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趣的争辩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angru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2年春夏之交,梁实秋与周作人就诗歌创作的理念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辩,争辩的核心其实就是“真”与“美”的问题。梁实秋的观点是“美即是真,真即是善”,而周作人则认为诗歌创作“须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两人所倡导的文艺观相去甚远。
  在当时关于诗歌发展的激烈辩论中,梁、周之争起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但朱自清却独具慧眼,意识到这场论争对中国白话诗的创作和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后来他在《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的“初期的诗论”部分将其单独列出,并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专门提到了此事:“这时期作诗最重自由。梁实秋氏主张有些字不能入诗,周启明氏(周作人又名周启明)不以为然,引起一场有趣的争辩。”
  梁、周之争其实源于文学研究会作家俞平伯的一篇名为《诗的进化的还原论》的文章,文章中提出了“诗歌是为人生的,而不是为诗而诗的;诗应是平民化的,而不是贵族式的”的观点,他认为,“平民性是诗的主要质素,贵族的色彩是后来加上去的,太浓厚了有碍于诗的普遍性”,“就诗说诗,新诗不但是材料须探取平民的生活,民间的传说、故事,并且风格也要是平民的方好”。当时还在清华读书的梁实秋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诗歌应该是高贵的、贵族的——这也是梁实秋一贯的文艺观,此后数十年他一直坚持这个观点。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俞平伯是一位红学大家,其实他还是一位白话诗人,早在1922年3月,他的第一部诗集《冬夜》就问世了,而此前出版的新诗集只有胡适的《尝试集》和郭沫若的《女神》。俞平伯常说:“不愿做虚伪的诗,要自由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情。”他在《冬夜》自序中也说:“我怀着两个作诗的信念: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真实。”
  1922年5月27日至29日,梁实秋在《晨报副刊》上连续发表了《读〈诗的进化的还原论〉》,与俞平伯商榷。梁实秋强调“艺术是为艺术而存在的”“诗的内容只应要美的”“无论如何我们绝不肯令艺术薄弱的民间的诗在诗国里称霸”。他还认为:“诗是贵族的,绝不能人人了解,人人感动,更不能人人会写。现在一般幼稚的诗人修养不深,功夫不到,借口诗的平民化,不惜降低诗人幻想神思的价值,以为必人人了解的方是算诗。”梁实秋将诗歌与民间歌谣对立起来,主张“诗人努力作他的诗,民间努力作他的歌谣”。对俞平伯提出的“喜欢作诗的,必须到民间去学”的论点,梁实秋针锋相对地指出:“与其说‘向民间找老师去’,毋宁说向没有人的地方求仙去!”梁实秋还在文章中批评了当时一些诗人对语言的运用不分美丑,把像什么“电报”“如厕”“北京电灯公司”“军警弹压处”等词句都用在诗里,梁认为这样做简直就是在糟蹋诗。
  俞平伯的主张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奠基作用也不容忽视。但作为一种诗学理论,其主张又明显具有片面和偏颇之处,这与胡适的“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以有真正的白话,方才可以表现白话文学的可能性”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弊端是导致白话诗创作的“非诗化”倾向。所以梁实秋对这种现象批评说:“自白话入诗以来,诗人大半走错了路,只顾白话之为白话,遂忘了诗之所以为诗,收入了白话,放走了诗魂。”平心而论,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梁实秋这番话从文学角度来看是非常有见地的,说明他是个有思想又勤于思考的人,不人云亦云,也不迷信名人——这种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
  6月2日,支持俞平伯观点的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以笔名仲密撰文《丑的字句》反驳梁实秋:“我很怀疑诗人自己既然是人,为什么不能在人间求出诗来,而且仙人何以又是诗的源泉?”并且指出:“梁君议论的一切根据是在美,但他并不说明仙人怎样即是美,而凡人是丑。”周作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可入诗,甚至连“小便”这样的词句也可用在诗里。
  读了周作人的文章后,梁实秋马上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读仲密先生的〈丑的字句〉》一文,对周作人万物皆可入诗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美是诗歌创作的第一要素,不美无以谈诗。他还举出《湖畔》一诗中的“一只母鸡被一只雄鸡强奸了”作为例子,认为这样不仅“俗浅”,而且“丑不堪言”。
  对于梁实秋的反驳,周作人作了低调的处理,他在短文《小杂感》中表示他并不觉得“小便”这两个字会给人带来什么恶劣的联想,最后指出他与梁实秋观点相距太远,难以沟通,委婉地表示这场文坛纷争就此罢手。而年轻气盛的梁实秋意犹未尽,随即又发表《让我来补充说几句》,再次重申了他“学诗无异于求仙”的观点,并略带嘲讽地提出要在诗坛上“遍贴‘不准小便’的条子”。
