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文学史和说故事的书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yw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之后,谁来写一本新的台湾文学史,是台湾文学界许久的猜谜和等待。
  
  台湾新文学史
  2011年会是未来回顾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先有作家宋泽莱的《台湾文学三百年》,后有陈芳明的《台湾新文学史》,时间上是不是巧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都给了文学界一个答案。
  以“新文学史”为名,政治大学台文所所长陈芳明经过漫长十二年的整理爬梳,危楼夜读,终于在2011年11月交出一部《台湾新文学史》。所谓“新”,陈芳明意指现代的到来。在这个界定下,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始自1895年台湾被日本殖民时期,经历了战前日文书写与战后中文书写两大阶段,穿越过日据的殖民时代,战后的特殊时期(“历史过渡期”、“现代主义期”、“乡土文学期”、“思想解放期”),来到一九八七年解严后多元蓬勃的后殖民时期。两大书写阶段同样面对政治权力的干预,语言政策的阻挠,因为“考察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台湾作家,都可发现他们的作品留下了被损害的伤痕,也可发现作品中暗藏抵抗精神”,从这个角度,“要建构一部台湾新文学史,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学作品的美学分析,而应该注意到作家、作品在每个历史阶段与其所处时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然而这也成了撰写新文学史的最大挑战,“这本书写得如此艰难,就在于它不能摆脱政治社会发展的羁绊,而只专注于美学的挖掘与探索”,而作为一个本土派论者,陈芳明坦承“毕竟还有一些意识型态的幽灵在作祟”,所以“非得让本土成为一种历史的雄辩不可,也非得让台湾成为鲜明的文学意象不可”,那成为一种执念,苦苦纠缠不去。
  这也决定了陈芳明版《台湾新文学史》的基调,他以殖民地文学来定位整个台湾新文学运动,“正是站在这种后殖民史观的立场上,台湾文学史的建构才获得它的着力点与切入点。”
  这部新文学史,陈芳明将之献给“牵引我走入台湾文学”的叶石涛先生,并“谨呈”“最早让我尝到诗的滋味”的余光中,与“教导我如何从事文学批评”的齐邦媛。
  一部文学史赢得掌声,也必然面对争议,陈芳明早已准备接受各方人马的赐教和“踢馆”。最大的争论恐怕出在“再殖民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黄锦树为文指出,“除了满足本土情感,(再殖民论)对文学的解释帮助不大”。争议还包括譬如,白先勇、陈映真被归属“流亡文学”;以“影响论”为由把张爱玲写进台湾文学史;高举“纯文学”的标准,未把影响巨大的金庸、琼瑶、三毛纳入台湾文学史。以上都是对陈芳明的大哉问,也预留论述空间给下一部文学史。
  宋泽莱的《台湾文学三百年》,时序上以郁永河《裨海纪游》起算到今时今日,运用的理论则是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后设历史学”和弗莱(Northrop Frye)的“神话原型文学批评论”,并依此把台湾文学画分为“传奇文学时代”、“田园文学时代”、“悲剧文学时代”、“讽刺文学时代”、“新传奇文学时代”。“文学历史阶段的观念”乃是《台湾文学三百年》的最重要的主轴,因此宋泽莱评论的作家有限,所评论的也不一定是有名的作家,以此区“意识形态、长篇累牍、编年体制、古今一致的流水账历史叙述”。
  撰写台湾文学史之时,陈芳明欣喜发现,一如华人流行音乐,近二十年来,全球华文作家都选择在台湾出版他们的最佳作品,新人作家也选择在台湾参加文学竞赛,据此以“华文文学重镇,就在台湾”为结论,预告一个文学盛世的开始。
  
  与钱有关的选题
  胡淑雯《太阳的血是黑的》当是“文学盛世”中留下的一片绚丽风景。
