数学史为概念教学定位“新方法”
  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是概念的“再發现”过程。学生的学习可以借鉴概念的“发现”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教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概念的“再发现”过程,也即用“演绎法”展开学习,让学生经历数学家获得概念的思维活动过程,自主地生成概念。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抽象概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数学史为概念教学提供“新方法”。   如:在《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对数的发现发展的过程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对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基于数学史的《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在对数概念的引入环节中,创设以下的问题情境:
  观察下列表格,回答以下问题:
  (1)上表中的数有什么特征?
  (2)如何利用上表求下列各式的值:16×128;256×4096;1048576÷1024。
  (3)求下列式子的值:1)897×1048578;2)299792.468×31536000。
  通过问题(1)(2)可以发现,上述表中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求解大数乘、除问题,将乘除变成加减,降低运算难度;由问题(3)发现上述表不能解决所有的大数乘除运算,因为表中的数据间隔太大,大多数的数很难找到对应的精确的幂指数,因此我们要改进数表。
  苏格兰数学家约翰.纳皮尔发明了上述数表,出版了《奇妙的对数定律说明书》,从而有了对数.
  通过上述结合数学史的问题情境设置,让学生经历对数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中的“对”即“对应”“相对”的意思,对数就是求指数的运算,对数的发明是为了解决16、17世纪约翰·纳皮尔在研究天文学问题中遇到的计算问题。
  (二)新魅力·新动力——基于激励的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1.数学史为概念学习绽放“新魅力”
  由于近几年浙江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考数学也不分文理,对于偏文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的数学思维能力抽象能力都偏薄弱,试卷的整体难度相比较文理分科时的试卷难度又有所增加,导致偏文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渐渐地,更觉得数学枯燥,数学难学等。因此,教师可以用数学史来丰富课堂,让抽象的数学课堂“活”起来,给数学课堂增加文化色彩;数学教师能像历史教师那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讲数学概念能说出历史由来,在数学课堂上能自如地添加数学家的故事,他们便会对数学老师产生崇拜感,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因此,结合数学史的数学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数学学习绽放“新魅力”。
  2.数学史为概念学习激发“新动力”
  在概念教学中,可以结合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示错”教学,即在概念教学中,给学生展示数学家在数学史进程中给出的错误结论,以及数学家勇于提出问题、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家发现数学概念的过程是曲折的,数学家也会像他们一样犯错,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概念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会经历几个世纪,才有数学家将问题解决,从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坚持真理、追求创新的品质。因此,数学史可以为概念学习激发“新动力”。
  如,在学习了教科书上棱柱的概念之后,给出被称为“几何之父”的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中对棱柱的定义:“一个棱柱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是由一些平面构成的,其中有两个平面是相对的、相等的、相似的且平行的,其他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显然,欧几里得对棱柱的定义与教科书上给的定义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举出例子来推翻欧几里得的棱柱定义。当学生举出例子之后,再告诉学生,欧几里得的定义是在公元前3世纪给出的,而到1876年才有数学家给出了欧几里得不同的定义,一直到1916年才举出推翻欧几里得的棱柱定义的反例。当学生经历了整个过程之后,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棱柱的概念,还能获取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反思与结语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使数学史在概念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进度的压力,一堂课仅有40分钟,如果花过多的时间在概念的引入上,概念的应用就没有时间,完不成教学计划;二是数学史资料的匮乏,教師所知道的例子往往仅限于课本,网上的资源不完整,很难有效地与课堂结合;三是教师对于数学史的理解存在误区,说到数学史教师往往会和数学家的故事联系起来,数学家的故事只是数学史的一部分,数学史中更本质的内容是概念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史是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结合数学史,可以为教师展开概念教学提供“新视角”、“新起点”、“新方向”,可以为学生学习概念创设“新魅力”、“新动力”。在知识方面,让学生经历概念“再发现”的过程,经历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能力方面,教师有效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恰当的起点(即教学的切入点),安排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发展过程,使得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情感方面,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文化色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151-152.
  [2]汪晓勤.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7:19-22,451-452.
其他文献
摘 要:众所周知,高中的英语教学活动是高考的必备科目之一,也是高中生学习生涯里的三大主科之一。在高中生的教学活动中,高中英语教学活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地位。所以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活动历来都是高中学校及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教学任务。那么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摆脱传统落后教育观的影响,通过培养高中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来构建高效的英语学习课堂,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已经成为当下阶段高中英语教育
期刊
摘 要:基于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融合路径。首先分析出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其次分析出当前读写融合主要存在读写结合意识不够、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三个问题,同时通过加强教师读写结合意识;创设读写结合的情境;创新读写结合的方法,包括对学生的续写、仿写训练等途径,将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确保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的同步发展,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
期刊
摘 要:历史课堂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历史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爱上历史,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最终促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承担起弘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责任。但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课堂并未真正实现有效,因此学生学习效率还是低下。教师应当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在有限的授课时间给予学生充实而有趣的课堂,学会一步步引导学生爱上历
期刊
摘 要:思维建模是新时期教育者提出的新理论、新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和课堂知识点,也能促使学生发现知识误区,进而及时的解决教与学问题。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思维建模引入高中生物课堂,从知识结构、知识误区、建模能力以及深层次的解析等方面进行引导和提示,鼓励学生深度学习和发问,在完善学生知识框架的同时提升其生物综合水平。本文结合当前生物教学情况,就高中教师如何利用
期刊
摘 要: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借助图片、视频以及投影等来为学生创设和课文相符合的情景,将课文的情景重现,从而帮助学生进入到具体的情景之中来学习、体会和感悟,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并且内容比较生涩,教师就可以将情景教学法巧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本文就基于情景教学法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探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高中;文言文  引言:文言文是高中语文
期刊
摘 要:在“适学课堂”教育培育观念下,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引发了社会层面的一致关注。对于很多高中化学教师来说,想要逐步构建高中化学有效适学课堂,全面培育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需要从各个方面,优化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将创新发展的活力融入到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在高中教育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以有效适学课堂教学理念为核心,以核心素养为立足点,深入探讨促進高中化学教
期刊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师的重点授课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利用多媒体、微课视频、小组讨论等方式,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进而促使学生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素养的发展。切实发展高中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对学生的热切期待,也是高中学生不断奋进、自主发展的主动追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进而
期刊
摘 要:卤代烃是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养成的理想载体之一,因为它既可以发生消去反应又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之一。不同条件下,两种反应之间有竞争关系,有利于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素养养成。探索取代反应与消去反应的反应机理有利于学生“模型认识与证据推理”和“宏微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养成,卤代烃内容学习中涉及到的实验又承载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养成,卤代烃对于环境的影响等又有利于学生
期刊
摘 要: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具备研究能力的人才是当今社会迫切所需的人才类型。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的智力教育,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文化知识,还需要借助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真正作用。现阶段如何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们尤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措施,目的是进一步体现
期刊
摘 要:学科素养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如果能够重视科学素养的教学工作,那么学生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在整个高中阶段,学校和老师更加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发展核心素养,其中变化观念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时,应用变化观念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改进高中化学教学方案,能够提升化学教学水平,提升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本篇文章就将简要分析变化观念核心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