  梁实秋与周作人的争辩并没有影响两人之间的私下交往,当时恰好清华大学文学社准备邀请周作人来校讲演,因梁实秋素来不惧权威,曾经只身去找过胡适,有经验,所以一致推举他出马走一趟。梁实秋开始觉得不太合适,后来一想,争论归争论,去见见又何妨,于是便痛快地应承下来。
  周作人當时与母亲、兄长合住在北京八道湾的一所四合院里,对于两人会面的情形,梁实秋在《忆周作人先生》中回忆道:
  转弯抹角地找到了周先生的寓所,是一所坐北朝南的两进的平房,正值雨后,前院积了一大汪子水,我被引进去,沿着南房檐下的石阶走进南屋。地上铺着凉席。屋里已有两人在谈话,一位是留了一撮小胡子的鲁迅先生,另一位年轻人是写小诗的何植三先生。鲁迅先生和我招呼之后就说:“你是找我弟弟的,请里院坐吧。”
  里院正房三间,两间是藏书用的,大概有十个八个木书架,都摆满了书,有竖立的西书,有平放的中文书,光线相当暗。左手一间是书房,很爽亮,有一张大书桌,桌上文房四宝陈列整齐,竟不像是一个人勤于写作的所在。靠墙一几两椅,算是待客的地方。上面原来挂着一个小小的横匾,“苦雨斋”三个字是沈尹默写的。斋名苦雨,显然和前院的积水有关,也许还有屋瓦漏水的情事。总之是十分恼人的事,可见主人的一种无奈的心情。俄而主人移步入,但见他一袭长衫,意态悠然,背微佝,目下视,面色灰白,短短的髭须满面,语声低沉到令人难以辨听的程度。一仆人送来两盏茶,日本式的小盖碗,七分满的淡淡清茶。我道明来意,他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接受了我们的邀请。于是我不必等端茶送客就告辞而退,他送我一直到大门口。
  关于此事,周作人在1922年10月22日的日记中有“梁实秋君来,约为清华文学社讲演”的记载。在八道湾,梁实秋不仅是第一次见到了周作人,而且还意外地邂逅了日后成为他主要论敌的鲁迅先生。
  1923年3月3日,周作人来清华大学演讲。从城里到清华园路很远,乘人力车大约也需一个多小时,但他准时来了。周作人在高等科礼堂为同学们讲了《日本的小诗》这个专题,这种诗体以十七个字为一首,一首分为三段,首五字,次七字,再五字,比我们的五言绝句还要短。据梁实秋回忆,由于周作人语声过低,乡音太重,听众不易了解,讲演不算成功。幸而他有讲稿,随即发表。梁实秋最后评价说:“他所举的例句都非常有趣,我至今还记得的是一首松尾芭蕉的作品,好像是‘听呀,青蛙跃入古潭的声音’这样的一句,细味之颇有禅意。此种短诗对于试写新诗的人颇有影响,就和泰戈尔的散文诗一样,容易成为模拟的对象。”
  1934年梁实秋到北京大学任教,与周作人成为同事。当时梁主编《自由评论》周刊,常向周作人约稿,多次到他的“苦雨斋”拜访,相互间也有书信往来。周作人也常托梁实秋办事,此时两人的文学观已日趋接近,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后来梁实秋还写过两篇回忆周作人的短文,一曰《忆岂明老人》,一曰《忆周作人先生》,记述了他们之间交往的点点滴滴,文字淡雅,一如他的怀人文章。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从苦难到辉煌的百年历史,已经很好地回答了各个时代的“时代之问”。但是,一个伟大的政党不仅要回答来自时代的追问,也要回答来自历史的追问,尤其是来自作为一种心理结构的文化传统的追问。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在诠释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现实逻辑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文化逻辑和价值逻辑。正如高小立《从“红楼”到“红船”》指出的那样,《觉醒年代》“通过对李大钊、陈独秀一干革命先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瓠落的文学史》一文在学界流传甚广,其中一段谈到杜甫:“可以看得很清楚,杜甫在世时其诗作没有广泛流传,我们现有的杜诗版本一定是他在生命尽头最后一次漂流扬子江时随身携带的稿子。杜甫早年所写的诗比如说《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面描写了安禄山叛乱爆发前的种种迹象。就算我们相信杜甫是在叛乱爆发前的奉先写成了这首诗的初稿,又怎么能确实知道我们现在读到的就是杜甫的初稿呢?诗中所写的叛乱迹
摘 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也随着网络的发展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很多小学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开启了互联网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创新教学,采用多元化的课程形式,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在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语文教学当中
沈燕谋(1891—1971),实业家和藏书家,曾在南通大生公司担任要职,被张謇誉为“大生后起之秀”。早年就读于中国公学,后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农业化学。回国后,先执教于安庆高等学校,后回到南通,兼任南通纺织大学教授,担任大生公司董事、大生八厂考工所长、大生三厂考工所长和经理,并兼大生二厂经理,业绩卓著。南通沦陷后,任大生驻沪总管理处副处长,在上海创办私立通州中学、任校长。1947年前后,赴欧
摘 要: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技术极大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其与各学科的整合也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其学习热情,从而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课程;应用价值;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