  2006年,胡淑雯在累积十一年的新闻记者、妇女运动和新闻编辑经验之后,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哀艳是童年》,以十二篇散文般私密叙述性格的小说,写出我/女人成长的伤痛与断裂,坦然无畏碰触大时代之下的性别、族群以及社会阶级议题。五年后,她交出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的血是黑的》,这之前她以“不想出版一本在现实面前站不住脚,甚至连头都抬不起来的书”为由,亲手摧毁了另一部即将出版的小说,重新深度阅读卡缪(Albert Camus)《异乡人》、卡夫卡(Franz Kafka)《变形记》、纳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洛丽塔》、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欲望街车》等等经典作品,终于交出《太阳的血是黑色的》。她写一系列生活在台北,却无法加入资本主义浪潮的畸零人、输家、无法言说的人、没有发言权的人,总括来说,就是穷人。用胡淑雯自己的诠释,她的目的,是动用某种且“性感”且“酷”的写作策略,把那些自觉很潮、很拽、很有品味的读者吸引进来,让他们去看看那些从来不曾消失的、古老的、贫穷者的岁月。
  其实我们怎会不知贫穷者的岁月?“总统”暨“立委”大选进入最后关口,两党候选人用情最深的就是钱、钱、钱,筹募选举经费是钱,加码老农年金是钱,罕见疾病争取健保医疗给付是钱,让文建会主委盛治仁下台的两亿元“梦想家”舞台剧,也是钱。
  如果我们这么在意钱,我们一定很贫穷。
  有选举,就要谈钱的重新分配,分配的公平正义,就有选举书。选举书也无非是一纸候选人“让人民都赚钱”的保证书。
  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的《从洋葱炒蛋到小英便当》,在排行榜上直逼《贾伯斯传》。某种程度,蔡英文的人生一路顺遂没有精彩曲折如电影的故事——这点没有人可以胜过陈水扁,但其神秘、清新的形象,很有助于把她人生的第一本书卖给信众。马英九推出的是从一百集“治国周记”精选出来的《倾听与对话:感动台湾人的16个故事》,16个故事,包括名人如黄春明、魏德圣、吴季刚、陈长文,也有市井小民、外籍配偶和新移民,由远流出版社出版。经营台湾馆颇有成效的远流,在出版马英九的书时很有那么一种肯定马英九“我是台湾人”的味道。
  资深媒体人周玉蔻写了一本《双英解密:不为人知的蔡英文和马英九》。蔡英文和马英九,两人都是出身名校的大学教授,都有法律人性格,都有某种自谦也掩饰不了的自负,都是与民众有距离也正在学习“民间语言”的精英,“怎么看都像双胞胎兄妹”,周玉蔻如是说。
  这一场即将来的大选胜负仅在咫尺之间,即便是最神准的观察家都不敢言结果如何,却一致认为,台湾就算“改朝换代”,二次“政党轮替”,也不可能有天翻地覆的改变了。
  这也是一场安静的选举,蔡英文和马英九都不是讲话很吵的人,不属于噪音制造者,换句话说,选举没有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出版和阅读,一仍如常地默默进行着。
  
  与故事有关的书籍
  怀念与追寻是融和新旧世代的新兴书种,譬如纪录片导演瞿筱威的《留味行》。云门赞助的流浪者计划催生过《转山》,现在则有《留味行》,其源头是“重返祖母逃难路线”,这一条路线,绵延过越南河口、昆明、苗寨、腾冲、成都、重庆、南京、杭州、上海,以及台湾的彰化、台北,逃难的女人以饮食、以味道留下的记忆的线索,又从线索扩散成为一则时代的故事。
  又譬如艺术学者杨凯麟写他疯狂搜藏台湾民艺品历程的《祖父的六抽小柜》。一切从祖父的六抽小柜开始。那一年,杨凯麟从法国返回隔违八年的台湾,回到嘉义老家,发现老家的家具俱往矣,唯祖父生前珍爱的一座六抽小柜样貌完整,他将小柜带回居所,从此开启民艺收藏之路,收藏不只收藏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或思想实践,例如他睡的是红眠床,一屋子桧木老家具散发出岁月涤荡后的静谧光彩,暗合某种平静与品味的追求。
  胡淑雯、蔡英文、马英九、瞿筱威、杨凯麟,他们的共通之处,就是说故事。以下的书,也都是故事、故事和故事。
