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十里店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卫·柯鲁克1910年出生于伦敦,1935年加入英国共产党,曾参加西班牙内战。1938年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先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授课,后前往成都,并结识了他后来的妻子伊莎白。
  1947年底,在二战期间曾加入英国皇家空军并在东南亚度过了大部分战时岁月的大卫和妻子一起,离开英国,乘船经由香港、天津,来到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十里店村。在随后的八个月中,他们以英国共产党员和社会人类学家的双重身份,在这个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北小村庄进行考察,为《十里店:一个村庄的革命》和《十里店: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两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前一本书已经成为西方学术界研究中共土改问题的必备参考资料。
  在此期间,大卫·柯鲁克拍摄了近1000张照片。这些图像不但记录了作为历史事件的土改和整党,而且通过训练有素的人类学观察,完整地再现了村庄的日常生活,节庆、祭祖、婚礼、葬礼等仪式性活动,及其背后的传统华北乡村的经济结构与文化系统。
  1949年之后,柯鲁克夫妇留在中国,为中国培训外语人才。他们的三个孩子也是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的。柯鲁克家的长子柯鲁先生(Carl Crook)和我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10年10月24日。柯鲁先生和我父亲认识在先,他或许因此而得知我过往的工作:整理老照片,做口述史。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友谊而产生的信任,柯鲁先生邀请我协助整理他父亲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在中国拍摄的底片。而关于他父亲的生涯以及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他的母亲,当时已95岁的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讲述人。
  在过去的3年多时间里,我们一点点发掘、整理和探究这些照片,并通过阅读《十里店》两书,对认识1940年代的华北农村做知识上与情感上的双重准备。
  从2010年10月左右开始,读这两册书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刚刚开始读的时候,还在忙着一天四场的口述史访谈。口述史的访谈最忌讳迟到,提前到采访对象家的楼底下等候的那段时间,就可以拿出书读上十几页。印象颇深的是有一次早上5点才熬完一个稿子,7点半要和摄像团队开会碰进度,准备一个8点的采访。在天蒙蒙亮时,我到了采访对象楼下街心花园的石凳上,秋露渐重,裹着衣服斜靠在石凳上睡觉,被冻醒过来,索性拿出《十里店》,读了几十页。在这段时间断断续续地读了一遍《十里店》,这书和书里的人成为这段过于劳累的工作期间不多的陪伴,因而也寄托了些别的情绪。
  那时候我已经完成了对1949年前“解放区”摄影师拍摄的近4万张图像的考证和整理。这些照片大多是关于战争的。战争以外的生活是怎样的?正在此时,遭遇到大卫·柯鲁克的近千张照片,与那些关于战争的照片形成强烈对照,由此受到的冲击和兴奋可想而知。
  从2011年10月15日起,我和我的夫人王烁每周二和周四会和伊莎白见面,通常是上午10点到11点,一天里伊莎白精神最好的时候。在这一个小时里,我们请伊莎白看大卫当年拍摄的照片并回忆当时情景,讲述他们在十里店村的经历和感受,并就我们自己观看照片的想法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进行交流。这一工作持续到2013年5月30日。之后,我们对革命、革命文学、乡村和十里店的现状仍有着断断续续不定期的讨论。
  2011年对伊莎白的访谈开始时,伊莎白96岁,我和王烁26岁。年龄的差距、经历的迥异以及知识结构的差别使我们对一些问题持截然不同的看法,对此我们彼此直言不讳。思想的交锋令每次谈话富有成果,即使到最后没能说服对方,我们在争论结束道别之时都觉得互相促进了思考,充实而愉快。
