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陶渊明千古绝唱《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就有了千百年来让世人魂牵梦绕的传奇——世外桃源,那是一方寄托了人们浪漫而奇妙的憧憬和梦想的秘境,一处善卷施德、屈子行吟、囊萤夜读、禹锡谪居、李闯归隐的胜地,这就是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光旖旎、物华天宝的——常德。常德古称武陵,地跨滚滚沅江、悠悠澧水,兼有汤汤洞庭、莽莽武陵、巍巍雪峰的不同景观与民俗、物产,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菜肴和风味美食。人们对“红煨鲍鱼”、“冰糖燕窝”、“石门和渣”等赞赏备至,流传着“药膳扒鸡泡肚肠,清真酒家扬四方"的民谣。
常德菜系,既有湘菜的神韵,又有川菜的风味,无论是炖、炒、卤、炸、烩,还是蒸、烤、醉、炙、熘,均显得独具一格,体现出浓厚的常德特色。
炖钵炉子鼓嘎嘎
“炖钵炉子鼓嘎嘎,不愿朝中做附马。”这一谚语充分反映了常德菜的特色。常德人嗜好吃炖钵菜,好比北方人喜欢吃大杂烩,巴蜀人热衷辣火锅一样。常德人认为没有炖钵炉子是不配叫做宴席的,不管是冰冻三尺的寒冬,还是烈火万丈的酷暑,餐桌上一年四季都摆放着鼓嘎作响,热气缭绕的炖钵菜。
常德炖钵菜讲究的就是——“炖”。做菜的时候首先用传统的炒煮煎炸蒸焖等方法将菜肴烹熟,然后盛入土陶钵并加几勺高汤放在炉火上慢慢炖——炖好的炖钵菜才香浓入味,软硬适宜。
将炊、食具合一的炖钵菜,让食客边炖边吃,其味鲜浓,佐酒时下入时蔬、香菜、面条,最后待浓汤渐微,只剩一层滋滋作响的油汁时,干香的风味幽幽飘出。
从烹调的方法上来说,它属于“不隔水炖”一类,亦可分为清炖、荤炖、侉炖三种。清炖,即主料经焯水后放入清汤或清水加热调味即成,口味清淡,或鲜嫩,或软烂,汤多,鲜醇,如“清炖牛肉钵”“虾仁萝卜丝钵”;荤炖,即将主料用煸、炒、煎等法初步热处理,并加入配料调味至酥烂,多为味浓、味厚、香辣的品种,如“金龟黄豆钵”、“黄古鱼皮蛋钵”;侉炖,即将主料改切成片或条、块并沾上芡粉汁,下油锅炸制,随后加汤和调料炖煮,此菜主料软嫩,油香浓郁,北方菜中为多,如“侉炖肉”、“侉炖鱼”,常德炖钵菜中像“桃源滑肉钵”,三鲜杂烩中的“黄雀肉”便属此类。
就人们的口味上来分,有浓味和清淡两类。因武陵人喜辛香好浓鲜,酒席上若放两个炖钵菜,必置浓淡两钵,使两者相互补充、调和。
在原料的选用上来看,多是就地取材的鸡、鸭、鱼、肉、水产、蛋类、豆类、豆制品及各种时疏、干菜等,现在也出现了用海鲜原料所做的炖钵菜,可荤,可素,选料广泛,主辅料搭配亦非常丰富、随意,可谓无所不能炖。
常德炖钵菜既是一种餐饮形式,又是一宗美味佳肴,也传承着一脉古老的饮食文化。有好事者曾对常德炖钵菜的起源做过一些探究,认为常德陶钵大概源于古代人们祭祀时烹煮和盛贮肉类的祀器——鼎,常德又称鼎州,因“有神鼎出于渐水中”,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改朗州为鼎州,想来也与千百年来常德人喜食炖钵菜不无关系吧。
清真酒家扬四方
常德风味清真菜久享盛誉。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路经常德,微服私访时,被一清真店飘来的菜香缠住脚步,在品尝了厨师烹制的清真菜肴后,龙心大悦,赞不绝口,当即挥毫御赐该店为“清真第一春”。