  对建筑师金光裕来说,为慕容王朝写几本历史小说是终极梦想,这个梦想,在他自幼读章回小说时就已萌芽,后经过十五年的构思,十年的“说书”,五年的写作加一年修改,从五十万字凝缩成二十万字,正是“台湾新世代最强的历史武侠之作”——《七出刀之梦》。
  《青花瓷的故事》出自美国历史学者罗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之手。青花瓷,这一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发明,造成了世界史上一项规模最大的文化转型,最后以英国下午茶形态与生民大众生活发生关系。青花瓷是一则故事,包含了人类欲望、创新发明、艺术风格、工业间谍、商业竞争、殖民势力,高潮迭起暗流汹涌,当然,也成了周杰伦的流行音乐。
  青花瓷很流行,而高堤耶就是流行本尊。“坏男孩”高堤耶(Jean Paul Gaultier)就等于玛丹娜(麦当娜)的马甲外穿,除此之外,高堤耶有什么故事?他如何颠覆时尚?背后思维为何?这中文世界的第一本传记《时尚顽童高堤耶》肩负了“总算可以认识高堤耶”的使命。
  “电影书”是好生意,这个月最受瞩目的是布莱德·彼特(Brad Pitt)主演的《魔球》(又译作《点球成金》)。定位为棒球与管理书的真实故事《魔球》,之前靠的是作者迈可·路易斯(Michael Lewis)这个名字吸引读者,此君写的金融报导《老千骗局》乃是国际畅销书,赢得无数粉丝,追着他的每一本书看。现在,能否把《魔球》推向另一波高潮,找到不知路易斯何许人也的新读者,靠的是布莱德·彼特这位好莱坞万人迷。
  一个平凡人从人性的沉沦和挫折中“重获新生”,踏上重返本质的旅程,寻求失落的完整性和内在的疗愈,这是新心灵小说《众神的学校》说的故事。世界就是你内心的外在反应,你,才是唯一能够改变世界的人,说起来,在这个“找自己”大流行的时代,所有的心灵书都在讲同一件事,譬如“一个冒险故事”的《圣境预言书》。
  《圣境预言书》系列消失多年后重现江湖, 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心灵书”、“新时代书”犹是墙角孤单的几朵小花,如今,已然交相繁殖成一座花园了。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她与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爱琴海等地的先民首先奏响了人类文明的乐章。不同的是,这些地区在一度兴盛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文化中断,文明之光从此衰落沉寂。惟独中华文明数千年来虽经历坎坷,却连绵不绝,博大精深,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系统、最完整的一脉文化体,为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而在这文化体中独特的美术系列则是最为耀眼的一幕。我们常常感叹
期刊
苏西·罗托洛(1943~2011),美国艺术家。她是鲍勃·迪伦的第一位真爱,迪伦1960年代在纽约格林威治村发展期间的女友,迪伦众多传世情歌中的女主角,迪伦政治意识的启蒙者和他成为抗议歌手的推动者,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迪伦歌词创作的女人。自他们的恋情在1965年彻底结束之后,苏西一直对他们的过去守口如瓶,此间众多的流言和传闻在坊间传递,《放任自流的时光》则做出了回应。  苏西1943年11月出生于纽
期刊
活在今日香港,饮食似乎是耗费多于需要,例如大部分人往往吃剩许多食物,这或关乎饭菜量或胃口。不过,在婚礼喜宴中被浪费的食物往往更多,而且大都很完整。另外,香港茶餐厅数量之多也是惊人的,这么多人从事饮食业,每天未被消费的食物谅必十分可观。《剩食》作者就在书中说明,堆填区超过三分之一的垃圾本来就是食物,它们因为成为餐厅眼中的“厨余”、“剩食”而被抛弃,结果因腐烂而变成真正的垃圾。  由于这类题材一直不被
期刊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有时候我们会生气,有时候我们会烦躁,有时候我们会发火,有时候我们会抓狂。然而,这样的冲动往往会使我们做出平时不易做的决定,从而酿成让自己悔恨终生的大错。人人内心都有按照自己意志出牌、满足自我的欲望。这种欲望如果不经过理智的过滤网,就会滑入冲动的陷阱。  本书通过历时6年的研究(2002-2007),在国际终端营销协会(POPAI)和国际便利店协会(NAC
