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生活化的课程充分地表明了生活活动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绘画,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绘画的作用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是不可低估的,如何科学合理组织幼儿的绘画活动,培养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就尤显重要。
关键词:亲近自然;诱发兴趣;自主创新;增强自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61-02
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而绘画作为艺术活动的一种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绘画教学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一、亲近自然,获得灵感
幼儿的绘画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孩子们创作的源泉,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幼儿的直接经验,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如何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借助于美术的表现手段,让孩子真正体味生活中的美,自由地表现美、创造美。孩子们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这其中融入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与体验。例如,雨丝是怎样落下的?刮不同的风,雨丝落下的方向一样吗?马路上的车辆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到超市购物,到菜市场买菜,每一样东西是不是分类摆放的?到公园、动物园玩,观察动物、风景、游客……多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也会让孩子从活动中体验到愉悦,从而激起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及绘画的灵感。
二、营造氛围,诱发兴趣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们教师在绘画教学活动中,要多方面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诱发幼儿的学校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与同伴、老师及环境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
在绘画教学中我常用以下方法来诱发幼儿兴趣:
1.谈话法。谈话使孩子倍感亲切,更能缩短孩子和老师们的距离,所以我最常用“谈话法”导入。如大班绘画《暑假趣事》,安排在开学后的第一次美术活动中。活动一开始我就说:“小朋友,你们暑假过得愉快吗?”孩子们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于是叽叽喳喳地相互交流起来,我又说:“你们的暑假过得真美,小朋友都希望能在大家面前讲一下自己暑假有趣的事。那么老师请小朋友将自己最开心的事画下来,你可以画一张,也可以多画几张,然后把你的画讲给大家听,好吗?”孩子们都精神饱满地说:“好”。这下孩子们自由表达创作的欲望和灵感都被激发出来了。
2.故事法。运用故事法能发展幼儿绘画的创造性思维,如在上“快乐的动物园”绘画活动时,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先讲述了大森林小动物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然后,再进行示范不同形象、不同姿态、不同画法的动物,概括动物的特征,倾听他们的想法,谈谈他们最喜欢的动物,见过什么动物,最后请他们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同时,我还准备了各种不同的颜料和纸张,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自由绘画。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自由创作的天地,幼儿才敢去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幼儿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3.谜语法。谜语能生动、形象、有趣地描述事物的特点及用途,却又能巧妙的将事物的名称给隐藏起来,这就促使幼儿去开动脑筋,发挥想象。例如绘画《小鸡》,在幼儿还未明确所画内容前,先让幼儿猜谜:孩子们立刻就被谜语吸引了,开动思维后,马上想到了小鸡,而且对所画物体的形体特征也有了大概的了解,表达创作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
三、打破传统,自主创新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画内功夫画外学”。我们都知道儿童天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然而,传统教学法强调跟着老师走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儿童的想象力,结果导致儿童缺乏创新能力的后遗症。所以我们应该多引导幼儿观察,在观察中幼儿获得的知识越广泛、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和清晰,自由表达与创造性表现的发展也就越有基础。当幼儿在养成观察习惯后,小脑袋瓜中储存的信息多了,积累的经验日趋丰富,就为创造提供了素材,那么孩子再也不会跟着老师的范画走,就会自己想象、表达、创造。
四、发挥潜能、增强自信
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儿童的美术作品中,他们可以表现出许多打破成人有关美术创作的条条框框,也会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这种超常规的、独特的现象,体现出儿童大胆想象和神奇的创造力。如在画《小猫》时,我让他们随意发挥,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地把形象通过画面表达出来,不强求他们画得跟真猫一样,可以联想、拟人、神话。结果孩子画的《小猫》图千奇百怪,有的孩子画的猫头特大身体特小,但非常稚拙可爱,还有的给猫头上戴了领带和礼帽,全然变成了一只“小帅哥猫”。当然孩子也像成人一般渴望成功,在绘画时,有些孩子自信心不强,常常会因一笔画错或不满意时就换一个地方,或把纸翻过来重画,或坐着发呆,这是不好的习惯。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如我班的陈秋明小朋友是一个“毛手快”,他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动作快、作品毛、草、画面单一、颜色单调!如有一次他在画小池塘的时候,只画了一条鱼,就什么也不画了!于是,我就启发他(池塘里除了鱼还有什么?)于是她又画上了可爱的小青蛙,加了小蝌蚪、水草……慢慢地他的思路开阔了许多,添画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所以,对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幼儿,只要我们老师不断地鼓励、赞赏他们,他们就会充满信心,大胆地绘画。
人类因创造而进步,世界因创造而美丽。幼儿的绘画教学除了在课堂上以外,我还把绘画活动扩展到各个区角活动之中,让孩子可以在不同的区角自由选择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作活动。总之,在实践中让我感到,生活是知识的聚宝盆,更有取之不尽的题材,幼儿园绘画教育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寄托了幼儿全部的爱。里面有奇思妙想也有喜怒哀乐,只有允许孩子在绘画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夸张、变形,并对此加以肯定,促使其进一步完善,那么孩子的绘画作品才会充满迷人的魅力!亲爱的家长、同行们,让我们揭开童年的奥秘,张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大胆而细腻地去探索神秘的幼儿园绘画教学吧!也愿我的探析与尝试能给大家带来新的启迪!