常德清真菜肴的烹饪技艺在形、香、色、味上独具一格。首先是选料严格。主料精细考究,全部采用阿訇亲手宰杀的鲜牛肉、牛舌、牛百叶、牛蹄筋;其次是辅料齐全。主要有玉兰片、香菇、木耳、鸡蛋等;佐料讲究南方风味,有姜、葱、蒜、辣椒、胡椒、酱菜、八角等。其烹制方法亦多种多样——蒸、焖、煎、炒、煨、烩、酥、熘、炸、拌、炝、熬、煮、烤、烧、卤等。
清真菜肴虽然均以牛肉和牛副产品为原料,但刀工配料各擅一绝,烹调饪制各具千秋。如“银丝百叶”以刀工精细、火工恰到好处而著称,亦是清真馆里的名菜之一,它既嫩,又脆又香。
做这款菜时,烹调师将煮得半生半熟的牛百叶去掉底板切成细丝,将辅料玉兰片或冬笋或香菌切成细丝,再将佐料新鲜的红辣椒去籽切成细丝,生姜亦切成细丝,香葱切成段。烹调百叶时,将锅烧红,待清油烧到八九成热以后,辅料、佐料随百叶一起入锅,旺火爆烩,炒熟,放入味精、食盐等拌和而成的味汁,起锅装盘后,淋上麻油,只见百叶丝条匀齐,色泽洁白,配以红辣椒、绿葱段、黄姜丝、纷呈五彩,香气四溢,味美可口。
此外,还有红烧牛蹄筋、烩牛脑髓、扣牛肉、麻辣牛肚丝、盐炸牛肉、绿豆粉炒牛肉丝、炒牛肚、粉蒸牛肉、五香牛舌、红烧牛肉丸子、凉拌腱子牛肉等传统菜肴,经烹调师精心饪制,其形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其色艳丽多彩,赏心悦目,其香浓醇厚美,风味隽永;其味异常鲜美,回味悠长。
无鳞公子称长鱼
黄鳝,又名鳝鱼,俗称长鱼,无鳞公子。
黄鳝为底栖鱼类,长年生活在池塘、河沟、稻田,在田埂里钻洞,于堤岸边穴居,白天深藏洞穴,夜晚出洞觅食。黄鳝除有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副呼吸器官”——口腔和咽喉。潜入泥中时,有把空气吞在口腔内慢慢呼吸,并有耐低氧和耐饥饿的特性,因而可以短期贮存和长途运输。
每年春末至初秋是黄鳝生产的旺季,端午佳节期间,黄鳝赛过人参;小暑前后最为肥美。黄鳝肉质细嫩,鲜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历来是筵席上的佳馔。传说乾隆皇帝首次下江南时,初品黄鳝肉,不禁被美味所倾倒:“这是什么名菜?"店主回答:“游龙绣金钱!”自此,“游龙”身价百倍,年年进贡。黄鳝可烹制成很多名菜,如红煨鳝、烩鳝糊、爆鳝片、炒鳝丝、红烧鳝段、油卤鳝松、鳝鱼火锅等,色香味俱佳。
黄鳝既是佳肴,又有药用价值,始载于《山海经》,又在《名医别录》中被列为药膳的上品。鳝肉有补心、肝、脾、肺、肾、五脏元气及精血的功效。《本草纲目》载,“鳝血可治耳痛,滴数点入耳。治鼻血衄,滴数点入鼻。治疗后生翳,点少许入目。”民间常以鳝鱼血治面部神经麻痹所引起的歪嘴病。此外,鳝骨烧灰研末调鸡蛋和酸盐水外用,治疮效果很好。鳝皮可治妇女乳核硬痛。黄鳝中提取的“黄鳝色素”还有降血糖和恢复正常调节血糖的作用。而鳝头烧灰送服,有止痢、消渴、化食之功能;鳝头和蛇头烧灰和酒服,能治小肠痛。
湘水田螺滋味长
“生时是一碗,熟时是一碗,吃前是一碗,吃完还是一碗”——田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总被赋予浓厚的情感色彩。田螺与配料混合后,不仅恍若神奇的田螺姑娘,又酷似奔放的西班牙女郎,热情如火,美丽动人。
田螺,又名螺蛳,是一种软体动物,肉体上生有一片桃形硬弇,以防天敌。动时背着“房屋”爬行,以吸收阳光与空气。田螺产于土肥水美的田园,沟港湖泊亦是它的藏身之所。“清明螺,抵只鹅。”每年春季田螺即解除冬眠,从泥底悄然浮于泥面觅食,其数量之多,取之不尽。每当田螺上市旺季,或肩挑贩运,或提篮叫卖。
