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微处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u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风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1]”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发展、情操陶冶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渐渐得到重视。但是,即使一些学校投入的建设成本高,由于忽视儿童兴趣和认知发展特点等,并未发挥良好的文化熏陶的
  作用。
  2014年10月,笔者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交流时,有机会参观访问密歇根州东兰辛市的小学,更为直观地了解了密歇根州的基础教育情况。参观美国小学时,笔者常常会被丰富的走廊文化建设所触动。与国内众多小学截然不同的是,美国小学的走廊墙壁文化建设温馨而富有个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是美国小學
  走廊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
  学生主体意识渗透到美国教育的各个方面,走廊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在美国小学的走廊里,两边的墙壁满是展示学生作品的张贴区和陈列区,有的学校还有专门的悬挂区用以摆放学生的书包衣物等。从整体上看,美国小学的走廊墙壁设计密度大,由于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生活化,使得走廊氛围亲切温馨。
  走廊墙壁文化重视学生学习和创作成果的展示。每个班级外的墙壁上张贴着学生富有创造性和独特性的作业。或是练习书写的文字,或是对自己和班级的介绍。学生们的作业图文并茂,他们总会在作品上用小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并且,班级里每个学生的作业和作品都能在走廊墙壁上得到展示,而不是仅有优秀的同学才能展出自己的作品,这体现了学校对每一位孩子的尊重和对独立创作的鼓励。
  走廊设计主要是交互式的,体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亲切互动。例如,班级门外的展板上张贴着教师的生活照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寄语,语言轻松活泼,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班级教室外面还会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栏”。如在笔者参观的Post-Oak Elementary School(中英文双语学校)里,一位教中文的老师以“邱老师的熊猫园”描述该班级,这在反映中国文化的同时以亲切的方式称呼学生,其下还布满了学生的画作和中文文字,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近关系。此外,还有“All About Me”的学生自我介绍,一些班级门外墙壁上还张贴着学生的名字或是学生的照片。这些墙壁文化布置都由学生自己创作,一方面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另一方面能够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和增强班级的归属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我们竭力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这就要求在走廊文化建设上,要善于利用每一面墙壁,通过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生活等表达他们的个性,使墙壁有学生自由发挥、表达心声的世界。当墙壁上的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孩子们与自身及同学进行联系时,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的交流与相互学习,提升学习兴趣。
  二、走廊文化建设须以儿童的兴趣
  爱好和认知发展特点为根据
  走廊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和陶冶情操。走廊墙壁上学生的作品展示、学校的理念、师生心意墙、绿色植物、科普知识等是隐性的道德教育、知识理念传播的途径。因此,走廊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学生。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其作用,走廊墙壁文化建设须以儿童的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为根据。
  在美国小学的墙壁上,图文并茂的指示语、学生公约、学生作品、班级文化、教师介绍随处可见。图画多是手绘而成,与所表达的内容相一致,图案活泼可爱。这样的布置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们关注墙壁文化的兴趣,而且是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的。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7~11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7~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他们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2]。因此,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文化熏陶等需要通过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或物体进行。在美国小学的走廊墙壁上,图文并茂的设计和布置是具体的表象,儿童通过生动的图画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从而理解其内在含义。例如,在一所小学的走廊墙壁上走廊公约—“有原则、善于思考、关爱他人”和学生应培养的“勤于思考、敢于冒险、知识渊博”的素养要求是通过图画表现其含义的。,这一阶段的孩子如果不能明白短语“Be principled, be a thinker, be caring”和“Reflective, risk-taker, knowledgeable”具体的含义,则能够通过儿童熟悉的图画在大脑构建其认知图式,进而深化理解。
  反观国内小学走廊上纯文字性的“五不准”“六不要”等以及晦涩难懂的名言,并不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展的认知特点。一方面,各种硬性的规则制度容易使走廊环境充满压抑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可以参考国外的正面激励性的话语,并通过图画形式展现出来,从而鼓励学生向积极的目标努力。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对于校园墙壁上口号标语、古典文化并不理解,因而这些走廊文化没能成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案形式体现出来。如《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将古文经典的场景描绘出来,从而以儿童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文化熏陶。
  三、走廊文化建设应重视寓教育于
  生活情景中
  寓教育于生活情景中,即在校园生活中的细微处体现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笔者参访的一所蒙特梭利学校Wexford Elementary School是密歇根州兰辛教区的绿色学校。该学校重视校园环境的自然化。一方面,在学校走廊摆放绿色植物;另一方面,走廊与大厅连接处有模拟海底世界的鱼缸以及各种各样的鱼、饲养小鼠的透明箱子。一个陈列柜里摆放着各种动植物的图片及名称;墙壁上挂着介绍自然界各类蛇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动物;墙壁上展出的向日葵是学生用葵花籽粘贴而成的;在另一个陈列柜里摆放着“Annie’s Big Nature Lesson”学生的作品,底部用落叶铺盖而成。自然材料的应用与学生的创作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爱护自然。   作为一所绿色学校,学校提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理念。然而,这并不是口号性的空话。该小学将热爱自然的教育寓于走廊文化建设中,在学生与人沟通交往的走廊—生活的重要场所中通过具体的事物展现出来。这就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氛围,同时学生体现自然的作品得到利用和尊重,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校园建设、热爱自然的积极性。
  在爱國教育方面,不仅每个教室和走廊里有星条旗,学生也会自己画国旗,并将对爱国的理解写在手绘的星条旗上,孩子们的作品也会被展示在走廊墙壁上,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孩子们的爱国意识。