关键词:亲近自然;诱发兴趣;自主创新;增强自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61-02
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而绘画作为艺术活动的一种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绘画教学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一、亲近自然,获得灵感
幼儿的绘画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孩子们创作的源泉,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幼儿的直接经验,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如何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借助于美术的表现手段,让孩子真正体味生活中的美,自由地表现美、创造美。孩子们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这其中融入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与体验。例如,雨丝是怎样落下的?刮不同的风,雨丝落下的方向一样吗?马路上的车辆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到超市购物,到菜市场买菜,每一样东西是不是分类摆放的?到公园、动物园玩,观察动物、风景、游客……多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也会让孩子从活动中体验到愉悦,从而激起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及绘画的灵感。
二、营造氛围,诱发兴趣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们教师在绘画教学活动中,要多方面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诱发幼儿的学校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与同伴、老师及环境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
在绘画教学中我常用以下方法来诱发幼儿兴趣:
1.谈话法。谈话使孩子倍感亲切,更能缩短孩子和老师们的距离,所以我最常用“谈话法”导入。如大班绘画《暑假趣事》,安排在开学后的第一次美术活动中。活动一开始我就说:“小朋友,你们暑假过得愉快吗?”孩子们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于是叽叽喳喳地相互交流起来,我又说:“你们的暑假过得真美,小朋友都希望能在大家面前讲一下自己暑假有趣的事。那么老师请小朋友将自己最开心的事画下来,你可以画一张,也可以多画几张,然后把你的画讲给大家听,好吗?”孩子们都精神饱满地说:“好”。这下孩子们自由表达创作的欲望和灵感都被激发出来了。
2.故事法。运用故事法能发展幼儿绘画的创造性思维,如在上“快乐的动物园”绘画活动时,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先讲述了大森林小动物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然后,再进行示范不同形象、不同姿态、不同画法的动物,概括动物的特征,倾听他们的想法,谈谈他们最喜欢的动物,见过什么动物,最后请他们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同时,我还准备了各种不同的颜料和纸张,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自由绘画。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自由创作的天地,幼儿才敢去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幼儿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3.谜语法。谜语能生动、形象、有趣地描述事物的特点及用途,却又能巧妙的将事物的名称给隐藏起来,这就促使幼儿去开动脑筋,发挥想象。例如绘画《小鸡》,在幼儿还未明确所画内容前,先让幼儿猜谜:孩子们立刻就被谜语吸引了,开动思维后,马上想到了小鸡,而且对所画物体的形体特征也有了大概的了解,表达创作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
三、打破传统,自主创新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画内功夫画外学”。我们都知道儿童天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然而,传统教学法强调跟着老师走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儿童的想象力,结果导致儿童缺乏创新能力的后遗症。所以我们应该多引导幼儿观察,在观察中幼儿获得的知识越广泛、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和清晰,自由表达与创造性表现的发展也就越有基础。当幼儿在养成观察习惯后,小脑袋瓜中储存的信息多了,积累的经验日趋丰富,就为创造提供了素材,那么孩子再也不会跟着老师的范画走,就会自己想象、表达、创造。
四、发挥潜能、增强自信
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儿童的美术作品中,他们可以表现出许多打破成人有关美术创作的条条框框,也会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这种超常规的、独特的现象,体现出儿童大胆想象和神奇的创造力。如在画《小猫》时,我让他们随意发挥,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地把形象通过画面表达出来,不强求他们画得跟真猫一样,可以联想、拟人、神话。结果孩子画的《小猫》图千奇百怪,有的孩子画的猫头特大身体特小,但非常稚拙可爱,还有的给猫头上戴了领带和礼帽,全然变成了一只“小帅哥猫”。当然孩子也像成人一般渴望成功,在绘画时,有些孩子自信心不强,常常会因一笔画错或不满意时就换一个地方,或把纸翻过来重画,或坐着发呆,这是不好的习惯。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如我班的陈秋明小朋友是一个“毛手快”,他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动作快、作品毛、草、画面单一、颜色单调!如有一次他在画小池塘的时候,只画了一条鱼,就什么也不画了!于是,我就启发他(池塘里除了鱼还有什么?)于是她又画上了可爱的小青蛙,加了小蝌蚪、水草……慢慢地他的思路开阔了许多,添画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所以,对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幼儿,只要我们老师不断地鼓励、赞赏他们,他们就会充满信心,大胆地绘画。
人类因创造而进步,世界因创造而美丽。幼儿的绘画教学除了在课堂上以外,我还把绘画活动扩展到各个区角活动之中,让孩子可以在不同的区角自由选择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作活动。总之,在实践中让我感到,生活是知识的聚宝盆,更有取之不尽的题材,幼儿园绘画教育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寄托了幼儿全部的爱。里面有奇思妙想也有喜怒哀乐,只有允许孩子在绘画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夸张、变形,并对此加以肯定,促使其进一步完善,那么孩子的绘画作品才会充满迷人的魅力!亲爱的家长、同行们,让我们揭开童年的奥秘,张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大胆而细腻地去探索神秘的幼儿园绘画教学吧!也愿我的探析与尝试能给大家带来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