《本草纲目》载,田螺味甘,可解酒毒,利肠胃去热,治脚气等症。
田螺肉质鲜嫩,含高蛋白,营养丰富。田螺肉色粉白,其裙边呈黑色,去壳弇,除内脏以后之螺肉为球状,黑白分明,无论黄焖、清炖或红烧煮食,其味各具特色,并散发天然的香气。
“湘水田螺"这道菜不仅味道鲜辣可口,是老少皆宜的美味,还具有滋阴润燥、利尿通淋之功效。首先,将1 500 g~2 500 g田螺养在木盆盛装的清水里,滴几点精菜油,待田螺吐出肠胃中的泥沙,又换水,再滴油,如此反复两三天后,剪切田螺尾巴。将鲜活的田螺倒入锅中,煮15 min左右,捞起过冻后,清洗干净。然后热油下锅,放入生姜、蒜头、桂皮、八角、七星朝天椒等,煸炒至香,倒入田螺,溅入德山大曲酒,迅速翻炒3 min,褐色的螺眼脱落时添盐,并加入几勺高汤,文火煮15 min,让田螺入味,装入吊锅——粉墨登场的“湘水田螺”便可让你一唆再唆。更有甚者,穿着白色圆领汗衫的嗜酒之人,将汤汁和螺肉一齐吮吸入口,嘘嘘之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便是月亮初上时的一道悠长惬意的风景。
药膳扒鸡泡肚肠
扒鸡是我国传统名肴。常德药膳扒鸡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名师之技法,成为常德一大名菜。
常德药膳扒鸡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它是用天麻、党参、枸杞、杜仲等二十多种药物配制的卤水煮制,颇有强筋壮骨,理气健胃,祛风清热的功能。
常德药膳扒鸡制作精细,用来制作药膳扒鸡的都是嫩肥母鸡。将母鸡宰杀去毛及内脏后,放入冷水里浸泡1 h,将鸡捞起沥干,把鸡腿向后交叉,脚爪盘入鸡膛,双翅从宰口伸进鸡嘴交叉盘出,形成雏凤衔翅之姿,并在鸡身涂满饴糖或蜂糖,放入锅内油炸,待鸡皮起皱后用事先配制好的药水卤制,再放入锅内焖煮烂后捞起夹入盘内冷却,刷上香油,药膳扒鸡便制作完毕。
常德药膳扒鸡体形饱满,造型优美,色泽金黄光亮,肉质鲜嫩松软,骨节咀嚼酥脆,药性显著,是理想的佳肴和补品。每位前来常德问津的嘉宾,总会点一款常德药膳扒鸡大饱口福,或不惧路途迢迢携带一两只回家,让至爱亲朋大快朵颐。
常德菜系,既有湘菜的神韵,又有川菜的风味,无论是炖、炒、卤、炸、烩,还是蒸、烤、醉、炙、熘,均显得独具一格,体现出浓厚的常德特色。
炖钵炉子鼓嘎嘎
“炖钵炉子鼓嘎嘎,不愿朝中做附马。”这一谚语充分反映了常德菜的特色。常德人嗜好吃炖钵菜,好比北方人喜欢吃大杂烩,巴蜀人热衷辣火锅一样。常德人认为没有炖钵炉子是不配叫做宴席的,不管是冰冻三尺的寒冬,还是烈火万丈的酷暑,餐桌上一年四季都摆放着鼓嘎作响,热气缭绕的炖钵菜。
常德炖钵菜讲究的就是——“炖”。做菜的时候首先用传统的炒煮煎炸蒸焖等方法将菜肴烹熟,然后盛入土陶钵并加几勺高汤放在炉火上慢慢炖——炖好的炖钵菜才香浓入味,软硬适宜。
将炊、食具合一的炖钵菜,让食客边炖边吃,其味鲜浓,佐酒时下入时蔬、香菜、面条,最后待浓汤渐微,只剩一层滋滋作响的油汁时,干香的风味幽幽飘出。
从烹调的方法上来说,它属于“不隔水炖”一类,亦可分为清炖、荤炖、侉炖三种。清炖,即主料经焯水后放入清汤或清水加热调味即成,口味清淡,或鲜嫩,或软烂,汤多,鲜醇,如“清炖牛肉钵”“虾仁萝卜丝钵”;荤炖,即将主料用煸、炒、煎等法初步热处理,并加入配料调味至酥烂,多为味浓、味厚、香辣的品种,如“金龟黄豆钵”、“黄古鱼皮蛋钵”;侉炖,即将主料改切成片或条、块并沾上芡粉汁,下油锅炸制,随后加汤和调料炖煮,此菜主料软嫩,油香浓郁,北方菜中为多,如“侉炖肉”、“侉炖鱼”,常德炖钵菜中像“桃源滑肉钵”,三鲜杂烩中的“黄雀肉”便属此类。
