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的玫瑰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angson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是人生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作家们为我们展示着那些或美丽或纯真的爱情故事。而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略带恐怖气氛的故事。作者福克纳像一个旁观者,缓慢而平淡的叙述着仿佛是他亲眼所见的一切,哥特似的笔调把读者带入悬疑的情节中,而其中蕴涵的深刻含义也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高塔中的女人
  
  艾米丽是一个女人,是一个一生都被关在塔里的女人。
  艾米丽的父亲便是那个守护高塔的人。他为自己高贵的血统而感到骄傲,即使时代变迁家道中落却仍恪守着南方贵族传统。他认为将艾米丽与外界隔绝是对她最好的保护,所以他以自视过高的心态一直在护卫着艾米丽,用贵族的仪态规矩来束缚着艾米丽并赶走了她身边所有的男人。这使她直到三十岁还没拥有过爱情。
  也许在艾米丽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幻想并且有着为爱而狂热的时候。也许艾米丽也曾想过反抗,但经年累月下来,这已成一种习惯。她已被父亲的高塔关住。
  然而,父亲这一形象却没有在文章直接出现过,只是从人们的回忆中隐隐出现过几次。虽然描写的并不仔细,但仅仅有一次是对他的描述:“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着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那种压抑的感觉已经弥漫在整篇文章中。
  父亲去世后,艾米丽却并没有开始新的生活。父亲的死也并没有为她带来自由。多年与世隔绝的生活已成为她的习惯,即使那道阻挡她的墙已经消失,但她仍无法融入普通生活中。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幢房子成了她唯一的避难所。
  房子似乎已成为过去那个时代的标志,就像纪念碑一样经历着物换星移的变化却岿然不动。
  在文章中,这幢房子从内到外都被仔细的描写了。“装点着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阴暗的门厅”,“尘封的气味”,“阴湿沉闷的空气”以及那些“冉冉上升的灰尘”无一不在向我们暗示着艾米丽沉闷与寂寞的生活。然而父亲的影响是深刻的,艾米丽在父亲去世后依旧躲在原来的那座塔中,这时她自己成为了看塔人。或许在她心中认为这才是最安全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失去了爱人也失去了希望的艾米丽直到死亡也没有再踏出那幢房子一步。因为走出自己的世界意味着受伤害。所以她宁愿永远躲在自己的高塔里,营造自己的生活,甚至不惜用过激的手段把爱人留在身边。
  
  爱人之死
  
  爱情足以让女人为之狂热。当荷默·伯隆出现时,艾米丽也为之疯狂了一次。
  荷默·伯隆——他健康开朗、年轻活泼,让小镇上所有的人喜爱,与艾米丽正好相反。伯隆像一道清新的阳光闯入了艾米丽的生活,使她突然对自己多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厌倦,她再也不愿意继续过孤独的日子,所以她尝试出门和人群接触,可是父亲对她的影响太深。她那高傲的心深爱着伯隆,却不懂得与他交流爱的情感。当然这种障碍的出现不能仅仅归咎于艾米丽。
  伯隆是来自北方的铺设道路的工头。他代表到处游走、见多识广、及时行乐和缺乏责任的北方新兴文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而艾米丽则固守家园、秉持高贵、鄙视新生事物,挣扎在南方旧时代没落的瞬间。这是两种时代与观念之间的冲突。
  艾米丽对伯隆的爱是深刻而热烈的,甚至为了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与他一起乘马车,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下,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但艾米丽依旧忘不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她恪守着最后一点贵族的骄傲,也正因为这一点,注定她对伯隆的爱处在一种挣扎之中,是她内心与现实的斗争。但当她要与伯隆结婚的时候,她己决定为爱改变、放弃自己原来那种与世隔绝的塔中生活。然而这种对新生活的希望却被伯隆打碎了。
  伯隆有着北方人的放荡不羁,向往自由不肯为婚姻负责,他只是玩弄艾米丽,最后还是想要抛弃她的。
  而艾米丽的爱情最终还是演变成了一场欲望的悲剧。她是家族的牺牲品,也是父亲占有欲下的囚犯。自私的占有并不是爱,而是一种欲望。而父亲的影响使她混淆了自私与爱情。