期刊
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老话: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本身没错,但它只说了一件事的前一半,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了眷属之后还有漫漫的几十年人生路,能不能偕老而终,还真不是说得准的事。笔者藏有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老杂志《万象》,上面有周璇与严华的“分手告白”,我另收藏周璇严华蜜月时的图片,两相对照,一声叹息。周璇严华,世纪情人,虽成眷属,未能偕老。  央视《百年歌声》栏目是一档极具水准的回顾性节目,音画结合得十
期刊
还记得漫游未来的“小灵通”吗?叶永烈先生在《小灵通漫游未来》里塑造的小记者,是我童年时代最羡慕的人物。然而在目前的现实压力下,读科幻,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于是我就把高物价、交通拥堵、气候变迁暂且抛开,用晚饭后的休闲时光,翻开《流浪地球》,隐藏在心中那个好奇的小孩又开始探头探脑了。  《流浪地球》是2011年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的精选集,跟随那一篇篇风格迥异却同样耐读的中篇科幻小说,可以领
期刊
当夜晚侵入这个山村  看门狗远远地吠叫  我推开柴扉凝望着黑夜清冷的孤寂  看到月亮打着寒颤  不明白狗为何对着空山狂吠  而冷月正悄然溜走  这是日本近代象征主义诗坛先驱萩原朔太郎早期首部诗集作品《吠月》中的一段词句,字里行间不啻充满清冷、倦怠、虚无的色彩,藉此表达出诗人本身向往孤独阴郁的厌世情感和思想,而诗中屡屡带有特异感觉的新式口语亦受到诗坛高度评价,被视为确立日本口语自由诗的里程碑。  从
期刊
深秋的十月,人们收获了苹果,失去了种植苹果的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带着他的光辉与魅力离开人间,却为全世界的苹果迷甚可说是全世界的年轻人留下一颗苹果、一种精神、一段传奇。从某种角度来说,人们出于崇敬与怀念而将这个十月奉献给了乔布斯。乔布斯的一生太适合书写了,所以在全世界最怀念他的月份里,多本关于他的书冲入畅销榜中,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10月24日,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
期刊
关键词:产业链构建  书香:对产业链构建,三位有什么看法?  王荣文:数位内容产业是由内容、软体、硬体、通路、通讯5个环节组成的生态系统。  这五方在一起沟通的时候,每一方都有专业的技术含量,这种专业的整合和沟通必须要有一些共同语言才能够完成。比如,如果只是一名懂得硬体的技术人员来做电子书,他虽然知道技术的缘来,可是未必了解出版最在乎的那种美感,比如行距、版面的编排、字体的选择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同
期刊
关于数字出版,笔者始终认为它的问题过于集中在数字概念、定价模式、盈利模式、行业标准等有形的方面,却忽视了出版人对于数字出版的观念和出版的一些本质性问题。这篇文章试图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待数字出版,包括: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对立观念,盗版的传播效应,分享和传播的界限不明,阅读产品的衍生价值等。    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用合作取代竞争  在多个场合笔者都被问到几乎同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数字出版会打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