就人们的口味上来分,有浓味和清淡两类。因武陵人喜辛香好浓鲜,酒席上若放两个炖钵菜,必置浓淡两钵,使两者相互补充、调和。
在原料的选用上来看,多是就地取材的鸡、鸭、鱼、肉、水产、蛋类、豆类、豆制品及各种时疏、干菜等,现在也出现了用海鲜原料所做的炖钵菜,可荤,可素,选料广泛,主辅料搭配亦非常丰富、随意,可谓无所不能炖。
常德炖钵菜既是一种餐饮形式,又是一宗美味佳肴,也传承着一脉古老的饮食文化。有好事者曾对常德炖钵菜的起源做过一些探究,认为常德陶钵大概源于古代人们祭祀时烹煮和盛贮肉类的祀器——鼎,常德又称鼎州,因“有神鼎出于渐水中”,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改朗州为鼎州,想来也与千百年来常德人喜食炖钵菜不无关系吧。
清真酒家扬四方
常德风味清真菜久享盛誉。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路经常德,微服私访时,被一清真店飘来的菜香缠住脚步,在品尝了厨师烹制的清真菜肴后,龙心大悦,赞不绝口,当即挥毫御赐该店为“清真第一春”。
常德清真菜肴的烹饪技艺在形、香、色、味上独具一格。首先是选料严格。主料精细考究,全部采用阿訇亲手宰杀的鲜牛肉、牛舌、牛百叶、牛蹄筋;其次是辅料齐全。主要有玉兰片、香菇、木耳、鸡蛋等;佐料讲究南方风味,有姜、葱、蒜、辣椒、胡椒、酱菜、八角等。其烹制方法亦多种多样——蒸、焖、煎、炒、煨、烩、酥、熘、炸、拌、炝、熬、煮、烤、烧、卤等。
清真菜肴虽然均以牛肉和牛副产品为原料,但刀工配料各擅一绝,烹调饪制各具千秋。如“银丝百叶”以刀工精细、火工恰到好处而著称,亦是清真馆里的名菜之一,它既嫩,又脆又香。
做这款菜时,烹调师将煮得半生半熟的牛百叶去掉底板切成细丝,将辅料玉兰片或冬笋或香菌切成细丝,再将佐料新鲜的红辣椒去籽切成细丝,生姜亦切成细丝,香葱切成段。烹调百叶时,将锅烧红,待清油烧到八九成热以后,辅料、佐料随百叶一起入锅,旺火爆烩,炒熟,放入味精、食盐等拌和而成的味汁,起锅装盘后,淋上麻油,只见百叶丝条匀齐,色泽洁白,配以红辣椒、绿葱段、黄姜丝、纷呈五彩,香气四溢,味美可口。
此外,还有红烧牛蹄筋、烩牛脑髓、扣牛肉、麻辣牛肚丝、盐炸牛肉、绿豆粉炒牛肉丝、炒牛肚、粉蒸牛肉、五香牛舌、红烧牛肉丸子、凉拌腱子牛肉等传统菜肴,经烹调师精心饪制,其形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其色艳丽多彩,赏心悦目,其香浓醇厚美,风味隽永;其味异常鲜美,回味悠长。
无鳞公子称长鱼
黄鳝,又名鳝鱼,俗称长鱼,无鳞公子。
黄鳝为底栖鱼类,长年生活在池塘、河沟、稻田,在田埂里钻洞,于堤岸边穴居,白天深藏洞穴,夜晚出洞觅食。黄鳝除有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副呼吸器官”——口腔和咽喉。潜入泥中时,有把空气吞在口腔内慢慢呼吸,并有耐低氧和耐饥饿的特性,因而可以短期贮存和长途运输。
每年春末至初秋是黄鳝生产的旺季,端午佳节期间,黄鳝赛过人参;小暑前后最为肥美。黄鳝肉质细嫩,鲜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历来是筵席上的佳馔。传说乾隆皇帝首次下江南时,初品黄鳝肉,不禁被美味所倾倒:“这是什么名菜?"店主回答:“游龙绣金钱!”自此,“游龙”身价百倍,年年进贡。黄鳝可烹制成很多名菜,如红煨鳝、烩鳝糊、爆鳝片、炒鳝丝、红烧鳝段、油卤鳝松、鳝鱼火锅等,色香味俱佳。