  教育应当寓于生活情境中,尤其是道德情感教育。在走廊这一重要的生活交往空间,要以墙壁文化建设的方式把道德情感教育内容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重视学生亲身投入参与走廊布置的作用,使得走廊文化真正走进学生们的生活,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教育和文化熏陶的
  目的。
  四、对我国小学走廊教育环境建设的启示
  对比中美小学走廊文化建设后可以发现,我国小学走廊教育环境建设仍存在不足。分析美国小学走廊文化建设对我国小学教育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国许多小学走廊文化建设存在标准化、模式化的问题。走廊墙壁上长期挂着的强制性的条例制度、千篇一律的名人头像,张贴着陈旧的画作、标准化的学生作业等使得走廊文化环境带有压抑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墙壁文化的兴趣,于是学生对其关注度低,使得走廊文化建设的教育熏陶作用低下。因此,走廊文化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调动学生亲身参与走廊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将学生的创意作品展示在班级走廊墙壁上,这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及同学们对墙壁文化的关注,从而潜移默化地受走廊文化的影响。
  我国小学走廊文化建设多用纯文字性甚至语言晦涩的名言警句、古文经典等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但是存在学生不理解其意义的问题。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成概念需要与具体事物或情景相结合,因而走廊文化建设应当重视相关的图画对于内容的解释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达到教育的效果。走廊文化建设应当杜绝大而空的口号或标语,应当重视将教育理念和道德情感教育寓于学生的走廊生活之中。
  只有重视走廊文化建设对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得走廊文化建设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发展特点,才能够充分发挥走廊文化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的作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增长学识,提升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3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3.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
其他文献
如何能在满足国家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以前沿性、综合性、现实性的知识?如何给予少数在某方面具备更强能力和需要的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构建了课堂戏剧教育和活动性戏剧教育两种实践模式。  一、戏剧教育理念初探  众所周知,人们根据戏剧中的诸多元素在综合艺术中的组合状态及其地位来判断这些综合艺术各自相异的艺术特征。但是,就活生生的艺术生命而言,形式构成诸元素远远
本刊讯 9月23日,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2017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委员徐勇、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耿成义、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群等出席  会议。  此次年会的主题是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这是当前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焦点议题。传统文化教育只有通过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才能真正实现健康、有
2015年1月8日下午4点多(伦敦时间),我刚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图书馆回到住处,IPAD显示有两条未读微信。点击微信查看,一则是范文霞老师告知:“黄先生今晚8:00医治无效,走了。”一则是朱珊老师转发的黄济先生治丧委员会讣告。顿时,我的大脑一片茫然,悲伤随即包围着我。但是,那时的北京时间已是2015年1月9日凌晨2点多,不便与国内的范老师和朱老师通话,只能期盼着北京那边早点天亮。  一夜无眠,窗
每当看到高原上新来的年轻脸庞,我便不由得想起1999年自己入藏时的那些青葱岁月……  那时,西藏的教育正处在“普九”阶段,中小学亟须补充教员,尤其是高寒地县的缺编情况十分严重。于是,我们同去的6人按需分配到山南地区的几个高寒县,有四人(三男一女)被安排到浪卡子县。从此,我们展开了一段崭新而刻骨的人生旅程。  浪卡子县是山南地区12个县中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的一个,县城所在地海拔4400多米,虽有公路
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就是要创造一种优良的学习环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教育供给。北京市海淀区在坚持既有教育优势的同时,根据不同学校的自身特点,倡导多样化、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开发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长与发展。在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看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海淀教育人的目标,从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到让更多孩子都能“上好学”,是海淀区基础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目标。
编者按: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德”成为热议话题。本期《专题策划》特邀相关研究者与一线教师从基于学生“需要”的关怀伦理视角、“师爱”的内涵解读、关注学生精神生命、“师德”的根本精髓与具体体现以及“尊重学生”——教师须内化于心的道德观念等五方面具体探寻“师德”的真谛,以飨读者。
在波士顿的生活既简单又充实,当时我们每星期都要开一个团队会议,每次有十来人参加,其中有教授、博士后和博士生,学术气氛浓厚,每个星期都能看到学术进展,特别有意思。  我初次见到先生是1994年在科学院遥感所参加国家重点基金项目会议上。先生身穿黑色大衣,一进来先给大家发烟。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有点儿惶恐,没见过大名鼎鼎的学者给所有人发烟的。后来我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到UMASS Boston和波
金沙小学是这样一所学校:在这里,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同的孩子;没有不好的教师,只有不同的教师。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能去发现自己: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不断地发现、改进、创造,是金沙小学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感到幸福的源泉。  2016年金秋的金沙小学,校园里静静地发生着某种让人欣喜的变化。学生们的课堂上迎来了不同的“新”教师面孔;教师们的课堂中,涌现了更多不同个性的“新
美国教育学家莉莉安·凯茨(Lilian Katz)教授认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在三个层面进行:知识、能力与气质,而气质是最重要的目标。福建省晋江市第四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晋江四小”)提倡气质教育,其内涵不仅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而且是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是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和個性化特质。因此,学校围绕“培养有气质的学生,蕴育现代化小公民”的校本课程改革总目标,有效整合国家课程,补充相应校
2013年11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老中青三代教育学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隆重开幕。中国比较教育创始人、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主席顾明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学报》执行主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于述胜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80后新锐王熙老师分别作为老、中、青三代教育学者的代表针对“教育的文化自觉”展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