  一个把自己封闭起来才有安全感的女人,她的爱情必定是脆弱的。当初恋失败后,艾米丽既痛苦又不能承受,高傲的心受到伤害,失去恋人的打击,使她的精神几近崩溃。这时的爱情已经变的扭曲,成了一种自私的占有。她要让她爱的人永远不能离开她,她要用她的方式把他带入自己的生活。所以伯隆最终还是没有能够离开,他在那间被布置成新房的屋子里被艾米丽毒死了。艾米丽把情人留下来了,但同时她也是爱情的受害者,她留下了伯隆的尸骸,却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隐身的玫瑰
  
  玫瑰是爱情的象征,而在这篇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为题的作品中,玫瑰却始终没以鲜艳的形态出现过。
  文中唯一出现过的与玫瑰有关的词汇是在结尾处。当好奇的人们撞开了那间尘封已久的房间时看到的是“布置得像新房的屋子,仿佛到处都笼罩着墓室一般的淡淡的阴惨惨的氛围:败了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的灯罩,梳妆台……”从房间的布置可以看出艾米丽的喜好。她喜欢着这种鲜艳而浪漫的颜色的。正如她自己也曾有过青春和幻想,但是经过长期的禁锢,这种青春浪漫的颜色已经褪去了鲜艳,落满了灰尘。新房里那些败了色的玫瑰色装饰也暗示着艾米丽的一生,毫无玫瑰一般的生气,只是永远躲在封闭的空间里,兀自地从鲜艳到凋落。
  除了这一点,玫瑰花在通篇里没有再出现过。这不得不让我们深究作者为文章起这样一个名字的意图。
  众所周知,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福克纳起这样一个虚幻的篇名似乎想要抹去读者头脑中固有的小说概念,使小说产生了仿佛是对一位己故人物做传记的幻象。福克纳故意在整个故事的面前放了一个模糊人们视线的障碍,从而引发读者去深思其背后的真正动机。透过这一“破绽”,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福克纳对他小说人物的偏爱,流露了他对艾米丽小姐这一形象所含有的深切的怜悯之情。这篇小说犹如是对艾米丽小姐所做的一次深深的缅怀和充满回忆的怀念。
  文章题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然而却没有人献给艾米丽玫瑰花。默诵这个题目,宛如瞥见了福克纳在深秋的落叶时节,手持鲜花、摘下礼帽正站在艾米丽的墓碑前凭吊。福克纳写下这一意味深长的篇名,并不是为了要增加小说的戏剧性,而是出于内心不由自主的需求,它道出了福克纳对艾米丽人物的迷恋与惋惜等复杂情愫,反映了他内心深层对业已湮灭的某些“东西”的追怀。
  福克纳作为一个南方作家,他自己也一定在南北这两种新旧文化与观念中挣扎过。作者将这篇小说刻意起着不同寻常的篇名,是在暗示着他在对某些已逝事物的悼念,反映了他意识形态中对美国南方历史、文化等观念与价值存在的复杂心态,流露了他对美国社会进程中采取的某些方式持有的保留态度的真相。
  小说写艾米丽与世隔绝的、不顾现实变迁一味坚持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写她的爱与恨、她的倨傲式的高贵和对负心恋人的无情报复。小说运用了多种叙述手法,用倒叙插叙打乱了故事发展的顺序。作者以写艾米丽的死为开头,为读者布下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当人们读到最后才与前面所有的细节联系起来,把所有片段拼接完整,这不能不说是福克纳的高明之处。他以一种极为平缓的笔调,作为一个叙述者旁观者来记录所发生的一切,仿佛他也是镇上的一位居民,对艾米丽的生活抱着一种好奇的态度。在小说中,作者没有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甚至语言和对话也很少,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仿佛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此外,文章题目的深刻含义也是小说的一个亮点。这个看似与故事并无联系的题目反映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怀念与同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美国新旧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复杂心情。
  小说独特的叙述手法以及所蕴涵的深刻含义都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质,也是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
其他文献
在今白俄罗斯斯摩棱斯克近郊有一处历史艺术文物保护地塔拉什金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原是一个豪华的大庄园,其主人是一位公爵夫人,名叫玛丽娅·杰尼舍娃。这是一位对俄罗斯文化艺术卓有贡献的杰出人物。然而她却名不见经传,连其准确的出生年月、生父何人也无从查证。仅知道她当姑娘时的全名是玛丽娅·冯·杰逊,而杰逊是其继父的姓。她曾就读于一所优秀的私立中学,毕业后因急于摆脱家庭的约束,草草下嫁拉法伊尔·