黄鳝既是佳肴,又有药用价值,始载于《山海经》,又在《名医别录》中被列为药膳的上品。鳝肉有补心、肝、脾、肺、肾、五脏元气及精血的功效。《本草纲目》载,“鳝血可治耳痛,滴数点入耳。治鼻血衄,滴数点入鼻。治疗后生翳,点少许入目。”民间常以鳝鱼血治面部神经麻痹所引起的歪嘴病。此外,鳝骨烧灰研末调鸡蛋和酸盐水外用,治疮效果很好。鳝皮可治妇女乳核硬痛。黄鳝中提取的“黄鳝色素”还有降血糖和恢复正常调节血糖的作用。而鳝头烧灰送服,有止痢、消渴、化食之功能;鳝头和蛇头烧灰和酒服,能治小肠痛。
湘水田螺滋味长
“生时是一碗,熟时是一碗,吃前是一碗,吃完还是一碗”——田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总被赋予浓厚的情感色彩。田螺与配料混合后,不仅恍若神奇的田螺姑娘,又酷似奔放的西班牙女郎,热情如火,美丽动人。
田螺,又名螺蛳,是一种软体动物,肉体上生有一片桃形硬弇,以防天敌。动时背着“房屋”爬行,以吸收阳光与空气。田螺产于土肥水美的田园,沟港湖泊亦是它的藏身之所。“清明螺,抵只鹅。”每年春季田螺即解除冬眠,从泥底悄然浮于泥面觅食,其数量之多,取之不尽。每当田螺上市旺季,或肩挑贩运,或提篮叫卖。
《本草纲目》载,田螺味甘,可解酒毒,利肠胃去热,治脚气等症。
田螺肉质鲜嫩,含高蛋白,营养丰富。田螺肉色粉白,其裙边呈黑色,去壳弇,除内脏以后之螺肉为球状,黑白分明,无论黄焖、清炖或红烧煮食,其味各具特色,并散发天然的香气。
“湘水田螺"这道菜不仅味道鲜辣可口,是老少皆宜的美味,还具有滋阴润燥、利尿通淋之功效。首先,将1 500 g~2 500 g田螺养在木盆盛装的清水里,滴几点精菜油,待田螺吐出肠胃中的泥沙,又换水,再滴油,如此反复两三天后,剪切田螺尾巴。将鲜活的田螺倒入锅中,煮15 min左右,捞起过冻后,清洗干净。然后热油下锅,放入生姜、蒜头、桂皮、八角、七星朝天椒等,煸炒至香,倒入田螺,溅入德山大曲酒,迅速翻炒3 min,褐色的螺眼脱落时添盐,并加入几勺高汤,文火煮15 min,让田螺入味,装入吊锅——粉墨登场的“湘水田螺”便可让你一唆再唆。更有甚者,穿着白色圆领汗衫的嗜酒之人,将汤汁和螺肉一齐吮吸入口,嘘嘘之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便是月亮初上时的一道悠长惬意的风景。
药膳扒鸡泡肚肠
扒鸡是我国传统名肴。常德药膳扒鸡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名师之技法,成为常德一大名菜。
常德药膳扒鸡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它是用天麻、党参、枸杞、杜仲等二十多种药物配制的卤水煮制,颇有强筋壮骨,理气健胃,祛风清热的功能。
常德药膳扒鸡制作精细,用来制作药膳扒鸡的都是嫩肥母鸡。将母鸡宰杀去毛及内脏后,放入冷水里浸泡1 h,将鸡捞起沥干,把鸡腿向后交叉,脚爪盘入鸡膛,双翅从宰口伸进鸡嘴交叉盘出,形成雏凤衔翅之姿,并在鸡身涂满饴糖或蜂糖,放入锅内油炸,待鸡皮起皱后用事先配制好的药水卤制,再放入锅内焖煮烂后捞起夹入盘内冷却,刷上香油,药膳扒鸡便制作完毕。
常德药膳扒鸡体形饱满,造型优美,色泽金黄光亮,肉质鲜嫩松软,骨节咀嚼酥脆,药性显著,是理想的佳肴和补品。每位前来常德问津的嘉宾,总会点一款常德药膳扒鸡大饱口福,或不惧路途迢迢携带一两只回家,让至爱亲朋大快朵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