  最近,我们策划了一次展览,展出对大卫·柯鲁克在十里店及附近村庄所拍摄照片的整理成果。展览思路来自大卫·柯鲁克的照片,来自伊莎白·柯鲁克的近100次口述访谈,也来自事隔六十多年后我们对这个变迁中的村庄的再次田野考察。相差七十多岁的两代人所完成的资料整理和学术对话,蕴含着对于中国问题的思索与热忱。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柏林人。”这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一句名言,当时他在西柏林发表演讲,谴责东德建造柏林墙,阻止东德人和西德人来往。今天,柏林墙早已被拆除,但是美国自己却在与墨西哥交界处竖起了有形和无形的高墙,阻挡所谓的非法移民入境。自2013年10月到2014年7月,非法进入美国的拉美儿童多达52000人,其中多数来自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有些儿童是要逃离当地的黑帮火并,有些是要到美国寻梦——他们以为
我从梦中莫名惊醒,看见卧室房门大开,一个男人站在门口,一动不动。我懵了,费力地想:门怎么会开,怎么有陌生的身影出现在家里……  这一周以来,我每向人叙述我与入室行窃者“面对面”的经历时,以上那段都会成为开场白。是的,我被吓坏了,也损失惨重,但这并不妨碍我体现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职业本能——把故事最惊险的情节放最前面,以制造悬念,抓住读者。  小偷是从書房窗户进来的,当我对着门口黑乎乎的身影费力地问出“
侥幸成为“铁饭碗”队伍中的一员后,L就成了单位热心大姐大叔们介绍对象的众矢之的。   第一个让L眼前一亮的姑娘是某小学语文教师,眼神清澈,干净秀气,身上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诗意。L认为姑娘教语文,应该跟爱看闲书的自己有更多共同语言。可见面聊起来,L就发现情况不对劲,姑娘满嘴的柴米油盐,让自己颇感失望,于是主动出击问姑娘爱看什么书。姑娘一脸尴尬,直言自己工作忙,哪有时间看书,最近倒是在研究《班主任兵
今日热衷古方美食的诸君,对于“梅卤”一定很熟悉吧?  最近看到网友在博客中介绍“盐渍樱花”的做法,提到梅醋——日语称为“梅酢”,观其语气,似乎以为这种酸汁完全是东瀛的特产。其实日本的梅酢与中国的梅卤制作方法一样,而梅卤至晚在宋代就应用到腌制花果当中。所以,很可能这种汁料连同其使用方法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制作梅卤的基本程序并不复杂,清代食谱《养小录》、《调鼎集》都介绍,将青梅果加以盐腌,密封在容
方俊火了,国标舞也火了。作为《舞林大会》的艺术总监,《舞林争霸》的导师之一,方俊与之结缘,可以追溯到10年以前,当时他在英国看到过一个节目《Strictly Come Dancing》,这是《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最早的前身。“我在那里学跳舞的时候就关注到这个节目,当时我第一感觉就觉得这个节目在中国应该会蛮好的,最后果真,在新娱乐总监田明的支持下做了这个节目,就是天
摄影|吴轶君 潘文龙  兰花,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脾腑的香味,自古受人青睐。  兜兰的学名暗藏着美丽的传说——仙履奇缘。古罗马神话传说中,兜兰是女神维纳斯初始降临人间之时,不小心遗落在森林中的仙鞋,犹如晶莹剔透的宝石,散发着美丽的光芒。在古希腊传说中,兰花被誉为“环球拖鞋”,它是丰产女神德墨 尔最喜爱的花卉,女神穿着美丽的兰花鞋环游世界。  “新民晚报
与一般观众提起维克·穆尼斯,你可能会收获一片茫然;跟文青们聊起,或许会支支吾吾一番,他们记得住的也许是维克·穆尼斯创作的一幅《长城》,这件作品在早几年的当代艺术展中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当然是文献啦,但印象深刻的是,长城被这个艺术家“弄得不像样子”,满眼垃圾。  没错,垃圾是维克·穆尼斯的颜料与画布,他一直以垃圾作为媒介进行创作,前不久,他就尝试了用废弃杂志进行创作,一厚叠过期的时尚杂志,被他
如今的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已毋庸置疑地成为中国先进潮流的典范。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无一不体现出雄厚的经济实力;徐家汇、淮海路、南京路步行街,处处充满着浓郁的商业氛围;外滩、新天地、多伦路,挥毫书写着多姿的海派文化。然而,对于中国历史影响并不算深远的上海来说,“豫园城隍庙”这块独特的历史文化标志地,必然是上海为数不多的稀有珍宝。  豫园是明朝时期的私人花园,如今,它已经成为到上海
整理/任蕙兰 制图/刘绮黎
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大三男生黄博楷没有想到,自己随手涂鸦的四格漫画,会引发网友的大量转发和改编,莫名其妙地被加上《妈妈再打我一次》的标题。漫画的内容十分简单:学习了一天的女儿因为拒绝和母亲去公园玩,而被扇了一耳光。  黄同学最初的创意不过是调侃家里有个学霸女儿也是件令人伤不起的事情,没想到会激发起网友想象。黄同学小时候的课本,到处可见这样的插图。小女孩面色红润,头上扎两个羊角小辫,是好学生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