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辨正

来源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amar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脱脱主持修撰的《宋史》中有多处疏漏和失误,包括《太祖纪》《孝宗纪》《礼志》等方面.本文特予考辨,补正.
其他文献
文章以辽宁朝阳清代佑顺寺大雄宝殿北墙外镶嵌的4块伎乐飞天石刻为研究对象,通过音乐图像分析、与朝阳辽代北塔上的伎乐飞天砖雕音乐图像进行对比并结合佑顺寺周边考古发现进行参证、互证后认为:此4块石刻所反映的音乐信息不符合清代特点,具有鲜明的辽金特征.
2009年3月9日,在“金湘交响作品音乐会”上,首演了三乐章交响曲《天》(1993-2008,0p.99),对于一部创作时间跨度16年的作品,听众及学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里有三条线索:一是《天》的三个乐章音乐内容及特征;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作曲家到美国访学交流时,《天》的第一乐章曾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爱丽丝剧院首演,同时金湘在美国波士顿“第二届中国音乐研讨会”上发表著名演讲《空、虚、散、含、离——东方美学传统在音乐创作中的体现与运用》;三是屈原《天问》中与金湘《天》相关的问题.
古筝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巧和情感的表达,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深刻的解析作品,对于每部作品的探索也是一种在音乐乃至艺术领域的成长,一位优秀的古筝演奏者不仅应该具有精湛的演奏水平,更要有着更高层次的审美.本文从古筝演奏中作品解析能力的重要性开始,通过独立思考和想象力的引导以及合理进入作品等角度对古筝教学中提升学生解析作品能力进行探索.
肖邦对于钢琴体裁的贡献难以估量,《第二叙事曲》便是肖邦四首叙事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从肖邦《第二叙事曲》的叙事理路、形式结构及风格显现三个方面揭示作品的丰富内涵,既有古典传统的回归,亦有极富创造力的处理,意为更多研究肖邦叙事曲系列的学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自首部“创作筝曲”《渔舟唱晚》问世以来,筝曲作品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淬炼.从最初的传统“造句及加花变奏”思维,到通过编撰指法来改编现有筝曲,大量作曲家或是筝演奏者纷纷加入筝曲的创编中来,现阶段筝曲作品纷繁各异较为缺乏理性梳理与其发展方向的思考.为此,本文将从近现代创作筝曲的概况进行梳理,提炼创作筝曲的演化轨迹,并对现代筝作品与传统筝曲内容的取舍以及笔者对创作筝曲发展方向的展望等几个方面,对近现代筝作品发展的脉络与其发展方向进行浅析,试为后续同仁对筝曲创作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部分参考.
声乐艺术是人类在高级神经意识支配下,以艺术化的嗓音、情感化的旋律为载体,表现音乐文学语言的意境,塑造音乐与语言高度融合的听觉审美形象,借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要通过美妙的歌声与观众达到情感的共鸣,这就需要演唱者通过歌唱与表演,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并艺术化的呈现出来.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演唱者会存在紧张感,导致整体演唱效果欠佳.克服紧张心理不仅需要演唱者具备成熟的演唱技术,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准备工作,消除不良客观因素,带给听众最佳的声乐演唱效果.本文针对紧张心理对演唱的
视唱练耳课程是一门具有专业性质的音乐综合基础技能实训课程.是针对音乐院校中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音乐基础必修课,同时也是为培养从事视唱练耳教学与研究方面人才而设置的专业主干课课程.视唱练耳课程同时体现着基础、综合、全面、宏观的课程性质.本文主要论述视唱练耳课程与作曲技术理论等各学科的交叉渗透性关系,课程中的每一项练习、每一项需要掌握的能力,实际上都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
本文以莫扎特《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音乐分析为研究基础,兼及二重奏鸣曲体裁的历史回顾,充分参照该作品的音乐结构形态问题和室内乐专业教学的基本问题,从力度与音响关系、乐器间纵向结合、横向衔接等方面详细探讨了该体裁作品在表演时的演奏技术配合、乐器音色融合等重要知识点以及技术方法.
“花腔技法”起源于欧洲美声,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发展至今近一个世纪,就其发展现状来看,此技法大量运用在中国作品中,似乎已成为中国花腔作品的代表性技法.但事实上我国传统民歌、戏曲、说唱等传统曲目中的润腔技法不仅体现着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在增加作品色彩等方面与欧洲花腔技法的运用殊途同归.伴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时代发展主旋律,中国民族声乐应有自己的花腔技法——符合中国人审美、承载中国文化的中国民族声乐花腔技法,是继承与借鉴、融合与发展、独立与创新的统一体.该技法的运用离不开对中国文化、中国人审美习惯、审美心理
低音提琴作为交响乐队弦乐组中音色最低、体积最大的乐器,是乐队音响效果的“中流砥柱”,在低音提琴演奏和教学中,如何对低音提琴作品进行把握和二度创作是所有低音提琴演奏者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一名优秀的演奏者不仅仅需要诠释出作曲家对作品赋予的涵义,还要利用自身精湛的技艺和对作品的理性把握表达作曲家的真实意图,并赋予作品新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