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36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有璀璨的历史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使中华文明得到继承与发展,我国在小学极端针对性地将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语文教材,使学生能够尽早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本文在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进行分析,通过实际教学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得到展现。经过小学语文教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量不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再辅以书法教育,使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得到巩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渗透。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案例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现状
  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具有该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是千年来中国各历史阶段思想融合后的产物,是全民族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经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文化之一,较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包容性,通过对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多种文化意识形态在这里得到保留与发展,在丰富文化思想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还启迪着人们的智慧,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陌生事物有极大的好奇心,而在对事物的理解方面却存在不足,因此,教育人员在向其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时,应当尽量选择基础性的知识,这对于进一步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积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并不倾向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解,这是由以往的教学评价制度造成的。新课程改革后,我国教育部门逐渐重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而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我国小学生传统文化基础较差,这导致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其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即可融合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根据研究结果发现,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不断变化,1至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阶段。新课程改革充分考虑到该情况,要求各学校在小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认少写。只有对汉字的储备达到一定数量,才有助于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与理解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所兴起的国学教育就严格按照新教育改革的要求执行,通过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和《弟子规》等经典著作,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认识最多的字。不仅如此,在认字与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对这些著作的内涵产生更深了解。
  汉字的书写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除要求横平竖直之外,还要求学生做到笔顺正确,这也是在小学引入书法教学的重要原因。用毛笔书写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书法教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写字如做人”,书写规范中的横、平、竖、直就是做人的规矩。中华文字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学习兴趣,从汉字书写最基础的观赏、临摹,直至学生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汉字的书写除了能够使学生写一手好字外,还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道德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例如,汉字结构中的包围与半包围结构代表了文化中的包容性,也在教育人们宽以待人;汉字书写时的大小不同意味着长幼有序,高低有别。对于汉字来说,它已经不单单是用来记录的工具,而是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载体,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集中体现。
  三、古诗文中学习感受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诗文有特殊地位,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中就能看到古诗文对学生写作的影响之大,学习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语言审美能力及艺术鉴赏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太多,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古诗文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接受能力也在逐渐降低,为解决该问题,教师普遍将古诗文以故事形式进行讲解。例如,在《赠汪伦》一诗中,教师通过对当时李白与汪伦的境遇进行讲解,介绍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通过对当时场景的描绘,以一场好友分别的故事讲解该诗,使学生对诗中所蕴含的不舍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由于对该诗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因此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流畅地朗读、背诵该诗,而且能够使其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小学教室内张贴的一张张古代名人画像上撰写的各种名言警句也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内还可以通过黑板报、墙报等平台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重视诵读,情感教育。
  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反复诵读的过程,通过不断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这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必经之路。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新课程改革就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诵读提出明确要求,它要求学生的诵读流畅且带有情感,对诵读内容有个人理解。然而,这里所说的诵读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在以往的语文诵读过程中,学生仅仅是简单地对书中文字进行朗读,甚至不带有任何情感,教师在该方面也没有进行过多干预和引导,所以,传统的诵读方法现在看来极不科学,而这种朗读诵读也无法使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通过带有情感的诵读对内容加深理解,发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责任,只有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其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使其具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康华.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人间,2015(26):62-63.
  [2]蔡春玲.小学语文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探微[J].考试周刊,2015(20):43-44.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
摘 要: 本文认为,老师通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自主识字、勇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探究 激发兴趣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是新课教学的前奏曲。预习一篇课文时,指导学生首先迅速浏览一遍新课文,大概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
摘 要: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一定的地位,能够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水平的提高,审美水平的视野开阔,逐步提高写作水平。童话阅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因其特别的风格、幽默诙谐的话语、夸张的表达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时刻感化学生并且深入学生的人心。文章从几个角度研究与分析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过程。  关键词: 以生为本 小学语文 童话阅读教学 对策研究  小
摘 要: 善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激活课堂,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入”是一门艺术,如何巧妙地“切入”呢?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切入点”选取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教学切入点 位置 时机  笔者在小学第一线工作,通过长期深入语文课堂调研发现,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思路不清,教学程序混乱,教师教得十分吃力,费力不讨好,学生学得十分辛苦,教学效果低效。究其原
现实中,90%以上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但多数学生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加之现行语文教材缺乏阅读方法指导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阅读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应把必读书目进行适度调配,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列化阅读,使课外阅读在横向上呈蛛网式攀牵延伸,在纵向上呈阶梯式螺旋上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增强语文课外阅读效果谈谈看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把握内容,捕获信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
摘 要: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在人基本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量和阅读力都是语文基本的素养,增强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一项重要工作,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可以是进行精细阅读,还可以留下时间进行课后的启发性教学,做到基础教学与发展教学有效结合,以及二者间形成良性的“化学反应”。  关键词: 文本细读 小学语文
摘 要: 朗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朗读教育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本文就朗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交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朗读教育存在的问题  朗读教育中存在种种问题,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朗读时间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