译/甄春亮    下夜班回家,我要经过一条长长的没有路灯的小巷。虽然怕,也只得提心吊胆地走下去。后来,巷口有了一家小小的杂货亭。再到夜深时,经过巷口,杂货亭虽然早已关门,灯却是亮着,明晃晃的,一直到巷尾,也还有隐约的光亮。  又一次经过时,我问杂货亭的主人,怎么你老是忘了关灯?那个只有一只手的男人抬起头来,对我憨然一笑说:“没有路灯呀。”默然良久。我发现他的生意格外好。  曾听人讲过一个盲人的故事
1902年7月为了维持生计,当时一文不名的小诗人里尔克不得不为里夏德·穆特尔编辑出版的德国新艺术专题丛书写一本评论罗丹作品的小册子。当然很快证明这件事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意图。因为与罗丹的接触为诗人彻底打开了诗歌观察、感受和创作的新视野。因为与灵魂世界的真实相比,作为客观存在物的雕塑要真实可感得多。它不仅具有形式,而且能够帮助陷入无形的精神危机的人确认存在,定义真实。而作为赋予手中艺术品以物的存在
编译/王惠云    这是一间温馨的老式书房,一个男孩身体前倾,后面是深色的背景,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男孩的脸和手用色大胆、明亮。马奈在后来创作的《吹短笛的男孩》中也采用了相同的技法。虽然作品很典雅,但是,真正构成马奈风格的却是他对肌肤的处理方法,马奈在其后的作品中都是将肌肤画成这种金黄色。  画中的模特儿曾给波德莱尔带来灵感,创作了散文诗《巴黎的忧郁》中的“琴弦”。男孩名叫亚历山大,15岁。
生活里的变数太多,谁也不知道下一刻自己要面临着什么。所以,在我们可知的范围内,请珍惜我们的爱人,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生活。那么不管在下一刻我们是得到还是失去,我们至少更加的心安理得。这是在看完《明日的记忆》后,我最想说的。  影片据作家荻原浩的同名小说改编,堤幸彦导演,渡边谦和通口可南子主演。讲述一个50岁的男人在某一天突然得知自己得了老年痴呆症后,面对生活的变数而做的艰难努力。故事情节从某种角度说
英国基督教文明的摇篮    一座古老的教堂,一本影响深远的故事集,宗教的沉重和文学的传奇,这是英国东南部肯特郡的坎特伯雷小城独有的特色。这里是英国宗教领袖的所在地。这座人口约4.2万的小城有英国最古老的、最庄严肃穆的圣马丁教堂、纪念圣徒圣奥古斯丁的修道院遗迹,以及举世闻名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正式名称是坎特伯雷基督座堂和大主教教堂(Cathedral and Metropolitica
柬埔寨人口普查局近日公布的2008年国家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柬埔寨15岁到24岁青年人的识字率达到87.47%,男女之间几乎没有差别。   柬埔寨7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为78.35%(896万人),比1998年时的62.8%(578万人)有了显著的上升,识字人口约为10年前的1.55倍。   此外,7岁以上人口男女的识字率,男性为83.99%,女性为73.1%,与1998年时的男性71%、女性55
1978年,当西方人沉浸在冷战之中并对“自由世界”的价值观津津乐道之时,前苏联的流亡作家索尔仁尼琴对着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们说: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本主义已经走投无路,在西方辉煌的物质成就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精神危机,在欲望支配之下的现代人遗忘了本真的存在,逐步走向生命的沉沦。这个演讲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惊动了总统卡特。人们惊异,一个饱受前苏联极权政治迫害的作家,不但不热情礼赞西方的自由民主,反而对西
近日,考古学家在澳大利亚金伯利地区发现了一幅1.7万年前的完整岩画。它由澳大利亚原住民绘制,内容为一只袋鼠,长约2米,与袋鼠实际大小相近。这幅岩画是澳大利亚目前最占老的完整岩画,考古学家由此推测,迄今已知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岩画内容以动物为主,类似在印度尼西亚和欧洲所发现的早期洞穴画。  此前,考古学家在澳大利亚各地发现数千个岩画遗址,其中在金伯利地区发现的数量尤其多。不过,要确认这些画作的年代非常困
译/赵张进    每年的复活节,我们全家都要和朋友们一道去野营。去的地方是很偏僻,是流经维多利亚市的一条河的源头,从墨尔本开车要六个小时。最难行的还是最后12英里的路程,得时时小心,处处留神。这是段山路,碎石遍地,只容一辆车通过。顺着山路往下开,外侧就是慑人心魄的悬崖峭壁。如遇对面来车,要费很大工夫才能相错开道。沿这段山路向下,放眼望去,这见下面河水滚滚,真使人胆寒。蜿蜒的河水穿过层峦叠嶂和稀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